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晋陵白氏宗祠

 发布时间:2023-08-05 18:01:25


白昂当年为朝廷剿匪平寇功绩显赫,治水筑堤成绩突出,赈灾济众广得民心,为官忠贞清廉公正。弘治皇帝曾赞其有“宏裕之量,明达之才”。在他逝世后,为表彰其功绩,敕命建专祠,并敕授太子太傅衔,亲笔御书“宏裕明达”匾额高悬于祠堂。并命常州地方官员每年春秋祭祀之。

数百年中,白氏族人曾先后8次编修宗谱时也曾多次修缮过祠堂,特别是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三世孙白禹等创建宗祠,并书“白氏宗祠”及堂号“仁荣堂”匾额。民国5年(1916)重修家谱时,十八世孙族长子白驹主持筹款修祠,当时规模为3进各5间,江南大儒钱振锽曾书“白氏宗祠”横匾,悬挂于大堂上。解放后祠堂曾办过小学,作为乡政府驻地,办过棉织厂、印刷厂等,房舍不够还在第一进天井中搭建楼房。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已破败不堪,原第三进厅屋屋面已被拆除,白氏族人于2007年5月16日奠基,在原地上改建了晋陵白氏宗祠,并于当年12月22日(农历冬至日)竣工。

宗祠位置:

晋陵白氏宗祠遗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红梅街道采菱村东北角京杭大运河与采菱港(河)交汇处。

宗祠概况:

门厅正中前建门楼,门额上书“晋陵白氏宗祠”。前置栅栏门,后置朱漆大门,门上方悬挂“尚书府”匾额,大门两侧置有一对清代“狮子戏绣球”浮雕抱鼓石,门厅后部置有白泰官塑像。门厅后为大天井庭院,庭院中间砌置一座照壁,上有毛泽东手书白居易《琵琶行》和白氏族人编列的“晋陵远祖世系表”,照壁后竖立一尊先祖白居易塑像。并竖有两块弘治皇帝表彰白昂的御碑。天井两侧筑石刻沿廊,分列白氏先祖及介绍近现代白氏名人功业。第二进享堂,10楹5间,前檐下筑翻轩沿廊,悬挂“仁荣堂”匾额,厅内正中高悬明弘治帝亲题的“宏裕明达”匾额,并供奉白继升、白昂、白贻清等3尊塑像。此进房屋高敞亮丽,为常州祠堂建筑中少见。

晋陵白氏是江南望族,其始祖是春秋时期秦国大将白乙丙,战国时秦国名将白起也是先祖,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为远祖。白居易由太原徙居济阳。宋朝时承事郎白继升因避战乱由洛阳徙居晋陵(今常州)延政乡三涡溪(今武进卢家巷三涡村),为晋陵白氏始迁祖。繁衍至第四世,白氏始分三房,其第三房白均礼于明洪武十年(1377)自三涡溪迁居东门外白家桥(政成桥)采菱村,成采菱支。

晋陵白氏自白继升徙居晋陵起,已绵延三十世,子孙繁衍逾八千。历史上白氏以诗礼传家,特别是明清两朝,科举中式者不断。白氏自迁常第六世白瑜于明永乐二年(1404)开白姓首中进士以后,五百余年中出进士13名,尚书2名,举人、贡生、秀才等达230余人,享有“七代科名”、“父子进士”、“四世进士”等美誉。历史上白氏先贤首推白昂。白昂(1435—1503),字廷仪,明天顺元年(1457)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赠太子太傅衔,是明代著名的治水功臣之一,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筑堤,疏导黄、淮河水入海。弘治三年(1490)为根治高邮段运河水患,在甓社湖堤东开凿复河筑堤50里,人称此堤为“白公堤”,从此漕河上下数十年无大患,至今高邮百姓仍受益。当今白氏英才,遍及工、农、商、政、军警、教育、医药、科技、文艺等领域,成绩斐然,贡献杰出,为社会所重。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