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本县教育设施简陋。据民国6年(1917年)《铜陵县教育视察报告》载:县立高等小学“校舍系一古寺,极不适用”,“设备仅一黑板。尚苦无处悬挂”。据民国25年《铜陵县龙潭肖短期小学概况》载:龙潭肖短期小学校舍是肖姓的祠堂,设备“陋而且简”,黑板用“祠堂内有一个肖姓每年春秋上坟盛三牲”的油漆抬箱盖替代,桌凳“概是由附近村庄借来的”,计时无经费购置辰钟,教师就“在教室的墙壁上,用石子嵌制许多的度数,晴天就以太阳光走到那一度,便作上课或下课的信号”,阴天“就用拾着山地中的枯麻茎燃烧掉多少为标准”,计数器用祠堂正厅内“神主面前原安置几副格致门”替代,“每天授算时”,“叫儿童向它上面格致(子)从一数到一百”。据民国35年《铜陵县三十五年度下学期中学视察报告》载:省立铜陵中学有“校舍27间”,“不敷应用”,“校具432件,仪器、标本3件,表册簿籍20种”,“体育用具:计篮球架一副,排球柱1架。”
建国后,本县教育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建国初农村小学建校均由群众献工、献料、捐款解决。1954年洲、圩区小学多被洪水冲塌,国家拨出专款重建校园。嗣后国家每年均拨出专款改善教育设施。1981~1983年县财政投资70万元,社、队筹款24.8万元,新建、改建校舍1.54万平方米,添置课桌凳1447套。但全县的教育设施仍然较差。据1984年4月教育调查统计,时全县尚缺校舍7.18万平方米,校舍危房有1.7万平方米,缺课桌凳1万多套,教学仪器和体育器材奇缺,90%的小学没有图书、资料,中学理化实验室仅县一中一家。1985年省人大视察本县教育后,记者在《安徽教育》撰文报道:“铜陵县教育落后,农村校舍短缺,危房比例占全县校舍总面积的23.8%。”
1984年4月遵照中共铜陵市委指示,本县成立教育调查组,对全县山、丘、洲、圩、镇五类地区进行选点调查,基本摸清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设施情况,并写出专题报告,向县委常委和县长联席会议作了专题汇报。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决定:发展教育要从改善办学条件入手,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开辟多种渠道,采取县、乡镇、学校“三结合”的办法,逐步增加投资,有步骤有重点地建设学校。1984~1990年全县共建集资1000万元,新建校舍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42幢),改建校舍4万平方米,维修校舍2万平方米,消灭校舍危房近2万平方米,添置课桌凳1万余套,基本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简称“一无两有”。下同)的要求,实现了乡乡镇镇有教学楼的目标。高联、南洪、跃进、龙潭等4所村管小学也建造了教学楼。县实验小学(前身为县立高等小学堂)、金榔乡龙潭小学(前身为龙潭肖短期小学)及大通镇和悦小学(原省立铜陵中学校址设于此)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榔乡龙潭小学系村管小学。1987年龙潭村拆除原肖姓祠堂,投资5万元,建造了一幢面积为500平方米的教学楼,并配齐课桌凳和教具。大通镇和悦小学为镇管小学,是县重点小学,该校占地11亩,拥有教学楼1幢、平房教室2幢、教师宿舍2幢,校舍面积为1812平方米,有1780平方米的运动场1个,还有阅览室、实验室、体艺室和“教工之家”。该校于1970年创办微生物厂,厂房建筑面积252平方米。这个厂生产的灵芝、猴头、木耳、磨菇、金针菇等产品于1982年送往北京参加全国勤工俭学成果展览。在实现“一无两有”的同时,本县一些学校还不失时机地进行了门楼、围墙、道路、宿舍等配套建设。1984年本县在钟鸣中学建立全省第一个农村实验中心。《文汇报》对此曾作过报道。同年又建成5所实验中心。是年11月全省实验中心现场会在铜陵市召开,与会代表参观了本县6所实验中心。1984~1989年全县集资160.8万元,建成实验室26所,实验室总建筑面积为4817.8平方米,共有理化实验室44个、仪器药品室61个、仪器橱462张、学生实验桌533张、实验凳960只、演示台44张、准备台45张,累计仪器总价值为67.6万元,实验室水进室、电到位,消防、通风设备基本齐全,实现了中学校校有实验室的目标,在全省首批实现实验教学网络化,两次受到省教委的表彰和奖励,县教委、钟鸣高级职业中学和董店初级中学被评为全省实验教学先进集体。1989年本县投资3万元,建成一座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中央教育电视台节目;集资12万元,建成26个放像点。1990年集资12万元,分三批配齐全县所有小学的教学仪器。1987~1990年,县教育委员会连续4年在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办学条件配套建设方面受到省教委和省财政厅的表彰和奖励,3次被评为县先进集体,县教委主任胡秉毅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