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徽州地区最早的志书为梁萧几所撰《新安山水记》,继有王笃《新安记》,隋唐至北宋又相继撰有《新安图经》、《歙州图经》、《广记》、《歙州新图经》、《新安郡志》。县志则以唐《歙县图经》、《黟县邑图》为最早。上述9志均为记山水述舆地之作。
南宋淳熙二年(1175),罗愿撰《新安志》,突破了过去志书限于舆地的框框,地理之外,又增辑了不少其它内容,体例完备,章法严密,繁简得当,开一代方志新风,在全国方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安志》继纂者代不乏人。60年后即南末端平二年(1235)李以申纂《新安续志》,元延佑六年(1319)洪焱祖又作《新安后续志》。两志体例悉依前志,只是在贡赋轻重、户口息耗、州土吏治、风俗人才等方面有所增辑。另外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姚源纂《新安广录》,淳祐间(1241~1252)郑又撰有《新安广录续编》。宋元县志有宋绍。熙间(1190~1194)李瞻所纂的《旌川志》,元大德二年(1298)王祯纂的《旌德县志》,元元统二年(1334)汪元湘纂的《祁阊志》,其中大德《旌德县志》是全国第一部木活字印本书籍。
明代徽州修志之风盛行,洪武九年(1376),朱同纂《新安府志》;景泰和成化年间,《新安府志》两度被续修;弘治十五年(1502)和嘉靖四十五年(1566)汪舜民和汪尚宁又两度重修《徽州府志》。各县也普兴修志之风。歙县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天启四年(1624),休宁于弘治四年(1491)、嘉靖二十七年(1548)、万历三十五年(1607),旌德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绩溪于弘治十五年(1502)、正德十六年(1521)、万历九年(1581),祁门于永乐九年(1411)、万历二十八年(1600),黟县于正德十六年(1521),万历十八年(1590),石埭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太平于万历八年(1580),均编纂了县志。官修正志之外,还出现了私人拾遗之作和乡镇志,如嘉靖年间方信纂《新安志补》,程汝玉纂《汊口志》。其他专志亦相继出现,如弘治《新安文献志》、嘉靖《新安名族志》、万历《齐云山志》、天启《休宁名族志》等。
清代为徽州修志的鼎盛时期,现存80余种方志中,清志占50余种。清代官修府志两种,为康熙三十八年(1699)赵吉士和道光十年(1827)夏銮等纂;私人纂修和补正府志4种,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高晫《徽州府志》和林国柱《徽州府志续编》,嘉庆十九年(1814)邵棠《徽志补正》以及同治年间黄崇惺《徽州府志辨正》。各县志亦相继增修、补修,其中歙县志4修,休宁县志2修,旌德县志4修,绩溪县志4修,祁门县志4次修补,黟县志6修,石埭县志3修。各种乡镇志、专志、小志、山水志等,琳琅满目,不可胜数。如歙县《岩镇志草》、《歙县天文志》、祁门《善和乡志》、《黟县乡土地理》、休宁《还古书院志》、《黄山志》、《齐云山志》等。
民国时期,徽州修志趋于低潮,仅有歙、黟两县成书,《绩溪县志分稿本尚不全,祁门县仅完成《氏族考》和《艺文考》两卷,石台县也只完成《石埭县志稿大事表》和《石埭备志汇编》两个资料长编。其他县虽有修志动议,但均未成稿,资料现已散失。民国官修志书日衰,而私纂志书仍盛,如许家栋纂《歙县乡土志》、胡步洲纂《绩溪乡土地理》、李家骧纂《祁门乡土地理》、胡光钊纂《凤凰山志略》、黄云龙纂《歙县金石志》、许承尧纂《西干志》、吴吉祐纂《丰南志》等,所惜这类志书大多仅成稿本,未能付刊,流传不广。
建国后,曾于1959年全面部署过编写十年发展史,因当时处于“大跃进”时期,注重经济发展,此项工作多无成果,仅歙县拿出了初稿。1982年地、县(市)相继成立修志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开展修志工作。到1987年底,地区、祁门、黟、石台、休宁县和屯溪市相继完成初稿,歙、绩溪、旌德县和黄山市亦完成部分志稿。

上一篇:(二)异闻轶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