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以前,分散在境内的纺织业,多以手工方式进行缫丝、纺纱、织布和染色。民国3年(1914年)后,始有木机生产土布。民国16年,潜山办有国泰机布厂,进行半机械化生产。民国27年,怀宁、潜山、太湖、桐城等县逐步由外地迁来机织户或自办机器生产棉针织品。民国29年,土布年产量约20万米。当时,潜山黄泥永人祥机布厂有职工60人,从事土布和小市布生产。
1949年,全区棉针织业约有2308户,从业人员5.5万人,年产值342万元。到1957年,毛巾、卡叽布、白粗布等产量已达1200万米,产值1600万元。1961年经过调整,全区有16个纺织企业下马,产值降至980万元,到1966年才回升至2000万元。80年代初,大部分企业更新设备,生产能力扩大,税利由1979年的175万元上升到1982年的249万元。1983年底至1984年,棉布由统购统销改为自产自销。因企业不适应市场变化,产品积压,亏损45万元。为适应市场开放和优质优价政策,各企业对内整顿,对外实行灵活经营,至翌年初,全行业扭转亏损。1986年,新开改造项目13个,投资2790万元,比1984年增加1倍。产品由120多种发展到1100多种,正品率达94%,出口创汇1904万元,当年全行业总产值15582万元。80年代,桐城、贵池、岳西等县还先后兴办了麻纺织业。1987年,全区县以上棉纺织、针织、丝织、服装企业36家,职工7974人,固定资产原值4464万元,总产值20488万元;另有乡镇企业120余个,实现产值2375万元。
一、棉纺织
怀宁石牌在民国29年(1940年)有35户机房,年纺纱织布5万多匹,品种为白平布、青蓝格子布等。1954年后,区内逐步实现合作化,其中太湖徐桥棉织社与城关二社合并;怀宁月山、育儿、石牌及一批个体户合并,迁往县城,成立县地方国营棉织厂;岳西3个乡的棉织组合并为国营棉织厂。全区共有5个县合并了13个棉织社、组,成立6个棉织厂,职工1500余人。产品为彩条格子布、彩条被单布、劳动布等十余种。1961年经过调整,大部分退归集体进行重新组合。1966年以后,原下马的企业又相继恢复生产。70年代,产品、产量都有提高,布匹有纱织布、绒织布、混纺布、灯芯绒、涤良、涤卡、派力司等,棉纱有正副10S、21S、32S等品种,其中桐城精白提花蚊帐布和罗纱方格蚊帐布获省优称号。1982年,区内4县5家棉织厂相继扩建,生产初具规模。1983年,为增强应变力和竞争力,各厂都增加了新品种,派出推销员,建立销售网点,并采用价格浮动等形式,保证了生产和流通。同年,麻棉坯布在区内首次投产,并打入国际市场。1984年下半年,产品由滞销转为畅销,年销售收入1833万元。次年全行业扭亏为盈,创利108万元。1986年6月,望江兴建江通气流纺织厂,为中外合资的中型企业,1988年5月投产。同年8月,东至棉纺织厂1.5万枚纱锭也随继投产。
1987年,全区除枞阳县外,共有棉纺织企业14个、职工4843人。全行业共有2.03万枚纱锭、主辅机1887台,产纱3642吨、布匹2079万米,品种达90余种,实现产值3375万元、利税274万元。
二、针织
清末民初,境内有个体工业者制造粗纱手套、袜子、扁带、毛布、纱帽等产品。建国初,此类手工业共527户,从业人员近千人,产值27.6万元。1949年底,桐庐县(今枞阳)开办利民工厂,有织机8台、袜机16台,生产毛布、袜子等支援前线。1955年,枞阳汤沟和桐城金神等地,开办手工业合股组织的合作组。次年,怀宁开办针织生产合作社,宿松成立棉针织厂。1957年,贵池筹办针织生产合作社,岳西由个体手工业组改办针织服装厂。1958年,宿松建立被单厂。1963年,贵池毛布厂投产。此时产品以生产线裤、手套、纱帽、线袜、毛布、花绳、扁带、线条等为主,年产值200万元。1971年,东至江南针织厂开始生产内衣。至1980年,全区共有针织企业10个,产值586万元。1982年后,岳西头驼、枞阳钱桥、怀宁洪镇等地乡镇企业也陆续兴办羊毛衫厂和棉织、针织厂。
1985年,枞阳毛巾厂推行厂长负责制,承包经营,由过去单一化生产发展到4个系列15个品种。该厂所产毛巾白度为全省第一,1987年出口260万条。
1986年,全区共有宿松被单厂、东至江南针织厂、桐城金神针织厂、枞阳钱桥针织厂及17个集体、乡镇企业。当年行业产值为1107万元、利税111万元、职工1675人,出口产品有毛巾200万条、针织内衣300万件,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全区已形成针织内衣300万件、袜子45万双、羊毛衫250万件、被单15万床的生产能力,各类针织品共1500种。
三、丝绸
区内栽桑养蚕、手工缫丝由来已久,建国初尚有几家缫丝作坊。60年代后,缫丝在区内濒临绝迹,蚕茧大量外调。
1982年,潜山县建成缫丝厂,生产能力为2400绪,已投产1600绪。至1986年底,共产白厂丝26.7吨,出口日本4吨。1988年全部投产,年产白厂丝45.6吨。1987年,该县又筹办180台织机、年产160万米的丝绸厂。岳西县于1986年也开始筹办100台织机、年产140万米的丝绸厂。以上均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总投资670万元。形成生产能力后,可年产白厂丝60吨、丝绸320万米,年产值1000万元、税利242万元,为实现种、养、缫、织“一条龙”生产奠定了基础。
四、服装
建国前,服装均为个体手工业者上门制作,工具仅剪、尺、灰袋等。城镇裁缝则用缝纫机操作,款式也较讲究。建国后,各县将缝纫手工业者组成30多个厂(社、组),分组承制,按件计工,年终分红。设备有缝纫机、拷边机、电熨斗等。70年代,服装自立行业,既接受加工订货,又经营服装商店。1980至1985年,全区服装产量计422.6万件。同期乡镇企业所完成的产值猛涨,1983年仅98.2万元,1985年上升为311万元。1985年,东至县兴建西服厂从联邦德国引进西服、衬衫两套生产线,生产西服、中山装、衬衫、风衣及各类时装共150多个品种。其产品制作讲究、款式新颖,大部分外销日本、香港及欧洲各地,所产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入场服、套裙获得好评。该厂可年产西服6万套、衬衣20万件,产值600万元、利税百万元。1986年,枞阳县从江西九江市引进羽绒加工及制作生产线,新建县羽绒厂。当年10月投产,可年处理加工原毛120万斤,生产羽绒服装15万件,年产值2000万元,利税250万元。以上两厂均系全民所有制企业。
自1987年起,全区49个服装企业由纺织主管部门管理,年产服装336.8万件,产值1718万元。
上一篇:第六节 电力
下一篇:第八节 食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