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区内水域以江河、湖泊为主,水系贯通。1980年,以渔用口径统计,全区总水面达252.91万亩,其中湖泊182.85万亩、水库14.65万亩、池塘33.33万亩、河流22.08万亩(不包括长江水面)。另外,从1980至1985年底,沿江7县陆续退田还湖面积约19万亩,改田挖塘1万多亩。
一、江河
长江流经区内7县,全长260公里,为区内重点天然捕捞场所之一。据采集到的鱼类标本,隶属19个科,计84种(属)。其中以鲤科为主,占59%;以鲥鱼、刀鲚、河豚为名贵。50年代张捕“四大家鱼”鱼苗30至50亿尾,捕捞各种经济鱼类达百万公斤,其中鲥鱼数千公斤,刀鲚数万公斤。60年代,由于工业污染及通江湖泊建闸,鱼类资源开始减少。1985年,仅张捕鱼苗2亿多尾,各种经济鱼类尤其是鲥鱼、刀鲚的捕获量甚少。
长江两岸主要河流有19条,其中长度在100公里以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长河、潜水、皖水、黄湓河4条大河。另有岳西县西北部的主簿河、头陀河、黄尾河、鲍家河4条支流,流域面积为709平方公里。全区有渔用价值的河流面积共22.08万亩。
二、湖泊
1、泊湖位于长江北岸,面积35万亩。地跨太湖、望江、宿松3县,为管理型湖泊。湖中水肥草多,盛产鱼、虾、鳖、蚌、蟹、野鸭。年捕获量达350万公斤,1954年曾高达750万公斤。自华阳、杨湾两闸建成后,鱼产锐减。1964年仅产40多万公斤,现年产150万公斤左右,以青虾、毛鱼、银鱼为多。
2、升金湖位于长江南岸,面积13万亩,地跨东至、贵池两县,以黄湓闸与长江相通,为管理型湖泊。全湖水质肥沃,水草繁茂,盛产多种鱼类、虾、蟹、鳖。因历史上鱼产丰富,传说可日升斗金,故称之为“升金湖”。从湖内采集到的鱼类标本有19科、61种(属)。建闸前,全湖最高年产量达350万公斤左右,其中青、草、鲢、鳙产量占50%以上。现年产量下降,只能保持在150万公斤左右。该湖为候鸟迁徙越冬栖息场所,是国内珍稀水禽重点保护区。据统计,各种候鸟达43种之多,以丹顶鹤为名贵。
3、菜子湖位于长江北岸,地跨枞阳、桐城两县,现有面积27万亩,以枞阳闸与长江相通,为管理型湖泊。建闸前,该湖盛产鱼、虾、蟹和水禽,水生植物繁茂。1954年,产量达600多万公斤,1955年为450万公斤,1956到1959年,年均为325万公斤。建闸后,因围垦过度,加之酷捕滥捞,产量锐减。现年产下降到150万公斤左右,以毛鱼、小杂鱼、小虾为多。菜子湖历来是长江流域刀鲚的天然产卵场之一,其幼鱼俗称“毛花鱼”,为该湖的主要资源。
4、武昌湖位于长江北岸,望江县境内,面积13万亩,以皖河闸与长江相通。1977年以前为开放型湖泊,最高年捕捞量达200万公斤。1958年围垦,面积缩小、资源衰退,年捕捞量下降到15~20万公斤。1977年建立国营武昌湖渔场,实行人工养殖,年产量上升到50多万公斤,成为省、区大型养殖湖泊之一,现年产量已超百万公斤。5、白荡湖在枞阳县境内,以白荡闸与长江相通。渔用水面15万亩。1956年4月,由中央、省投资,委托枞阳县政府建立白荡湖养殖场,系全国早期的国有大水面养殖企业。1957年开始围湖造田,水面逐年缩小,现年产量为30万公斤左右。
6、黄湖、大官湖在宿松县境内,为管理型湖泊。它下与泊湖相通,上接龙湖,中间有下仓铺为重要渔业集散地。下仓铺以上为大官湖,以下为黄湖。两湖总面积约40万亩,历来盛产银鱼、毛鱼和鳊鱼等。沿湖专业渔民甚多,开展风网作业。近因围垦、建闸等因素的影响,资源遭到破坏,年产量约二、三百万公斤。
三、水库
建国前境内水库很少。1957年以后,兴建水库724座,其中大(一)型水库1座(太湖花凉亭)、中型水库11座、小型水库712座,总库容32亿立方米,渔用面积14.65万亩。所建水库,水质肥沃、理化性状良好,属富营养型或一般营养型水域,现多已利用养殖。花凉亭水库年产鱼50多万公斤,为省、区著名商品鱼基地之一。水库以放养鲢、鳙鱼为主,其它鱼类甚少。全区水库年产鱼200万公斤以上,近年来随着水库养殖及捕捞新技术的应用,水库渔业日益兴旺。
四、池塘
1949年,全区共有池塘19.9万余处,可蓄水4亿余立方米。1957年,全区池塘比建国初期增加12853处,蓄水量增加18680万立方米。1965年,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全区又增加池塘近两万个。70年代,因农村劳力多投入区内大型水利工程,小塘小堰的修建基本上停顿。80年代初,不少地方改塘造田,池塘增加缓慢。1982年,在国家扶持下,改建、兴建了贵池白沙湖、东至黄泥湖、望江青草湖3个国营渔场。至1988年,全区共有18.4万处池塘,蓄水量为71200万立方米。其中养鱼池塘,多由群众承包,经济效益显著。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