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浮山处于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由于原生植被遭受破坏,现以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杉木、黑松等为主的针叶林占优势。其次还分布有以栎类为主、混生少量常绿阔叶树种的天然次生落叶阔叶和针、阔混交林。在庙宇前后,至今保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树,如华严寺后冬青、金谷岩前的罗汉松和木笔树(白玉兰)、会圣岩前的银杏、冬青等,生长古雅奇特,旧志中均有记载。浮山有维管束植物586种,主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43%。
一、植被演变
距今约1.2亿年前,由于燕山运动,浮山开始形成。到中生代白垩纪中期,此地原始植被大量出现,代表属有木兰属(Magnolia)、山胡椒属(Lindera)、槭属(Acer)、落叶栎类(Quercus)、椴属(Tilia)、枣属(Zizyphus)等。白垩纪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乔灌木主要代表种有棕榈科(Palmaceae)、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冬青科(Aguifoliaceae)等科的一些古老类型植物。
新生代老第三纪距今约6700万年,浮山地区生长着以木兰科(Magnoliaceae)、云香科(Rutaceae)、樟科(Laur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楝科(Me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山矾科(Sym—ploc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等原始喜热树种组成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山地针叶林以松科(Pinaceae)为主。至新生代新第三纪,距今约2800万年,气候略转湿润,古老类型的蕨类、裸子植物和原始类型的被子植物逐渐减少,松柏类森林有所增加;北方落叶阔叶树种逐步繁盛,草本植物增加,逐渐出现接近现代的森林植物种类。
第四纪始于距今250万年。浮山一带在第四纪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常有华北和南方的哺乳动物(剑齿象、诺氏古象、剑齿虎、棕熊、大角鹿、四不象鹿、杨氏水牛、河狸、鬣狗等)和鸟类(安氏驼鸟等)出没。
进入人类社会以后,浮山有茂盛的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并有松属组成的针叶林分布和水生、沼泽等植物。这些森林植物包括热带、亚热带常绿树种的栲属(Castanopsis)、冬青属(Ilex)等;落叶阔叶树种的枫香、油桐、漆属及喜热植物里白属;还有桦、榆、柳等温带落叶树种,反映了浮山地区南北过渡类型的特点。
自人类掌握用火之时起,原始森林逐渐遭到摧残。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多,战火兵燹,大兴土木,毁林垦种,原始森林遭受破坏更为严重。东汉时,佛教传入,庙宇大兴。至南梁,天台山智者大师来浮山建庙,禁止百姓进山采薪,使浮山森林得到发展,呈现出“无岩不树,无径不竹,无涧不花,无石不苔”的森林景观。
从隋唐到明清,浮山在连绵战火中,森林屡遭破坏。特别是陈友谅、朱元璋起兵和太平军抗清,浮山沦为战场,大片森林成为火海。到新中国成立前,此地仅存小面积的马尾松、杉木、栓皮栎、麻栎幼林和以栎类、枫香为主并混生冬青、苦槠等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此外,还分布有小片的油茶林、油桐林和茶园。
建国以来,浮山的森林逐渐得以恢复,但也遭受两次大的破坏。第一次是在1958年,为了大炼钢铁和大办食堂,重伐森林,大片林地变成荒山秃岭。第二次是在70年代初期,为了“农业学大寨”,大规模地毁林开荒,将残存的森林全部毁掉,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愈加恶劣,呈现一片荒凉景象。目前浮山的森林,大部分是1972年以后营造的,多为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为了保护浮山名胜古迹和火山遗迹,开发旅游风景资源,从1983年开始,浮山园林管理处大力开展造林和封山育林活动,严禁乱砍滥伐,使浮山的森林恢复了生机。
二、植被类型
浮山处于气候、植被、土壤南北过渡地带,有丘陵、岗地、平原和湖、河水域。植物种类繁多,其类型有8,占全省植被类型的80%。
针叶林可分二种:
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杉木、火炬松三种类型为主,均为人工栽植。马尾松林分布广泛,杉木林分布于后山山坞和浮山中学后面,火炬松林分布在望江亭北面。常绿针叶树尚有圆柏、侧柏、湿地松;落叶针叶树有池杉、水杉、落羽杉、金钱松。
针阔混交林有马尾松、枫香、栓皮栎混交林和马尾松、麻栎、短柄枹混交林。两种混交林成小块状分布,面积不大。其形成原因,一是在营造马尾松幼林内,栎类伐根萌发生长;二是马尾松飞子和栎类伐根萌生自然形成的次生林。这些针阔混交林对保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提高地力,促进林木生长,防治病虫害都起着重要作用。
阔叶林浮山原来覆盖着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由于长期战争破坏和过度采伐,立地条件变劣,导致常绿树种如青冈栎、石栎、苦槠、天竺桂等由数量减少直到种类的消失,而喜阳、耐瘠、萌生力强的栎类、枫香、山槐等则迅速发展,形成了落叶阔叶林。林中混生着少量冬青、苦槠等常绿阔叶树种,落叶阔叶林仅存枫香、栓皮栎、短柄枹林和栓皮栎、麻栎、短柄枹、白栎林。林中混生有茅栗、小叶栎、桷栎、山槐、黄连木、毛白杨、化香、大叶榉、臭椿、无患子、八角枫、黑枣柿等落叶树种和散生冬青、苦槠、枸骨、青冈栎等常绿树种。以枫香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分布于仙人桥及其以下胡麻溪山坞,林相不整齐,处于幼龄阶段。
竹林毛竹林仅分布于浮山及会圣两个村,面积16亩,计4200余株。会圣寺前的山坞,竹林生长茂盛,挺拔翠绿。另在山坡,山坞或村前屋后尚有刚竹、淡竹、水竹、阔叶箬竹、桂竹、毛金竹、黄苦竹,均成片状分布或散生。
灌丛以落叶栎类为主,经过多代樵采,萌发,呈灌木状。其中有茅栗、短柄枹、白栎灌丛;短柄枹、映山红灌丛;栓皮栎、桷栎、短柄枹灌丛等。灌丛中常见的灌木有杜鹃、扁担杆、羊踯躅、中华白檀、白檀、山胡椒、狭叶山胡椒、木蓝、胡枝子、野山楂、一叶萩、木本叶下珠、木半夏、算盘子、黄荆、野蔷薇等落叶种和小叶女贞、崖椒、野茶椒、六月雪、继木、胡秃子等常绿树种。藤本植物有葛藤、紫藤、络石、薛荔、菝葜、千金藤、木防己、牛尾菜、爬山虎、掌裂草、葡萄等种。
草丛森林遭受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乔灌木难以生长,荒地上分布着片状的次生草丛。草丛在浮山是不稳定的植被类型,如果停止烧山、垦荒,乔灌木就可以侵入和发展起来。现存的草丛类型有黄背草草丛、结缕草草丛等。草丛和林中常见的草本植物有白茅、莎草、苔草、早熟禾、虮子草、鼠尾栗、显子草、求米草、马唐、狗尾草、野古草、芒、牛鞭草、假俭草、荩草、橘草、淡竹叶、一年蓬、野菊、灯笼草、杠板归、茅膏菜、地榆、翻白草、山菠菜、茵陈蒿、鸡眼草、白头翁、龙芽草、一枝黄花、牡篙、牛蒡、紫花地丁、窃衣、柴胡、星宿菜、打碗花、桔梗、沙参及蕨、芒萁、海金沙、金鸡蕨、庐山石苇、井栏边草等蕨类植物。
沼泽植被与水生植被沼泽植被是一类生长在终年过度潮湿或有季节性积水土壤上的植被类型,以莎草科、禾本科湿生植物为主,水生草本中的一些挺水植物如:荸荠、雨雨花等也参与组成,多分布在湖滨、低地、河岸边湿地。有水烛群丛、芦苇群丛、莎草群丛。水烛群丛中有菰、慈菇、荆三棱、萤蔺、蔍草、水葱、喜旱莲子草、苔草等,浮水植物有眼子菜、浮萍、紫萍等混生其间。芦苇群丛中的伴生种不多,常见的有水烛、荻、稗、小碎米莎草、水蓼等。
水生植被则生于水域中,以眼子菜科、水鳖科占优势,可分为沉水、浮水、挺水三种生活型。沉水植物群落有竹叶眼子菜群丛;群丛;苦草、黑藻群丛;菹草、苦草群丛等。大多分布于湖泊内缘至湖心水较深处,池塘中也常见。浮水植物群落有荇菜、水鳖群丛;紫萍、浮萍群丛;菱群;芡实、细果野菱群丛;满江红、槐叶萍群丛;眼子菜群丛;大漂群丛等,多分布于湖、河缘浅水处或池塘、沟渠及稻田中。挺水植物群落有莲群丛、菰群丛,分布于池塘及湖泊沿岸浅水处。
人工植被有作物植被与经济林、果木林。作物植被以双季稻、绿肥一年两熟为主,双季稻、油菜一年三熟和单季稻、油菜(麦)一年两熟的仅占少部分。乌稻只有零星种植。另有棉花、小麦一年两熟和部分棉花、油菜(蚕豆)一年两熟的作物。旱地以小麦、甘薯(山芋)一年两熟为主,少数有小麦、花生或蚕豆(豌豆)、甘薯一年两熟作物。经济林中茶园分布于丘麓和山顶,油桐林、油茶林、板栗林及桑园有小面积分布,果木林中梨园、桃园有小面积分布,柿、枣、石榴、杏、李、枇杷等只在房前屋后、路旁、沟河旁栽培。近几年来,利用局部小气候条件,开始引种柑桔,多取得成功。
三、森林资源
浮山中心景区包括金谷岩、会圣岩、高岩、张公岩及后山五个景区,约3.8平方公里,合5700亩,林业用地面积为3502亩,(表1)。有林地2386亩,森林覆盖率为58%。
浮山主景区原属寺庙和尚管理,建国初分给农民经营,后归集体所有。现浮山国有土地面积仅有374亩,占总面积3.16%,已基本绿化。有林地面积347亩,其中杉31亩,松306亩,毛竹10亩。
浮山主景区森林蓄积为3775立方米(表2),有林地平均每亩蓄积1.58立方米,林业用地平均每亩蓄积1.08立方米,多处于幼龄和中龄时期。森林以马尾松为主,面积2268亩,占优势树种组面积96.8%(表3),黑松和火炬松林仅有小片分布。杉木占2.9%。硬阔以栓皮栎、麻栎、短柄枹等落叶栎类占优势,软阔以枫香、毛白杨等为主,混生栓皮栎、山合欢、黄连木、麻栎、短柄枹、冬青等,分布面积均小。
表1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表2森林蓄积量统计表

表3优势树种组面积蓄积量统计表

(以上三表统计时间为1987年)
四、古树
银杏(白果树、公孙树)GinkgobilobaL.银杏科,落叶大乔木。浮山银杏有数十株,多分布于寺庙和村庄前后,会圣岩前一株银杏树龄320余年,高26米,胸高直径101厘米,为雄株,不结种子。现从根部又萌生两棵小银杏,故称“父子银杏”。浮山小学门前一株,因老树被砍伐,从茎基部萌生2株并生银杏,树龄75年,高约17米,胸高直径一株为42.5厘米,另一株为38厘米,为雌株、结种子,称“姊妹银杏”。
凤凰松(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松科,常绿乔木。马尾松林在浮山到处可见,系人工营造和天然飞子成林,多为幼龄和中龄林。鲍黄庄西部湖边半岛上有一株孤立木,树龄115年,高9米,胸高直径44厘米。树冠奇异,形似凤凰,故名“凤凰松”。
圆柏(桧柏、刺柏)Sabinachinensis(L.)Ant.柏科,常绿乔木。金谷岩顶的一株圆柏,树龄已达300年,却只有3米高。树干粗而短,尖削度大,呈宝塔形。其根插入岩缝中吸收营养与水分,不畏风吹雨打,俨然屹立在岩壁上,鸟瞰着浮山一切,好像是浮山的卫士。
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hyllus(Thunb.)D.Don罗汉松科,常绿乔木。浮山最古老的一棵罗汉松在选佛岩前,树龄已达330余年,高11米,胸高直径43厘米,树根深扎岩缝之中,有的根已裸露在岩石之上。远视如虬龙探海,近观似一巨大的盆景,雄奇伟丰。
元宝树(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DC.胡桃科,落叶乔木。浮山中学门前一株枫杨,树龄190余年,高25米,胸高直径116厘米,树冠投影面积一亩有余。干若虬龙,茂叶蔽日,巍然壮观。
栓皮栎(大栗子树)QuercusvariabilisBL.壳斗科,落叶乔木。浮山中学内一棵栓皮栎,树龄150余年,高达17米,胸高直径80厘米,仰摩云霄,浓荫蔽地。
白玉兰(迎春花、望春花)MagnoliadenudataDesr.木兰科,落叶乔木。金谷寺前一棵,树龄90余年,高20.5米,胸高直径45厘米,枝叶茂密。早春先花后叶,洁白如玉,芳香四溢,花谢时,花瓣飞舞,似天女散花,为著名的观赏树种。
枫香(路路通)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金缕梅科,落叶大乔木。浮山小学前一株,树龄约160余年,高35米,胸高直径128厘米,因曾遭雷击,断其一臂,有伤痕,此棵古树于1989年4月被人伐去。
石楠PhotiniaserrullataLindl.蔷薇科,常绿小乔木。浮山中学院内一棵石楠,树龄110余年,高10米,胸高直径47厘米。树形优美,枝叶浓密,果实红色,为园林观赏树种。
黄连木(黄连头)PistaciachinensisBge.漆树种,落叶乔木。浮山中学院内一棵,树龄150余年,高24米,胸高直径80厘米。秋季叶为黄红色,果熟时红色或蓝紫色,尤为美观。
冬青(四季青)IlexpurpureaHassk.冬青科,常绿乔木。浮山中学院内一棵,树龄150余年,高21米,胸高直径86厘米,冠幅14×14平方米。另一株在会圣岩门前,树龄140余年,高8.5米,胸高直径48厘米,冠幅11×10平方米。两棵均高大挺拔,叶常绿,果红色,为绿化观赏树种。
五、观赏植物
龙爪花(石蒜)Lycorisradiata(L′Her.)Herb.石蒜科,多年生草本。地下鳞茎近球形,直径1——3厘米。常成片生长于阴湿山坡和溪沟旁。花红似火,鲜艳夺目。
薜荔(凉粉藤)FicuspumilaL.桑科,常绿攀援灌木。有乳汁,小枝有棕色绒毛,节上生有气生根,匍匐于墙壁或攀援于树上。会圣、张公、灵霄、绿萝等处有分布,常攀生岩壁、大树、土墙上。果梨形,长约5厘米,径约3厘米,果期较长,为立体绿化观赏植物。
荷花(莲、藕)NelumbonuciferaGaertn.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横生、肥厚,节间膨大,内有多数纵行通气孔道,节间缢缩。上生黑色鳞片,下生须状定根。叶挺出水面,盾圆形,直径可达90厘米。花大而美丽,单生于花梗顶端,直径10——20厘米,芳香扑鼻,为极好的水生观赏植物,生于浮山周围的河湖圩塘中。
百日红(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L.千屈菜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树皮灰色或灰褐色。仙人桥至会圣沿途可见。树龄长,其花鲜艳美丽,为夏秋季花期较长的观赏树种,有“百日红”之美称。
黄花杜鹃(闹痒花、羊踯躅)RhododendronmolleC.Don杜鹃花科,落叶灌木。高0.5——1.5米。嫩枝密布短柔毛和柔状刚毛。多分布于灌丛、疏林及林缘,九曲涧、抱龙峰、后山常见。开花时,似黄色的火炬,点缀在绿色的丛林中,异常炫目。
桂花Osmanthusfragrans(Thunb.)Lour.木犀科,常绿乔木或小乔木,高3——10米。浮山风景区内有栽培。花芳香,飘扬数里,俗称“九里香”,为重要的庭园绿化观赏树种。双瞻阁院内有四季桂,四季开花,以秋花香气最为浓郁。
络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Lindl.)Lem.荚竹桃科,常绿攀援木质藤本。茎有乳汁,赤褐色,幼枝被黄色柔毛,常有气生根。花白色,形如风车,芳香四溢。生于山坡林中、林缘或岩缝中,常攀生于岩石、树干及墙壁上。
凌霄花Campsisgrandiflora(Thunb.)Loisel.紫葳科,为落叶木质藤本。常攀援他物上升。多栽培于寺庙和庭院内,亦见野生于溪沟旁和疏林下。大型圆锥花丛,橙红色,为著名的立体绿化观赏植物。
野菊ChrysanthemumindicumL.菊科,多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茎基部常匍匐,上部分枝,有棱角。多生于草丛中、林缘及路旁。花黄色,艳丽,供观赏。花期9——11月,此时浮山遍地黄花,风景独好。
紫藤WisteriasinensisSweet豆科,落叶攀援藤本。生于山坡路旁、林缘及灌丛中。花蓝紫色,春天先花后叶,芳香,大型总状花序下垂,点缀浮山美景。
杜鹃(映山红)Rhododendronsimsiiplanch杜鹃花科,落叶或常绿灌木。遍山漫野均有分布,为马尾松林下和灌丛中常见的灌木,岩缝中也有生长。为酸性指示植物。花鲜红色或深红色,春季开放,有映山红之美称。
六、药用植物
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Thunb.)SW.蕨类植物,海金沙科。生于路旁、溪旁、林缘或稀疏灌丛中。全草入药,为清凉性镇静药;孢子名海金沙,为利尿剂,治疗肾结石、胆结石。茎叶捣烂加水浸泡,可治棉蚜虫、红蜘蛛。
金鸡蕨(鸭脚草)Phymatopsishastata(Thunb.)Kita—gawa蕨类植物,水龙骨科。生于山坡、林下潮湿处或阴湿的石壁上,仙人桥下方有成片分布。全草供药用,镇咳解毒,祛湿利尿,治小儿惊风、流行性感冒、尿路感染、急性肝炎、白喉、扁桃体炎等症。全草捣烂,稍加醋,敷患处,治毒蛇咬伤及疔疮。
天门冬Asparaguscochinchinensis(Lour.)Meer.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生于山坡、路旁、疏林下或河畔。块根主要含天门冬酰胺及5——甲氧呋喃甲醛、粘液质等。供药用,有滋阴润燥、清热、化痰、镇咳作用,可治肺结核、支气管炎、百日咳、吐血、咳血、津枯、便秘等。
虎耳草(金丝荷叶、耳朵草)SaxifragastoloniferaMeer.虎耳草科,多年生常绿草本。生于阴湿山坡石缝中,仙人桥一带成片分布。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瘟疫、丹毒、咳嗽吐血、肺痈、崩漏、小儿发热。外用治中耳炎、耳廓溃烂、湿疹。
菝葜(铁菱角、金刚刺)SmilaxChinaL.百合科,落叶木质藤本。生于山坡、林下、灌木丛中或沟溪旁。根状茎含多种甾体皂甙,药用,有祛风寒、利小便、止渴之效。主治腰背寒痛、风痺、下痢等,外用可治牛皮癣。
莼菜(马蹄草、水葵)BraseniaschreberJ.P.Gmol.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浮山大天池有生长。富含胶质,其嫩茎叶作蔬菜,柔滑可口。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止呕,主治高血压、泻痢、胃痛、沤吐、反胃、痈疽疔肿、热疖,解百药毒等。
芡实(鸡头头、鸡头果子)EuryaleferoxSalisb.睡莲科,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种子含淀粉,可直接食用或作罐头、糕点、酿酒等。种仁为滋养强壮药,兼有收敛镇静作用,常用于治神经痛、腰脚关节痛及慢性泄泻、遗精、慢性淋浊等。
猫爪草RanunculusternatusThunb.毛茛科,多年生草本。生于沟溪边或田边草地。块根药用,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瘀,主治肺结核、淋巴结核、咽喉炎等症。
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Rupr.芸香科,落叶乔木。树皮(去栓皮)称黄柏皮,供药用,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用作健胃药,治糖尿病、肾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口疮、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统感染、遗精、白带,外用研粉敷或油凋涂患处,治烧烫伤、急性结膜炎、黄水疮。果实有苦、甜两种,苦的可作驱虫剂,甜的可食。
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Decne.蓝果树科,落叶乔木。由外地引进栽培,现浮山小学前数株最大,高达20余米。根、果、树皮、枝、叶均含有抗肿瘤作用的生物碱,用于试治各种癌症、急性白血病、银屑病以及血吸虫引起的肝肿大等症。树皮或枝切碎水煎,浓缩后加羊毛脂等,可搽牛皮癣;叶治疖肿及疮痈初起。
八角枫Alangiumchinense(Lour.)Harms八角枫科,落叶小乔木。生于林下或灌丛中,由于频繁的采作薪柴,多呈灌木状。近根的茎皮入药,能祛风除湿,散瘀止血,主治筋骨疼痛、寒湿麻痹、风湿瘫痪、精神分裂症;叶捣碎稍加醋,敷患处,治跌打损伤有疗效;花治头风痛及胸腹胀满;根可治心力衰竭、劳伤腰痛;茎皮煮水洗涤疮瘘;全株可制土农药,杀蚜虫。
丹参(红参、红根、活血丹)SalviamiltiorrhizaBunge唇形科,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林下草丛和溪沟旁。根入药,有去瘀、生新、活血、调经等功能,为妇科要药。主治子宫出血、月经不调、血瘀、腹痛、经闭、疝痛。近年来试治冠心病有良效;还可治神经性衰弱、失眠、关节痛、贫血、晚期血吸虫肝脾肿大、癫痫、乳腺炎、淋巴腺炎、疮疖痈肿、丹毒、急慢性肝炎、肾盂肾炎及跌打损伤等症。
灯笼草(断血流)Clinopodiumpolycephalum(Vaniot)C.Y.WuetHsuna唇形科,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林下、灌丛、路旁及溪沟边。全草入药,能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外伤出血,胆囊炎、黄胆型肝炎、感冒头痛、腹痛、小儿疳积、火眼、跌打损伤、疔疮、皮肤疮疡、蛇咬伤、狂犬咬伤、烂脚丫、烂头疮、痔疮、急性结膜炎等症。叶揉碎敷伤处,止外伤出血有特效,故名断血流。
植株含黄酮甙、皂甙、鞣质、酚性物质、氨基酸、香豆素、糖类等。
山菠菜(夏枯草)KrunellaasiaticaNakai唇形科,为多年生草本。生于路旁、山坡草地、灌丛中及潮湿地上。全草入药,可利尿、降血压及瘰疠等。因炎夏植株枯死,收购入药时因名夏枯草。
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s(Jacq)A.DC.桔梗科,为多年生草本。生于林缘、疏林中和草地上。根药用,含有桔梗皂甙,味辛苦,性平,有润肺、止咳、祛痰、消炎(治肋膜炎)等疗效。浮山所产的桔梗,属“桐桔梗”,享有盛名。
沙参AdenophorastrictaMiq.桔梗科,为多年生草本。根供药用,甘而微苦。有滋补、祛寒热、清肺止咳之效,也可治疗心脾痛、头痛、妇女白带等症。
半边莲LobeliachinensisLour.桔梗科,多年生草本。生于田边、溪沟旁及潮湿草地上。花冠粉红色,裂片平展,似半个莲花,故名。全株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有山梗菜酮碱、山梗菜醇碱等,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效,治肝硬化腹水、晚期血吸虫病腹水、阑尾炎、扁桃腺炎,外敷痈疮疔疖,有消毒的功效;还可治毒蛇咬伤,民谚说:“有了半边莲,不怕共蛇眠”。
茵陈蒿ArtemisiacaprillarisThunb.菊科,多年生草本。生于荒山草坡、路旁、林缘。本种地上部分冬季枯死,春季从茎基部又萌生新苗,故名因陈。早春3月采全草入药,主治黄疸病,也可作利尿剂及驱虫剂。全草含叶酸、挥发油,花及果实含香豆素。
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菊科,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草丛中或溪沟旁。根茎入药,芳香健胃、发汗、安胎。可治慢性关节炎、慢性肠胃炎、湿阻中满、消化不良、呕吐、泻泄、风寒湿痺、佝偻病、夜盲等症,亦可治血丝虫病。
上一篇:第三节 土壤
下一篇:第五节 动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