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区内水生动物据采集到的标本,可分为鱼类、鲸类、爬行类、甲壳类、贝类及水禽等,其中鱼类品种多达84种,大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一、鱼类
1、传统养殖鱼类青、草、鲢、鳙、鲤、鲫、鳊鱼为区内传统的大宗人工养殖品种,生长较快,质优味美,适合于湖泊、池塘养殖。自1978年后,各县又陆续引进荷包红鲤、武昌鱼、兴国红鲤、白鲫、异育银鲫、罗非鱼及革胡子鲶,丰富了区内养殖品种。
2、非传统养殖鱼类
中华鲟古称鱼、鳇鱼、蜡子鱼或玉版鱼,有“活化石”之称,为长江珍稀鱼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生长迅速,个体较大,为美味佳肴。每年5至6月游到海河口,秋季上溯,穿江过峡,到金沙江产卵、繁衍。
白鲟俗称象鱼,古称潭鱼、碧鱼。古时黄河、淮河、长江皆产,现仅产于长江,为国家保护的珍稀鱼类。其吻较长,呈剑状,体表光滑无鳞。栖息于江河中上层,有时入大型湖泊。性凶猛,可食,但味亚于中华鲟。
鲥鱼为鱼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鲥鱼、刀鲚、河豚被称为“长江三鲜”。鲥鱼体型侧扁,鳞大,白如银,无侧线,腹缘有锐利棱鳞,呈锯齿状。每年4至6月亲体由海入江,进行生殖洄游,多至赣江,6~7月产卵。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9至10月入海。鲥鱼一旦被网挂住就不挣扎,自古有“鲥鱼挂网不动而护其鳞”之说,故苏东坡称它为“惜鳞鱼”。50至70年代,境内江段盛产鲥鱼,仅沿江6个渔业队年产鲥鱼可达数千公斤。现因捕捞过度,资源日衰,年产量极少。
刀鲚又名刀鱼,为洄游性鱼类。体狭长而极扁薄,似尖刀。每年早春自海入江进行生殖洄游,到8月份结束。菜子湖是其重要产卵场。刀鱼肉质细嫩,肥而不腻。70年代前,年捕捞量均在数万公斤左右,现渐少。
短颌鲚俗称“毛花鱼”,为纯淡水生种类,陆封型,生殖季节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区内泊湖、黄大湖鱼汛集中,产量很高。鲜煮食味颇美,制干可远销,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年产超过50万公斤。
大银鱼古称脍残鱼、王余鱼等。海、淡水中都有,繁殖季节为1至3月。体细长,约2至3寸,光滑透明、洁白如银,无鳞或少鳞,骨软若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鲜者煮食甚佳,晒干可远运。主要产于菜子湖,年产达数万公斤。
太湖短吻银鱼又称“小银鱼”,纯淡水种类。繁殖期为6至7月,泊湖、黄大湖年产数万公斤,皆制干外销。
鱼感鱼古有鳏鱼、黄颊鱼诸称,属鲤科,为大型凶猛性鱼类。繁殖季节为4至6月。区内各大湖泊皆产,以宿松县龙感湖的鱼感鱼最为名贵。据史志记载:宿松龙感湖鱼感鱼,重过百斤,肉质黄而鲜嫩,为上等食用鱼,曾作为国宴珍品招待外宾。
栉虾虎鱼有麦鱼、梅鱼、琴鱼、庐山石鱼诸称,属虾虎鱼科,为底栖性小型鱼类,产于湖泊上游河流及山溪中。4至6月产卵,杂食性。其形小,麦收季节盛产,故称“麦鱼”。东至县张溪、尧渡的群众习惯用一种传统的“简”捕捞,宿松县高岭乡群众则以蚊帐布作网张捕。
鳜鱼又名桂鱼、桂花鱼,为肉食性鱼类。生殖季节为5至7月,产浮性卵。其肉质优良,少细刺,味美而名贵。区内天然水域皆产,产量较高。据记载:贵池古为“鱼贵池”,即出鳜鱼的地方。70年代前,贵池县年产鳜鱼超过5万公斤。随着天然水域用以人工养殖,经过清野除害,资源逐步减少。
刺巴俗称“君鱼”、“军鱼”。形似草鱼,其背鳍起点处有一平卧向前的尖刺埋于皮内,产于贵池县秋浦河。民间相传,此鱼曾救过明代皇帝朱元璋的命,被封为“君鱼”,现仍可见到。
暗色东方豚又名河豚、吹肚鱼、气泡鱼,为洄游性鱼类,生活于水体中上层。春季亲鱼由海入江河产卵,幼鱼在江河或湖泊中生长,翌年入海。杂食性。河豚体呈筒形,体表密生小刺,体内有发达的气囊,遇敌时可吸气鼓胀呈球形,体表小刺竖起以自卫。其肉鲜嫩,味美,富有营养,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河豚内脏生殖腺和血液有剧毒,食时不得法,可致人于死地,故有“拼死吃河豚”之说。食时必须除头、皮、内脏,漂去血污。现在,从河豚中提取的河豚毒素,具有医治神经痛、痉挛和癌症的功效,价值甚高。
乌鳢俗称乌鱼、黑鱼、财鱼、生鱼等,为底栖肉食性鱼类。一般生活在水草丛生的静水或微流水域,其体略呈圆筒状,灰黑色、头尖、稍扁,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主食鱼虾,产卵期在5至7月,亲鱼将水草搅成环形的巢,卵产于其中,卵为浮性。亲鱼有守巢和护仔鱼的习性,此时最易钓捉,捕捉者常以活体青蛙或蟑螂为钓饲捕之。
黄鳝又名鳝鱼。其体圆,细长,呈蛇形。对环境适应性强,栖息于河道、湖泊、沟渠、塘堰、稻田中,穴居,日伏夜出觅食,为肉食性。具有性逆转特性,一次性成熟前均为雌性,产卵后卵巢渐变成精巢。洞穴中产卵,亲鱼有护卵的习性。冬季“蛰伏”。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还具有药用价值。区内各地皆产,年产超50万公斤,运销大中城市。
鳗鲡又称白鳝、鳗,为降河性洄游鱼类。其体长,圆筒形,尾部稍侧扁,鳞甚小,体无斑点。海中产卵,仔鱼为透明的叶鳗。春季发育成幼鳗时(即鳗鱼)成群游入江河,在干、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后降河入海繁殖。以食小鱼、蟹、虾为主,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多脂,营养丰富,食味腴美。区内通江水系皆产,但数量不多。
泥鳅又名鳅鱼,分布广泛,区内各地皆产。其体呈长筒形,色深灰,随栖息水域环境的不同,体色略有变化,头较尖,具触须。昼伏夜出,适应性特强。主食浮游动植物和原生动物等,亦食泥沙、腐殖质和人工饲料。其肉质细嫩味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一定的药用功能,不仅在国内市场上深受欢迎,还远销日本。
表106区内鱼类名录

二、虾、蟹类
1、虾秀丽白虾俗称白虾、湖虾。壳薄肉满,天然水域皆产,以宿松黄大湖所产为著名。除壳可作虾仁,煮熟除壳作虾米,鲜虾卵筛出晒干为虾籽,为虾之精华。
日本沼虾又称青虾、草虾、河虾。色青灰。天然水域皆产,年产逾百万公斤。鲜虾或虾仁可冷冻供应工矿城市,并出口。
2、蟹中华绒螯蟹,俗称螃蟹、河蟹,是淡水大型蟹类。蟹最大者可达250克以上,一般100克以上,大螯上密生绒毛,产于长江及其支流、湖泊。河口半咸水里繁殖,淡水中生长育肥。每年秋冬之交到降河口生殖洄游,形成捕蟹季节。其肉嫩味美,是水产珍品。1982年,全区产蟹20余万公斤,现年产10万公斤左右,出口创汇获利甚厚。近年来从天然捕捞转向人工养殖,发展迅速。望江县武昌湖渔场于1985年耗资60余万元建成河蟹人工半咸水育苗工厂1座,育苗能力为150公斤。
三、贝类
有蚌、螺等60多种。其中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为淡水培育珍珠的优良品种。
1、三角帆蚌俗称翼蚌、三角蚌,是淡水培育珍珠的优良品种。各大湖泊皆产,以黄湖、大官湖、泊湖和升金湖为多,宿松年产达30万公斤以上。其肉可食,肉及壳粉可作饲料,贝壳可制工艺品。珍珠层可作珍珠层粉,用于高级化妆品的配料。因珍珠生产发展,三角帆蚌供不应求。1980年以后人工繁殖三角蚌获得成功,基本上解决了育珠的需要。
2、褶纹冠蚌俗称鸡冠蚌,也是育珠的蚌种,但珠质不如三角蚌。区内大中湖泊均产,也可人工繁殖。
3、丽蚌体小于三角蚌,壳厚,可达10毫米以上,表面皱褶多,是培育有核珍珠核质的良好材料。对水域水质有独特要求,故分布不广,东至黄泥湖有批量生产。
4、田螺又名黄螺。是淡水大型螺类,生长于湖泊、河流、沼泽及水稻田中。壳薄,肉可食用,味美,是民间的常用食料。近年来,冻田螺大量出口日本和法国。
5、螺蛳个体小于田螺,壳厚于田螺。生长于湖泊、池塘,肉可食用,亦为民间常用食料。
四、其它水生动物
1、大鲵俗称娃娃鱼,两栖动物。多栖息于海拔250至400米的山溪之中,是一种珍贵动物。岳西、潜山、桐城等山区溪河中时有发现。
2、龟为爬行动物,龟科。生命力极强,生活在川泽、湖泊、池塘中。昔日多见,现已稀少。
3、鳖为爬行动物,龟目、鳖科,俗称甲鱼。多生活在湖泊、河沟之中。区内各地皆产,以宿松湖区产量最高。1984年宿松县罐头厂曾加工清蒸甲鱼罐头,在全国水产品展览会上获优质产品奖。
4、白鳍豚为水生哺乳动物,古称白旗、青鳍。淡水鲸类,有“活化石”之称,是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动物。区内长江段常有出没,数量有限。1984年曾被捕杀8头,猎捕者受到罚款、判刑的处理。
5、江豚又称江猪,为哺乳动物,淡水鲸类,常在区内江段出现,受国家保护。
五、水禽
区内野生水禽种类较多,最大种群为野鸭,各大湖泊均产,盛期年产百万只以上。猎捕野鸭,历史上曾是渔民的主要作业。自1980年以后控制捕杀,以便保护野生资源。
1984年省野生水禽考察组对升金湖区进行考察,发现水禽43种,其中冬候鸟19种。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白头鹤、白枕鹤、白鹤、灰鹤、黑鹳、大鸨、小天鹅、雁、珍尾鸭、罗纹鸭、花脸鸭、赤麻鸭和绿翅鸭等13种。另外,还经常发现有丹顶鹤、大天鹅、鸳鸯、赤鸡子、鹭鸶和水喜鹊在此栖息。
表107水产品年产量统计单位:吨

上一篇:第一节 水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