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本县无妇幼保健机构。1950年皖南行署派来助产士1人,专司妇幼卫生保健工作。1951年成立县妇幼保健委员会。1953年7月成立县妇幼保健站,附属于县人民卫生院。区卫生所亦各配助产人员1人。1956年12月该站与县医院分开,时有职工3人,区卫生所有妇幼保健人员11人。县、市合并时期。该站被撤销。县、市分开后恢复。“文革”中复被撤销,1975年7月恢复。1982年该站设妇女保健股、儿童保健股和妇幼保健综合门诊部。站址在人民北路东侧,与县人民医院相对。1990年拥有房屋574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250平方米,有职工19人,其中卫技人员12人。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卫生院大都配有妇幼保健医生,行政村共有接生员94人。
新法接生
建国前,本县妇女均采用坐式分娩,由接生婆用旧法接生。产妇死于产褥热、新生儿死于破伤风者甚多。1950年开始推行新法接生。产妇采用卧式分娩,严格消毒外阴,接生员戴消毒手套,用消毒剪刀处理新生儿脐带。1955年开始培训新法接生员。是年,培训23人。至1957年培训394人,并配备药械。1963~1964年培训和复训227人。1974年又培训76人。1956年还在农村建妇产院81个,产妇大都实行产前检查,住院分娩。1964年全县出生1万余人,新法接生占53.37%,产妇患产褥热22人,死亡3人,死亡率为0.03%,新生儿因破伤风死亡26人,死亡率为0.26%。1983年出生4692人,新法接生占95%,产妇患产褥热4人,死亡2人,死亡率为0.043%,新生儿患破伤风3人,发病率为0.064%。1990年出生6887人,新法接生占96%,产妇患产褥热137人,新生儿患破伤风2人,发病率为0.03%。1982年起,县妇幼保健综合门诊部还开展了对产妇进行产前检查、指导孕期卫生和产后访视等工作。
儿童保健
建国初,县人民卫生院即对城关小学及附设幼儿班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治疗、矫正。1953年起,儿童保健检查等工作由县妇幼保健站组织实施。1962年对3774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1982年后,儿童健康检查的重点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县妇幼保健站除开设门诊常年为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外,每年5月都组织医务人员到城关幼儿园为在园幼儿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每年9月对新入园幼儿进行健康检查,合格者方能入园。农村散居儿童则由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卫生院进行健康检查。1982~1990年,全县接受健康检查的儿童达2.39万人。通过健康检查,发现县境3岁以内儿童以患营养不良及佝偻病为多,其原因多为喂养不当、偏食所致,3岁以上儿童以患砂眼、龋齿为多,农村儿童则以肠道寄生虫为多。针对以上情况,县妇幼保健站多次组织治疗、矫正。1982年首次对县境儿童进行生长发育分析评价。是年,在对5995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的基础上,划分男女各15个年龄组(每组50人)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全县儿童生长发育指标,身长、体重、头围基本与国家标准相符,胸围稍有差距。1986年又对3187名儿童进行生长发育分析评价。是年,全县有63%的儿童身长超过均值,71%的儿童体重超过均值。1986~1987年对1160名儿童进行血红蛋白调查,均值为10.58克。1984年起,县妇幼保健站为城关镇儿童建立保健卡,预约体检及免疫接种日期,并对幼儿家长进行科学喂养和卫生保健指导。该站综合门诊部年均进行佝偻病预防和治疗150人次,治疗其他患疾儿童250人次。
妇女保健
50年代,本县推行妇女“四期”(月经期、怀孕期、产褥期、哺乳期)劳动保护制度,在劳动生产、工作上给予照顾。1975年增加妇女更年期劳动保护,统称“五期”保护。60年代初,农村妇女患“四病”(浮肿、干瘦、子宫脱垂、闭经)者甚多。县政府及时调集医务人员及药品给予治疗,并配发营养食品,至1962年先后治愈1584人。1975年开始妇科病普查,至1985年共查2.61万人。对患有妇科病者,及时给予治疗。1979~1984年,对93名尿瘘及严重子宫脱垂病人进行手术治疗。1986~1990年,全县共查8997人,以宫颈炎、阴道炎发病率最高,均给予门诊治疗或上门治疗。1984年13个县办厂矿均建立妇女保健卡,逐项记载检查情况,以便复查、随访、治疗。
下一篇:第五节 医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