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区内古时粮油加工,皆由民间人力、水力和畜力进行,耗时费力。清末民初始有少量机械加工,但成本昂贵,难以经营。
建国初,通过公私合营、合作化、联营、系统外归口等形式,由专、县粮食部门接管一批粮油加工厂、作坊和车间,并进行改组、扩建。到1957年,全区已有机器米厂19个,初步形成粮油加工体系。1965年的全区米厂发展到44个,基本上实现每区1个米厂;油厂4个,开始用机器榨油。1978年除将米厂增加到56个,油厂6个外,还新建面粉厂1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油加工行业走上了收购--加工--销售的路子,并新建和扩建一批粮油厂、面粉厂和食品厂。到1988年,全区有米厂53个,油厂8个,面粉厂5个,食品厂11个。
一、加工大米
区内古时加工大米,工具简陋。先将稻谷用土木砻推成糙米,后用杵臼、石碓、水碓做成熟米。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桐城县枞阳镇开设的童隆记米厂,开始用机器碾米。民国13年(1924年)巢县人魏健生在安庆城东门外开设一座砻坊,仍以手工舂米为主。此后,手工砻坊和机器米厂逐年有所增加。
1949年全区有私营米厂20家,分布在怀宁、桐城、太湖、望江等县城关,年产大米10834万公斤;手工砻坊107个,分布在各县城关和大集镇,年加工大米22695万公斤。
1950年,粮食部门最先接管了安庆西门外私营复兴米厂,改称公济米厂。1952年新建了桐城米厂。至1953年,全区机器加工米厂发展到26个,其中粮食系统10个(专直米厂、裕民米厂、青阳米厂、青阳仓库加工厂、铜陵大通米厂、铜陵仓库米厂、桐城米厂、宿松米厂、贵池米厂、至德米厂),合作社系统5个,公安系统4个,私营7个。这些米厂虽用机器生产,但设备简陋,仅有“五大件”,即除稗机、除石机、砻谷机、分谷机和碾米机。
1956年对私营米厂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枞阳永茂砻坊、华阳发电机米厂、高河益农米厂、安庆碾米总厂、裕农米厂和道生米厂6家,遂成为公私合营企业。与此同时,机械化生产也有所发展。年底,区内具备半自动化生产的有:怀宁猫山,枞阳下枞阳,桐城城关、孔城,潜山城关,太湖徐桥,望江华阳、城关,贵池新华等9家米厂,占全区大米年加工量5929.4万公斤的47.37%。
随着机械化碾米的发展,手工捶米则逐渐被淘汰,但农村仍用土木砻、石碓、水碓做米。1961年全区农村尚有土木砻37872个,石碓67197个,水碓1038个,这些简陋工具,因陈旧失修,损坏占10%。
1965年全区自动化米厂有:地区、怀宁城关、枞阳永茂、岳西城关、贵池联合等5家,占总数11.36%;半自动化米厂也发展到26个,占59.09%。1973年区内电网铺开,电动机代替了内燃机,米厂自动化程度又进一步得到发展,所出的大米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高河大米,古称“贡米”,1982年又荣获中商部《质量信得过产品证书》,1983年又获省优称号。
1985年全区自动化米厂为32个,占总数84.21%。
1987年全区有地区,怀宁石牌、高河、月山、黄墩,枞阳城关、长河,桐城城关、范岗、大关、新渡,潜山王河、源潭、黄铺、小池,太湖徐桥,贵池池口,东至香隅等19个米厂加工出口大米,远销越南、日本及东南亚等地。从1962年开始出口以来,累计出口大米6055.9万公斤。
1988年全区53个米厂全部实现电力自动化,用人、畜、水力碾米仅有潜山、岳西、太湖部分地区,以及少数有快速水流的地方。
二、制粉与粉制品
古时区内民间吃麦,除少数直接煮成麦米饭外,余皆由人力以石磨制粉。有将制粉拉成面条为业者,称“磨坊”或“面坊”,所拉之面条称“挂面”。民国时面坊遍及城乡。抗战时日商在安庆城中开设五洲公司,始以小型机器加工面粉。
1949年除五洲机械面粉厂外,全区面坊有331家(怀宁16,桐庐50,桐城126,潜山123,太湖10,宿松6),年加工量为8605万公斤。
建国初,粮食部门用小钢磨制粉,零星代客加工,大宗小麦皆委托外地制粉。1955年望江粮食部门自行加工面粉,这年全区加工面粉达18.8万公斤。
1970年宿松复兴米厂改建为复兴粉厂,配有自动磨粉设备,加工能力大增。1980年贵池池口面粉厂归属。1984年枞阳、望江两座新型粉厂建成投产;地、县又建成食品厂11个,主要生产面条、粉丝,其中以怀宁石牌贡面、太湖粉丝、岳西茯苓面条最为有名。1987年又新建宿松城关面粉厂。
1988年全区有5个机器制粉厂,9个米厂,内附有制粉车间,年制粉能力达3541.2万公斤。这不仅结束了委托外地加工的历史,而且有部分面粉向外调拨。
三、榨油
区内榨油以食用植物油为主,品种有菜油、麻油、花生油、豆油、茶油等;其次为非食用植物油,区内有桐油、皮油、青油、毛棉油、蓖麻油、米糠油等。
古时区内榨油工具都为木榨,民间的榨油作坊称“油坊”。民国时油坊遍及城乡,抗战时日商在安庆开设五洲公司,始用小型榨油机榨油。
1949年全区民间油坊共有607个,分布情况是:怀宁53、桐庐39、桐城173、潜山44、太湖22、宿松121、望江9、岳西90、东流至德56。
建国初,除民间榨油外,各米厂皆附有榨油车间。1953年,除粮食系统外,另有食油加工厂10个(公安系统3,供销系统7),其中机器生产2个,手工生产8个。1954年民间尚有木榨1199筒。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桐城秦仁义、汪复兴,枞阳人和,怀宁高河同顺,东至大渡口厚生、民生、新生等油坊实现了公私合营,并归口由粮食部门管理。当年生产油35.5万公斤。
1958年新建枞阳、潜山、望江3油厂。1963年区内尚有不少木榨,为发挥其作用,粮食部门仍采取委托加工办法,与他们签订合同,明确责任。区粮站配有油脂加工员,负责检查、试榨,并确定出油率。
1965年东至大渡口和枞阳两油厂更新设备,并采用90型、95型榨油机生产,区内木榨逐渐淘汰。
1971年枞阳和望江华阳油厂,始用溶剂提取油脂的方法榨油,为“浸出油法”,后在全区得以推广。1988年全区有枞阳、望江华阳、潜山、东至大渡口、宿松(1972年建)、太湖(1974年建)、桐城、宿松复兴(1987年建)等8个机器油厂和25个榨油车间,年产食用油1550.4万公斤。这不仅满足了区内需要,而且还累计外调出口菜油386.9万公斤,花生油28.4万公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