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食仓库
古代区内粮食仓库名目甚多。清康熙年间安庆府有万亿仓、府署仓、育贤仓等;所属县皆有便民仓、预备仓、平常仓,有的县还有养贤仓、备用仓、学仓、驿仓等等。道光五年(1825年)安庆府平常仓储米100700石,储备仓储谷、麦24000石,社仓储谷39900石,但这类仓库屡兴屡废,至咸(丰)、同(治)时则有名无实。
民国时各县田粮处皆设有仓库,有的乡、镇、保也有粮仓。民国28年(1939年)区内有县仓7处,乡(镇)仓137处,保仓930处,总积谷97770石。
建国后,专区根据粮食流向,交通便利、方便群众的原则,由国家投资兴建粮仓,从少到多逐步发展。
1949年专、县除接收“田粮处”少数粮仓外,大多利用县城和集镇的祠堂、庙宇、公房为临时粮库,全区总容量仅3471.5万公斤。1950年国家投资14.67万元(折新币)在安庆市小南门建简易粮仓9幢,容量810万公斤;在桐庐县枞阳镇建粮仓6幢,容量150万公斤。1951年全区有正式仓点168个。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全区仓库容量增建到7986万公斤,储粮5702.5万公斤。1954年开始建设苏式粮仓(砖木结构,沥青地坪,跨度20米,每幢容175~350万公斤),至1957年全区有仓点361个。1965年全区仓点增到463个,库容23402万公斤。1978年又增建一批素拱仓、密置仓、土园仓,仓容量达26950万公斤。1978年后,建仓投资增加,1980年达324.5万元,建仓容量6000多万公斤;1981年投资230万元,建仓容量5000万公斤。1987年全区共有仓库487处(地直1、怀宁42、桐城41、枞阳51、潜山45、太湖55、宿松48、望江44、岳西53、贵池51、东至56),库房1346幢,总仓容量达39378.25万公斤,是1953年的4.93倍。各县城关与较大集镇均有1000~1500万公斤容量储备仓或中转仓,乡村小点均有50~100万公斤的收纳仓,仓点布局星罗棋布,群众买卖粮油称便。
二、仓库管理
清时安庆府配有仓大使管理粮仓。
民国时,区内各县积谷仓、田粮处库、乡(镇)仓、保仓,皆由各级官员掌握,并推举绅士3~5人组成保管委员会协助管理。
建国后粮食由国家统一掌握,粮库归粮食部垂直分级管理。1950年区内对粮库管理,主要是严防敌、特、匪破坏,防抢、防火、防窃。全区各级均建立护仓组织,县、区由群众团体、驻军、民兵、公安等单位参加成立护仓委员会;各乡成立护粮组,实行武装护粮,望江华阳仓库还设有警卫班。各仓库建有粮食出入库制度,出粮凭调拨令办理。
1951年初,建立清仓查库查粮制度。6月,专署粮食局组织干部176人对全区粮仓进行大检查。1953年,根据省通知精神,实行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并规定:“仓点三日小查,五日大查,风雨霉天随时查,区库每月两次查,县局重点查,夏秋粮入库全面查,专区重点抽查。”当年,全区护仓小组发展到433个。
1956年实行粮食定额管理,即定人员、定器材、定仓容、定费用、定损耗,并在桐城大关区粮站试点后向全区推广。1957年全区护库小组发展到659个共10261人。在执行各项制度中,由于部分干部、职工思想麻痹,工作不认真,时有事故发生。如1976年望江县杨林分站将50公斤桐油误装入1500余公斤菜油中,使菜油全部报废。1977年4月4日枞阳县汤沟粮站二库用磷化铅熏害虫,因库墙有漏洞,致使隔壁居民段少安家6人中毒,八岁儿童死亡。同月望江县翠岭粮站在密置仓熏磷化铅,使1500余公斤稻谷烧成黑灰。1982年12月27日,怀宁县皖中收粮点露天粮堆垛倒塌,致使送粮社员檀苗旺被砸死,檀金旺、檀勤根被砸成骨折。
三、调运
古代区内粮食征调,多系水路运输,称为“漕运”。商户经营的粮食都在安庆、孔城、枞阳、汤沟、华阳等口岸集中水运。
清康熙五十八年(1793年),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6邑漕粮正米57916石6斗7升,加四耗(鼠、雀、搬、运)耗米23166石4斗3升,共用丁1880个,用船110只。同治三年(1864年)安庆府漕运正兑米59613石加四耗米23845石,随漕杂项米16641石,由安庆派船外运。
民国初漕运即废,军粮改为招商户承运。后因承运商人假借名义,包揽粮运,旷时耗日,则改为征集民夫自运。民国19年(1930年)英、日买办粮商和当地行商勾结,在桐城县枞阳镇抢购米谷大量外运,当地民众则组织禁米宣传团和禁米委员会进行抵制,并扣押了装米外运船千余只。
抗日战争时军粮都为陆运。民国27年,区内各县征集民夫运粮至立煌县(今金寨县,时为省府临时所在地),往返七、八百里,耗时10余日,官府不给一文,途中生病致死者时有发生。民国30年区内粮食均拨交第20集团军,充作军粮。民国32年各县军粮运送,改交驿运站承运,桐城至六安为粮运段,沿途设粮运站。
建国初期,公粮一律由国家组织运输。1953年冬,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粮食调拨运输统一由国家粮食部门安排,当年全区共调拨粮食6688.5万公斤。公粮短途运输,一般是动员纳粮人义务送交,并规定为单程30华里,长途外运都由水路,全区年运出量达7.5亿公斤。为加快运输速度,大多抢在8~11月水深时期进行。境内运输皆用竹筏、木帆船、人力车等简易工具,潜山、太湖、桐城、宿松等县有竹筏1080张,共载250万公斤;怀宁县有运粮手推车360辆、平板车64辆、大板车1辆,基本上解决了当时运输之困。1954年区内遭受特大洪水灾害,沿江、湖大片土地颗粒无收,粮食部门立即组织大批力量,从四川、河南等省调入粮食(含种子)13324万公斤,满足了灾区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1959年安徽省粮食厅汽车运输大队四分队成立,驻地安庆,专运区内粮食。当年全区粮食总运输量达154929.5万公斤。1963年,为抢深水季节运粮,在沿湖、河边设运粮点172个,收运粮食10254万公斤。1964年,省粮食运输四分队改组为安庆专署粮食局汽车队,拥有汽车20辆,挂车5辆,共85吨位。
1969年大水,区内受灾严重。粮食部门抽调干部40余人,去上海、江苏、江西等省、市,调入粮食9056.5万公斤,由水路运达安庆入库。同时又在安徽省宿县地区调山芋干折主粮3500万公斤,由陆路运输入库。1976年各县粮食部门均有汽车队,全区共有汽车55辆235吨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内将单一的统一调拨运输,改为“统一调拨与多渠道流通并存”的制度,在保证国家收购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允许供销、外贸、乡镇企业和个体户经营和长途贩运粮食,粮食部门也开展议价粮油经营,直接运往华南、东北、华北、西北等地,以调节市场需求。1979年外运粮食18455万公斤。
1985年,全区粮食部门有11个汽车队,车辆发展到112辆,载重量为947吨。其中地区粮油局车队汽车有31辆,载重374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