当前日期:

目录

徽剧剧目有1400多个名称,实有老艺人遗留下来的手抄本800多出。其中皮簧戏400多出,吹腔拨子戏100多出,徽昆戏181出,高腔戏2出,余皆花腔小戏。
早期剧目有《桃花女与周公斗法》、《铁坵坟》、《劈山救母》、《昭君出塞》、《凤凰山》、《淤泥河》等,皆属安庆梆子腔、乱弹腔剧目。这些剧目的来源,大多如清焦循《花部农潭》所记述的:“皆本元人”。其剧词分长短句和七字、十字句两种。长短句有一种词首标明曲牌,但实际上已脱离或半脱离曲牌而可自由演唱,且运用《滚调》。另一种词首取消曲牌名称,而代之以《梆子腔》。大凡七字、十字句的词格、词首则完全取消曲牌名称。凡词首标明《梆子腔》的,后来皆改标《吹腔》。剧词依旧保留长短句的,大多讲究高雅,文学性也较强。后由长短句衍变到七字、十字句时,又多强调通俗易懂。安庆乱弹腔剧词,较梆子腔剧词衍变为七字、十字句的时间要早,较多地吸收了青阳《滚调》的词格。在七字、十字句词中,往往把《滚调》词改成三字句或四字句的连句,称作“叠板”;或在一段词的第二句用连句,称作“十八板”。连词长者十数句,短者五、六句,也有用七字、十字句的,叫“回龙”。
乾隆中叶,安庆梆子腔、乱弹腔衍变成二簧调时,其剧目也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二簧调剧目有:《雪拥蓝关》、《琼林宴》、《四国斋》、《坐楼刺媳》、《醉杨妃》、《拿虎》等。它们大多源于梆子腔剧目,还留下不少文雅的长短句词格,兼有《滚调》词句,称之为“二簧平”或“平板戏”。另外一些二簧调剧目,大多出现在乾隆中叶,几乎全是七字、十字句,长短句偶尔见之。当时本戏、折戏和三小戏兼备,内容是忠、孝、节、义和爱情调笑,无所不包。进入城市的徽戏,以演爱情调笑内容的小戏、折戏为主,就是高朗亭、郝天秀在北京、扬州时,也是如此。相反,在农村则仍以忠、孝、节、义剧目为群众所欢迎。至道光中叶,徽剧在城市演出剧目风气转变,由旦角戏目长期主宰舞台转为生角戏目主宰舞台。传统的元、明剧目,如“三国”、“水浒”等宫廷袍带戏目,也从农村进入城市,影响全国。
上一篇:第一节 沿革
下一篇:第三节 音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