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宣州市位于安徽东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34′~31°19′与东经118°26′~119°04′之间。该市东界郎溪、广德县,南接宁国、泾县,西与南陵、芜湖县毗连,北与当涂县及江苏高淳县为邻。全市辖区南北长82.74公里,东西宽58.1公里,总面积253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81%。市人民政府驻市区。全市辖5个街道办事处,18个乡,16个镇。其中,市区为宣城行署、市驻地,建成区设5个街道办事处。
一、市名由来、市区、疆域变迁
〔市名由来〕
宣州市名缘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后,改南豫州为宣州,隋、唐时期为古宣州名为之。宣州则以境内原设于今南陵县境青弋江镇的宣城县的首字为州名,并在这一年将宣城县并入州治宛陵,同时将宛陵县易名为宣城县,宣城县即今宣州市。“宣”字据《韩诗传》说为“显也”。古代江南地区开发较晚,但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两国交通冲要的中江宣邑已随着中江水运业的发展而日益繁荣,这时已成为吴、楚名邑显扬于江南,定名宣邑,并筑城以御守。古代江南冲要宣城之名始定,汉为宣城县,直至隋才改治宛陵旧城,取代宛陵。
宛陵为秦汉古县,以城居宛溪(俗称东门大河为宛溪,为水阳江支流)之滨,陵阳山麓,合山水首字组成新县名,治古爰陵邑(今宣州市区)。王莽时曾改名无宛。隋开皇九年(589年)才为宣城取代,宛陵为县前后长达8个世纪。
宣城自取代宛陵,定名于今宣州市后一直为县名,直至1987年6月10日改宣城县为宣州市,前后长达14个世纪,现仍为宣城行署名。建国后,在充分利用,积极改造的方针指引下,城市建设速度很快。
现市区直辖面积85平方公里,建成区超过8平方公里,分设5个街道办事处,成为水陆交通十分方便的皖南山区门户,欣欣向荣,商贸业全面发展的新型旅游城市。
〔疆域变迁〕
今宣州市是秦汉以来的宛陵县。时宛陵县范围很大,包括今宣州市、宁国县及芜湖东南地区。东汉初,废宣城县(治今南陵县青弋江镇),范围更大,包括今南陵县。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分宛陵县西南地区置怀安县(治今宁国县东南石口乡)、东南地区置宁国县(治独山,今宁国县竹峰乡万福村),恢复宣城县(治今南陵县青弋江镇),宛陵县相当于今宣州市及芜湖县一部分地区,历西晋不变。东晋咸和初,在今宣州市水阳镇东新河庄东北岗地侨置逡遒县,使宛陵县范围进一步缩小。这种范围直至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撤销宣城县,并入宛陵县,改宛陵为宣城县,撤销宁国、怀安、当涂、逡遒县,并入宣城县,使宣城县范围大增,包括今宁国、宣州市、南陵及芜湖县部分地区。唐武德三年(620年),复分置宁国、怀安2个县,不包括今宁国县区域。七年,撤销怀安、宁国2个县,并入宣城县,宣城县又恢复隋的区域,包括今南陵、宁国、宣州市及芜湖县部分地区。长安四年(704年),重新调整南陵县行政区域,秦汉及汉末至隋初复设的故宣城县部分为今南陵县的行政区域,宣城县范围仅包括今宣州市、宁国县及芜湖县部分地区。天宝三载(744年),复分宣城县南部地区置宁国县(治独山,距今县城河沥溪镇南4公里,古称宁国镇),宣城县只包括今宣州市及今芜湖县部分地区,此后长期无大变化。民国38年(1949年)7月1日,析宣城县宣州镇又称城关镇及近郊敬亭、连东、城东3个行政村设县级宣城市。1950年3月28日,撤销宣城市,疆域不变。主要小变化有1950年8月上旬,皖南行署批准,将该县第九区(寒亭)贻新行政村全部及岭丰行政村的西梅村、排湾、汤家蓬镇计1204户,5388人,3506亩土地划归南陵县领辖。同时,将南陵县第八行政村的41户、267人、261亩耕地划入该县。1951年2月28日,将宣城县定丰圩(又名丁圩)划入芜湖县。7月,将宣城县蟠龙村、略领村划入芜湖县,并易名为永安行政村。1971年1月3日,将原属宣城县的湾及西河2个镇及新丰、花桥、赵桥、黄池、三元、红杨、和平、西河8个公社的66个大队计469平方公里划入芜湖县。这是近1230年来最大的一次削疆(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于1月10日正式转发)。从此,奠定今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宣州市地区历史悠久。现代考古证明,早在二三十万年以前,这里已是人类的活动区域。1988年,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今向阳乡陈山,又名龙山发掘了陈山旧石器遗址,发掘出400余件石器,许多是人工打制的石器。大约在五六千年或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更多,如孙埠、邵村、洪林等遗址。说明这一地区属四千多年前的江南“马家浜文化”及“仰韶文化”系统。古代,这里的先民属“南蛮”中的古越族(统称“百越”)中的扬越、于越支系部落。
大约在11世纪左右的商末周初,属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所创的“荆蛮”之地的句(读gou)吴小国治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南方大国。鲁襄公三年(前570年),楚国大举进攻吴国,在衡山(一说今广德横山,一说为今当涂横山)大战,吴军打败楚军,今宣州市仍属吴国。此后,这里为吴、楚争夺战的拉锯战场。楚惠王九年(前480年),楚国派大将子西、子期率军攻吴,打至今广德县南的桐氵内河,地属楚国。后宣州常为吴、楚交替占领。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地属越国。此后为楚、越争峙场所。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楚灭越,属楚国,古为爰陵邑(治今宣州市区)。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翌年平江南,置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爰陵(治爰陵邑,今宣州市区)改名宛陵,属之。不久,分会稽郡西部置鄣郡(治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宛陵县属之。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宛陵县(仍治今市区)所在鄣郡(仍治故鄣)属项羽的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灭项羽;二月,建汉朝,鄣郡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春正月,废楚王韩信,鄣郡改属刘贾荆国(都吴,今苏州市)。十一年七月,英布反,东击荆,灭贾,为英布控制区,旋归汉廷。十二年(前195年)十月,鄣郡改属刘濞吴国(改都广陵,今扬州市)。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反。六月,平吴楚七国之乱,鄣郡改属刘非江都国(治广陵)。元朔元年(前128年),宛陵等县改属丹阳侯国。元狩元年(前122年),江都国除,鄣郡归汉。二年七月壬子,改鄣郡为丹阳郡,改治宛陵。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丹阳郡改属扬州刺史部。
〔附王莽新朝〕
居摄三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篡汉,大改地名,天凤年间(14年后),改宛陵县为无宛县。
〔东汉〕
刘玄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己未(二十二日),刘秀建立东汉,复无宛县为宛陵县(仍治今宣州市区),属扬州(初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继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丹阳郡(治宛陵)。永和四年(139年),分丹阳郡南部地区设宣城郡(治宛陵),属扬州。建和元年(147年),撤宣城郡,并入丹阳郡(仍治宛陵),属扬州。兴平二年(195年),孙策渡江,据有江南,为其控制区。建安五年(200年),扬州移治合肥(今为市),宛陵县属扬州丹阳郡,但为孙吴控制区。十三年,孙权分宛陵县东南地区置怀安县(治今宁国县石口镇),南部置宁国县(治独山,距今县城南4公里竹峰乡万福村),均属丹阳郡(治宛陵)。十六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市)重建扬州,丹阳郡属之。汉末,孙权封吕范为宛陵侯,为侯国(都今宣州市区)。
〔三国·吴国〕
魏黄初三年(222年)十月,吴王孙权建元黄武,宛陵改封为诸葛瑾的侯国(仍都今宣州市区),属吴国扬州丹阳郡(均治建业,今南京市)。嘉禾初(约232年),丹阳郡改治宛陵侯国。建兴元年(252年),宛陵侯国除为宛陵县。五凤中(约255年),封孙霸子孙壹为宛陵侯(仍都宛陵)。永兴元年(264年),宛陵侯国除为县。
〔西晋〕
咸宁六年(280年)三月,属西晋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分丹阳郡南部地区置宣城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太康三年(282年),扬州治建业改名建邺。建兴元年(313年),改建邺为建康。
〔东晋〕
丁丑年(317年)三月,宛陵县(仍治今宣州市区)仍属东晋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宣城郡(治宛陵)。咸和初(约327年),在宛陵县北部侨置逡遒(《宋书·州郡志》作“道”,误)县(治今宣州市水阳镇东新河庄东北岗地),土断后,据有今宣州市北境,属侨置江南地区的淮南郡(治于湖县,今芜湖县王乡)。咸和四年(329年),宣城郡改属侨置豫州。兴宁初(约363年),宣城郡改治芜湖(今芜湖市),不久,还宛陵。太元中,淮南郡改属豫州。义熙九年(413年),逡遒县所在的淮南郡、宛陵县所在的宣城郡改属扬州(治建康)。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宋代晋,宛陵县(仍治今市区)仍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宣城郡(仍治宛陵);逡遒县(仍治今水阳镇东)属扬州淮南郡(治于湖,今芜湖县王乡)。大明三年(459年)二月乙卯,改扬州为王畿。五年九月甲戌,宣城、淮南郡改属南豫州(徙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六年三月乙巳,撤销淮南郡,并入宣城郡(改治于湖,一说今当涂县城关镇)。八年六月戊寅,恢复淮南郡(仍治于湖),逡遒县属之,宣城郡回治宛陵。泰始二年(466年)九月,撤销南豫州,2个郡改属扬州。九月壬辰,淮南、宣城2个郡改属东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三年五月辛丑,撤销东豫州,2个郡复属扬州。五年二月丙申,2个郡属南豫州(治宛陵)。六月壬午,废南豫州,2个郡复属扬州。七年,2个郡复属南豫州(治历阳)。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齐代宋,逡遒县(仍治今水阳镇东)仍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淮南郡(一说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宛陵县(仍治今市区)仍属南豫州宣城郡(治宛陵)。建元二年(480年),2个郡改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永明二年(484年),2个郡复属南豫州(治姑孰城)。
〔南朝·梁〕
萧齐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代南齐,宛陵县(仍治今市区)属南豫州(初治历阳,今和县城历阳镇);逡遒县(仍治今水阳镇东)仍属南豫州淮南郡(一说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天监二年(503年),南豫州改治姑孰城。中大通二年(530年),2个郡改属扬州(治建康台城西,今南京市)。四年正月庚午,宣城郡改为宣城郡王萧大器封国(都宛陵),后复为郡。承圣元年(552年),2郡复属南豫州(由姑孰城改治宛陵)。
〔南朝·陈〕
萧梁太平二年(557年)十月,陈朝代萧梁,宛陵县(仍治今市区)属南豫州(治宛陵)宣城郡(治宛陵);逡遒县(仍治水阳镇东)属南豫州淮南郡(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太建初(约569年),置宣州(治宛陵),宛陵县所在宣城郡(治宛陵)、逡遒县所在淮南郡(治姑孰城)属之。太建末,淮南郡改属南豫州(治姑孰城)。
〔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宣城、淮南郡,废逡遒、宣城、当涂、宁国、怀安县,并入宛陵县,改宛陵县为宣城县(仍治今市区),改属新置的宣州(治宣城)。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宣州为宣城郡(治宣城),属扬州刺史部。隋末,群雄并起,十四年,梅知岩起兵反隋,据宣城。后为杜伏威部控制区。
〔唐朝〕
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宣城县为楚王杜伏威控制区。三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受封吴王,改宣城郡为宣州(治宣城,今市区),置宣州总管府(治宣城),宣城所在宣州属之。七年,唐平江南,改设宣州都督府(治宣城),宣州属之。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宣州属江南道地理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置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宣州属之。天宝元年(742年),改宣州为宣城郡(仍治宣城)。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宣城郡复名宣州(仍治宣城)。乾元元年(758年)十二月,宣州改属浙西道节度使(治昇州,今南京市)。贞元二年(786年),设宣歙观察使(治宣城)。三年,宣州改属宣歙道(治宣城)。大顺二年(891年),改设宁国军节度使(治宣城),宣州属之。天复三年(903年),罢宁国军节镇,改为都团练观察使。唐末,属吴王杨行密控制区,恢复宁国军节镇(仍治宣城)。
〔五代十国·吴国〕
唐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宣城县(仍治今市区)属吴国宁国军节镇(治宣城)宣州(治宣城)。
〔五代十国·南唐〕
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代吴,宣城县(仍治今市区)属南唐国宁国军(治宣城)宣州(治宣城)。
〔北宋〕
开宝八年(974年)十一月,灭南唐,宣城县(仍治今市区)属江南道宣州(治宣城)。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宣州改属江南东路(治昇州,今南京市)。至道三年(998年),宣州改属江南路(仍治昇州。仁宗时,升昇州为江宁府)。天禧二年(1018年),宣州复属江南东路(仍治江宁府)。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升江宁府为帅府,仍为江南东路治(今南京市),宣城县(仍治今市区)所在宣州(治宣城)属之。三年,宣州改属建康府(今南京市)。四年,合江南东、西路为江南路(仍治建康府),宣州属江南路(建康帅府)。绍兴初(约1131年后),宣州改属江南东路(治建康府)。乾道二年(1166年),以孝宗“潜邸”升为宁国府,仍属江南东路。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宣城县(仍治今市区)所在宁国府(治宣城)属江淮等处行中书省(治扬州,今扬州市,后升为路)。十四年,宁国府升为宁国路(仍治宣城)。二十一年闰五月,江淮行省迁治杭州(今杭州市)。二十四年,江淮行省复迁扬州路。二十六年,江淮行省迁治杭州路。二十八年,改称江浙等处行省(仍治杭州路),宣城所在的宁国路属该行省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又称建康道(治建康路,今南京市)。大德八年(1304年),江东建康道迁治宁国路(治宣城)。至正十二年(1352年),宣城为群雄所据。十五年,朱元璋经营江南,常为朱部占领。十七年夏,朱元璋取宁国路,改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四月,改宁国路为宁国府(仍治宣城)。龙凤七年(1361年)四月,改宁国府为宣城府(仍治宣城)。十二年正月,改宣城府为宣州府(仍治宣城)。吴元年(1367年)四月,改宣州府为宁国府。
〔明朝〕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朝,改元洪武,宣城县(仍治今市区)仍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宁国府(仍治宣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罢江南行省,宁国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宁国府改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宁国府改属南京,后称南直隶(治今南京市)。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由福王朱由崧控制,仍旧制。五月,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政权,仍旧制。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清平江南,仍旧制。顺治二年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罢南直隶,改设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宣城县(治今市区)所在宁国府(治宣城)属之。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宁国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安庆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宁国府属安徽省徽宁道(治歙县,今徽城镇)。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裁徽宁道,宁国府改属江安十府储粮道(专业道,治歙县)。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宁国府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迁道治于芜湖(今芜湖市)。
咸丰四年(1854年),江南地区改由浙江巡抚代管。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安徽宁池太广道改名徽宁池太广道(治宁国府),宁国府属之。十年,道治迁治祁门县(今县城祁山镇)。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失败后,江南地区复属安徽省。四年六月甲午,徽宁池太广道迁治芜湖(今芜湖市)。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撤销徽宁池太广道,改设皖南道(治芜湖),宁国府属之。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管辖。宣统三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1911年10月20日),宣城为辛亥革命军光复,成立皖南军政分府。
〔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自咸丰六年(1856年)5月2日首次攻克宁国府,直至12月28日被迫撤出;十年9月26日第二次占领宁国府,直至同治元年(1862年)7月1日失守;10月28日第三次攻入宁国府,直至三年7月19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共占领宁国府城前后达4年零5个月又17天。建政时仍为宣城县(治今市区),改宁国府为宁国郡(仍治宣城),属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市)安徽省(治安庆郡,今安庆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宣城县(仍治今市区)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公布,宣城县属安徽省芜湖道(治芜湖,今芜湖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16年3月8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占领宣城。7月15日“宁汉合流”后,宣城县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次年8月,撤销芜湖道,宣城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宣城县改属安徽省第九区(首县为宣城县)。10月10日,改设专区,宣城县属第九专区(专员驻宣城)。26年12月6日,宣城陷入日军之手,县政府早于月初迁驻王村。27年4月15日,成立皖南行政公署(驻休宁县屯溪镇,今黄山市屯溪区),第九专区属之。7月,第九专区改驻泾县。9月29日,国民党国民革命军98师克服县城;11月15日,宣城再次沦陷;17日,再次收复。28年1月4日,宣城第三次沦陷;6日,再次收复。29年8月6日,原第九专区改为第六专区(专员仍驻泾县)。31年11月底,撤销皖南行政公署,第六专区专员改驻芜湖(今芜湖市),宣城县属之。32年10月1日,宣城第四次沦陷。37年12月4日,在宣城成立皖南行署,第六专区属之。后皖南行署改驻屯溪镇。38年2月,皖南行署并入安徽省政府(驻屯溪镇),第六专区仍属之。4月20日子夜,渡江战役打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南进,24日上午解放宣城。
〔附汪伪时期宣城县〕
民国26年12月6日,宣城沦陷;29年7月,汪伪“宣城县县政筹备委员会”在湾镇(今为芜湖县城)成立。32年(1943年)11月,在湾镇组建汪伪“宣城县政府”。33年6月,汪伪“宣城县政府”迁驻县城(今市区)。日伪、汪伪宣城县伪政权属汪伪“安徽省第七专区”(专员驻郎溪县)。34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5日,国民党第52师接管宣城县汪伪政权。
〔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期间〕
中共组建的县级抗日政权始于民国32年年底创建的宣当办事处。34年9月,奉命北撤,宣城地区成为国统区。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后期〕
民国38年4月27日,成立宣城县军事管制委员会。5月5日,成立宣城县人民政府。5月8日,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3日,备案成立宣城专区(驻宣城市,今市区),宣城县属之。7月7日,设宣城市,为专辖市及专区、市、县驻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宣城县、宣城市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
1950年3月28日,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撤销宣城市,并入宣城县,成为城关镇,仍为宣城专区及县驻地。
1952年3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撤销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宣城县改属芜湖专区。
1956年1月1日,宣城县人民政府改称宣城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8月15日,宣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0年6月15日,宣城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宣城县人民政府。
1987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成立县级宣州市,仍兼行署驻地(6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转发国务院国函102号通知),至今未变。

下一篇:第三节 泾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