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工人团体
机构沿革抗日战争时期,县境成立工人抗敌协会27个。1950年6月,成立大通区工会筹委会。月余,发展搬运、驳渡、店员等35个基层工会。8月大通工会筹委会更名为铜陵县工会筹委会。年底工会会员发展至1064名。1953年3月,县工会筹委会由大通迁至城关、设秘书、文教、统计等办事机构,下建工会俱乐部。9月县工会筹委会改称县工会联合会筹委会。翌年易名县工会联合会。1955年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基层工会54个,会员增至2312名,占全县职工总人数70%。1959年会员发展到2393名,有基层工会64个,工会小组275个。1961年6月县工会联合会改为铜陵县总工会。继后,基层工会组织逐步壮大,1965年有基层工会86个,工会会员2631人。“文革”开始后,工会组织瘫痪。1968县总工会被县“三代会”(工人代表大会、贫下中农代表大会、红卫兵代表大会)代替。1973年县总工会恢复,基层工会组织也相继恢复。1985年全县基层工会发展到186个,工会会员发展到9602名,1990年,有基层工会184个,工会会员12000人;女职工委员会9个;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32个;专职工会干部72人。1955年召开首届工会代表大会,至1988年共召开8届代表大会。
铜陵县历届工会代表大会概况表

主要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工抗会主要组织矿山工人开展抗日活动,在日军占据的矿山开展罢工;并把开山采矿用的雷管炸药、电话机、钢轨、子弹、手榴弹等物资和武器秘密搞出来,送给抗日游击队,支援抗日队伍。建国后,工会组织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开展劳动竞赛。1954年工会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展以“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1956年召开首届工会积极分子会议,表彰先进集体4个,先进个人104名。1958~1959年,在工交、基本建设部门开展多快好省、全面跃进红旗竞赛,涌现出先进集体21个,先进个人322名。1962年开展以支援农业为中心的增产节约竞赛活动,有36个先进集体和67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工会组织基层工会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年年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84年以后,开展“创最佳经济效益”、“创优质服务,争一流水平”、“班组升级赛”等竞赛活动。1987年县总工会作出《关于开展“双增双节”活动的决议》,翌年又颁发《关于动员全县职工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活动的决定》。1985年在“创最佳经济效益”活动中,有173个单位、1.9万名职工参加;有359名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268件,被采纳187件,实施116件;成立技术协作组织3个,攻破关键技术项目6个,推广新技术项目5个;进行技术表演19次,参加者338人;举办技术讲座58次,听众1234人次。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5590万元,比上年增长26%。竞赛优胜者受到表彰。1986~1990年,全县有266个单位、1.01万名职工参加了各种劳动竞赛活动,有2人评为省级劳模,3人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
开展职工教育。50年代,开展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劳动纪律、工农联盟等教育活动。60年代,开展向雷锋、王铁人、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等活动。1979年后,相继开展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五讲四美三热爱”、“创文明企业”等教育活动。1986年以后,先后开展了形势政策、劳动纪律、职业道德、“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民主和法制、中共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等教育活动。组织会员学习文化。1950年始办职工业余学校,1960年入学职工4460人,入学率达85%。80年代,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知识竞赛”活动。1985年全县有读书活动小组57个,不同类型的学习班16个,参加学习的职工1800余名。自后,职工读书自学活动蔚然成风。
开展职工文体活动。建国初,组建了工人业余文艺表演队和各类球队。1953年县工人俱乐部成立后,经常开展各项文体活动。1983年县工人俱乐部建成550平方米的活动室并对外开放,1989年又建成347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室。俱乐部内还设有160平方米的图书室,藏书2万册。俱乐部每年均开展球、棋、书、画、猜谜等比赛或展览活动。1987年该部被评为省文化馆、俱乐部先进单位。县内较大的机关、厂矿都建起职工文化阅览室和“职工之家”一类的活动室,至1987年底,全县有94个基层工会建成合格的“职工之家”,占应建数的94%。工会组织在举办公益事业、谋求职工福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诸方面,亦做了许多工作。
开展民主管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会组织在企、事业单位中开展民主管理,至1990年,全县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单位有92个,其中企业70个,事业22个;企事业中有10个单位建立了车间班组民主管理组织,12个单位建立了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工作小组)。仅1990年就提出提案377件。通过广大职工参政、议政,提高了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程度。
农民团体
农民抗敌协会民国27年(1938年)底,太平街、老观嘴、小湖洲、胥坝、坝埂头、栖凤一带建起农民抗敌协会。继之闸口汪、顺安、朱村也成立农民抗敌协会。大多数非日军占领区的保先后亦成立农抗会。全县先后建农抗会121个。农抗会组织建在乡、保两级,参加农抗会的有农民及全县各界人士,主要进行抗日救亡活动。时乡、保的农抗会组织,实际上起着同级政权的作用,在敌前、敌后地区征收货物税,不准物资运往敌占区;调解民事纠纷;开展救济工作等。农抗会会员缪老大,帮助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等人安全转移至江北无为。抗日战争结束后,农抗会组织废除。
农民协会民国38年(1949年)6月,成立铜陵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区镇亦设农民协会组织。至年底有会员1.14万人。农会以贫农为骨干,团结中农和进步知识分子,配合党和政府开展中心工作。组织会员剿匪,斗争地主恶霸,参加民兵,巡逻放哨等;组织农民清查一些地主富农藏匿的“黑田”,当年查出黑田1606亩;组织农民建催粮小组,参加生产救灾等。1950年9月召开县首届农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83人,选出农代会委员会。时值土地改革,农代会发动农民学习《土改法》,消除顾虑,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参加土改。1952年互助合作运动中,农会举办互助合作干部训练班,训练学员1155人;动员贫苦出身的会员带头加入互助组,创建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互助合作的骨干。1954年农运工作由县委农村工作部主办。县农会组织撤销。
贫下中农协会1968年11月,铜陵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委员会成立,旋召开首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至1973年8月共召开4次。1973年8月召开的第四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上,撤销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委员会,成立铜陵县贫下中农协会。“文革”时期,该会在农村选抽贫下中农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医院、商店,“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开展“四管一教活动”。即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管理商店、管理医疗卫生、管理财务,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贫协主要是向农民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协助党委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1981年9月,县贫下中农协会组织撤销。
青少年团体
五卅外交后援会民国14年(1925年)6月,大通学生界佘贻谦等人组成五卅外交后援会,支持上海工人的斗争,对“五卅”惨案的受难者表示慰问,对制造惨案的帝国主义者表示强烈抗议。是月27日,组织大通商业、学校、和悦镇各校学生2000余人,在和悦洲大操场召开反帝大会。尔后,动员学生、工人及各阶层进步人士上街联合示威游行,高呼反帝口号,劝阻商人进口外货,并捣毁了“太祀英烟草公司”的招牌。
旅外学生暑假工作队民国26年(1937年)7月15日,家住大通的96余名在上海、南京、芜湖、安庆等地读书的男女学生,在蔡向荣等倡议下,成立旅外学生暑假工作队,进行抗日救亡活动。8月13日,工作队更名为大通各界抗日后援会工作团,团部驻大通总工会内,活动经费由各界抗日后援会供给,下设编辑组、壁板漫画组、歌咏话剧组、慰劳救护组。工作团每日上街进行抗日宣传,并组织了1000多人的抗日救亡大游行。劝告全镇大小商店不买不卖日本货。动员搬运、驳渡工人不运日货。在游行队伍里,小学生也派出自己的代表,站在街心桌子上,向父老乡亲和店铺老板、朝奉(即店员)宣讲抗日救国人人有责的道理。游行队伍每到一处,听众聚拢,一些警察亦前来维持秩序,附近店铺都主动或被动地交出部分日货,放在街心当众焚毁。同月下旬,工作团开展慰劳募捐活动,一个星期内募得现金5000多元(银元),以大通各界抗日后援会的名义,汇往上海抗日慰劳总会,转发给抗日将士。9月上旬,30多名女学生组成战地救护班,聘来南京中央医院的陈奇(女)护士传授战地救护知识。10月初,淞沪五十兵站医院迁来大通,救护班的成员分组轮流到医院为抗战伤病员服务。民国27年2月日军逼临大通,工作团解散。
青年抗敌协会民国27年(1938年)底后,本县乡保成立青抗会组织12个。民国28年9月,铜陵县青年抗敌协会在凤凰山新屋里成立,主任周坚铠,内设组织、训练、总务、服务等股。下有一个二三十人的青年抗敌宣传队。县青抗会领导各乡保青抗会,进行抗日宣传,参加抗日斗争,运送公粮和物资,破坏敌伪交通站,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为新四军和游击队带路,安置伤病员,慰劳烈军属。民国29年6月,青抗会负责人和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交涉,要求将县粮库粮食供给青黄不接的农民,在说理无效后,周坚铠组织群众上县粮库扒粮。钟鸣、金榔一带的千余名农抗会会员,打开闸口汪村祠堂的国民党粮库,挑回粮食二万余斤。同年7月份中共中央来电称:“铜繁的群众运动已经走上正规的道路”。民国29年12月铜陵县青年抗敌协会撤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9年(1930年)底,沙银洲在大通铁板洲发展了一些共青团员,成立共青团铁板洲小组。翌年春该小组解散。民国23年冬,中共铜繁无县委书记苏拓夫亲自在汀洲钱家湾发展章尚忠、庆时暹、邵德修3人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建立团小组,翌年6月团组织活动停止。民国28年9月,县青年抗战协会成立后,内建党团组织,翌年12月党团组织废。
民国38年1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铜陵县工作委员会。1952年下辖9个团工委,31个团支组(团小组),78个团支部。有团员1578名,占全县青年数的5.8%。1953年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铜陵县委员会。1955年有支部146个,团员3087人。1957年更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铜陵县委员会。1959年下辖17个团委,88个总支,432个支部,7180名团员,占全县青年数的18%。1965年发展团员1982人;团员总数增至8359人,占全县青年数的9%。1966~1972年5月团组织活动停止。1972年6月恢复团县委及基层团组织。是年底有团员1万人,占全县青年数的25%。1976年有团支部518个,团员1.34万人,占青年总数的27%。1979年有基层团委30个,支部570个,团员1.15万人,占全县青年总数的19.2%。1985年有基层团委27个,团总支29个,团支部565个,团员1.24万人,占全县青年总数的15.1%。1990年有基层团委27个,团总支43个,支部585个;有专职团干32人;团员总数1.20万人,其中当年新入团员2822人;团员占青年数15.3%。
1953年4月召开首届团员代表大会,至1988年11月召开第九届团员代表大会,共开9届。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铜陵县委员会历届代表会及基层组织概况表

团组织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结合青年的特点开展活动。建国初,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参加各项社会改造运动。全县先后有2.6万名青年参加了土改运动;有4059名青年参加了镇反运动;有3644名青年报名要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有1.5万余名青年捐献财物,支援朝鲜战场。互助合作运动中,近7000名青年加入互助组。1955年春团县委动员8137名青年参加堵口复堤。1958年,农村团组织开展“三超”(晚稻超早稻,旱粮超水稻,棉花今年超去年)多收突击活动;工厂青工开展“十比”红旗竞赛活动。是年冬至1959年春,整顿团组织,对团员进行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1960年,团县委动员全县青年参加春耕大生产活动,组织宣传队305个,积肥突击队532个,专业队215个,午季丰产管理专业队342个,春耕生产巡回队144个;造林录化突击队287个,改造低产田突击队133个。累计参加各专业队、突击队的团员、青年共8.74万人次。1962年后,开展创“四好团支部”、“五好青年”、“学雷锋”等活动。1964年围绕社会主义教育抓整团,接收新团员1200名,并建青年俱乐部33个,半耕半读学校361所,夜校66所。1973年后,动员青年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挥突击队作用。1975年7月25日,县安平红庙大队青年女社员梅冬雪,为抢救2名溺水儿童,英勇献身,全县青年团员掀起学习梅冬雪的热潮。1979年后,共青团工作确立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在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道理、讲卫生、讲秩序;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是年,开展“争做新长征突击队、突击手”活动,至年底有21人获县“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0年,组织新长征突击队53个,参加人数1514人。动员9万青年植树58万株。1981年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等活动,1982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广大团员、青年踊跃参加,城关地区参加的人数有8125人次,做好事3400余件。1983年农村组成“助耕包户”小组230多个,6000余名团员青年参加,帮助470多户耕种。1984年,全县成立“学雷锋小组”384个,“助耕户”队(组)437个,农村团组织开展“一团二户”(科学致富报告团、专业户、科技示范户)500多个。1985年,团县委与教育局在城关实验小学举行“普及礼貌用语十个字”现场会,被省市电视台录用播放。3月开展团的“组织整顿月”活动,配专职团委干部17名,招聘团干3名。6月团县委对“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成绩的57个先进团支部、47名优秀团干,117名优秀团员进行了表彰。1986年,基层团组织陆续建起团员活动阵地——“青年之家”102所,团县委与县司法局、广播电视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活动。1987年开展“移风易俗,婚事新办”活动,全县有13对青年男女参加了团县委、县工会、县妇联共同组织的“集体婚礼”。是年还在全县团员和青少年中开展了学习“优秀少先队员”吴永虎的活动。1989年团县委在全县乡镇开展了“优秀青年厂矿长(经理)评选”活动。1990年,全县27个团委,4.5万余名团员及青少年参加了“学雷锋周”活动,成立学雷锋小组1000多个,做好事3000余件,植树10万多株,修路30000多米,义务捐款3000余元,向“希望工程”和“铜陵大桥”捐款2800元,实物87件,并在钟仓、金榔、董店、胥坝4地建立农业“小开发”基地,由团组织进行农业项目(植林果等)的开发和负责管理,使团员和青少年有了固定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场所。是年还在全县少年儿童中开展了“远学赖宁‘十佳’,近学‘铜陵好少年’,争当优秀少先队员”及向“中国小英雄”姚明光学习的活动。
中国少年先锋队1949年10月,本县成立少先队组织。1965年全县建少先队234个,有队员2233人,辅导员29人。1966年“文革”开始后。少先队被“红小兵”组织取代。1978年10月少先队组织恢复,至年底有少先队员2.83万人,辅导员569人。1982年有少先队员3.69万人,辅导员1253人。1985年有少先队员3.99万人,辅导员1179人。1988年有少先队员3.67万人,辅导员1195人。1990年有少先队员3.41万人,少先队大队218个,中队1084个,大队辅导员215人,中队辅导员1058人。
红卫兵1966年,一些青少年成立红卫兵组织,投身于“文革”运动。嗣后,学校红卫兵纷纷停课和社会上红卫兵一起走上街头“闹革命”,开展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活动。1968年成立铜陵县红卫兵代表大会委员会。1977年底有红卫兵8402人,红小兵2.93万人,辅导员977人。1978年9月,红卫兵组织被取消。部分红卫兵加入共青团,适合少先队员年龄的红小兵转入少先队。
妇女团体
妇女抗敌协会民国27年(1938年)底,本县各地成立妇抗会组织27个。民国28年,在金榔三条冲成立铜陵县妇女抗日协会。罗毅(女)任主任。妇抗会组织发动妇女站岗放哨、递送情报、做军鞋、缝棉衣、洗衣服等。民国34年秋,该会不存。
妇女联合会民国38年(1949年)6月成立铜陵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1年11月县首届妇女代表大会在城关召开,正式成立铜陵县民主妇女联合会。1956年1月更名为县妇女联合会。“文革”开始后,妇女组织瘫痪。1972年恢复铜陵县妇女联合会,各公社、镇也相继恢复妇女组织。1979年以后,妇女组织建设步入正轨。1984年体制改革后,全县各乡、镇及厂矿均建立妇女组织,并配务专职或兼职妇女干部。1990年,县妇联内设宣教部、权益部、少儿部和办公室,有职工8人。全县18个乡镇配女妇干部18人,其中招聘7人;199个行政村,建妇代会组织的有195个,12个居民委员会均有妇代会组织。
铜陵县历届妇女代表大会概况表

各级、妇联在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广大妇女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密切联系各界妇女,反映她们的意见和要求。1950年,妇联组织向妇女广泛宣传土地改革,鼓励贫民妇女加入农会。钟鸣乡农会有女会员1389人,占会员总人数15.7%。分得田地后,妇女们成为生产的“半边天”。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县有近万人次妇女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声讨美帝。在动员青年赴朝参战时,出现许多妻送夫,母送子的动人场面。钟仓区钟崔村有14名青年妇女送丈夫参军,有8名母亲送子参军。1952年妇联配合司法部门宣传贯彻《婚姻法》,长期受包办买卖婚姻束缚的妇女冲破旧婚姻制度的桎梏,自由恋爱登记结婚。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全县70%的妇女参加劳动。赵雅秀、孙玉珍2人,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省级劳动模范。1956年妇女任高级社主任的183名,社委及生产队长的1183人。1971~1974年,在治理顺安河、围垦东西湖的工程中,上工地的6万名劳动力中,妇女占有半数。1979年以后,妇联组织开展各项生产竞赛活动。1985年以妇女为主的养、殖、种植、编织等生产专业户有六百余户。1986~1990年,妇联组织举办养蚕、植保、编织、快速养猪等实用技术培训班367期,培训人数约1.36万人次。1989年县妇联在农村中组织“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有4人被评为省“双学双比”先进能手。是年,县妇联与县农行联合开展女子爱国支农储蓄双月活动,2个月内即完成储蓄额270万元。
妇联组织妇女学文化。1951年钟鸣区牡丹乡参加学习文化的妇女占妇女总数80%。同年12月,县妇联举办2期冬学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师526名。1975年全县建妇女理论学习小组504个,参加学习的妇女3.32万人,占妇女总数42.4%。1979年后,动员妇女扫盲脱盲,老洲乡妇联牵头办起5所妇女扫盲班。全国“三八”红旗手、钟鸣镇金城村妇女主任殷石榴创办扫盲班并带头学文化,她从一字不识到能读书看报,被评为省脱盲先进个人。1985~1986年,全县参加脱盲学习的妇女每年都在7100人以上,脱盲率约60%。1990年有2000余名妇女参加脱盲学习,年底有1700人摘掉文盲帽子。妇联组织妇女参加文体活动。1987年建起“妇女活动之家”7个。1989年县妇联从全县妇女送选的编、绣、书、画等作品中,选出132件参加“铜陵首届山城妇女巧与美展览”,有5件作品获奖。其中安平乡一位88岁的老太太获剪纸一等奖。
1979年6月,县妇联开展评选“三八”红旗手活动,当年评出“三八”红旗手30名,红旗集体2个。翌年始开展创“五好”(爱祖国、爱集体、完成任务好,努力学习、积极劳动、遵守纪律好,家庭和睦、劳动致富好,实行计划生育好,教育子女好)家庭的竞赛活动,1981年受表彰的“五好”家庭465户,先进个人274名。1982年后,有5人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有8人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1986年,本县有2户被省评为“五好”家庭。座落在县城关小农场处的第五栋宿舍楼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楼”称号。1982年,本县妇女中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有2人,省级6人。1984年有1人被评为省级劳模。1988年县鞋厂厂长王秀珍和顺安酥糖厂厂长朱承芳被被省妇联授予“省优秀女厂长”称号。妇女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县11届人大代表中,有妇女代表38人,占代表总数17.6%,其中有5人当选为人大常委,1人当选为副主任。县政协七届委员中,女委员36人,占委员总数23.2%。县直各部门的女干部中,有正科级5人,副科级23人。1990年全县有女党员1160名。
工商组织
商会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立铜陵县大通商会。光绪三十四年,改为大通总商会,直属北京商务部。民国17年(1928年),易名大通市商会。民国34年,更名商会,时下辖蛋业、布业、南货业、油糖纸业、钱业、药业等同业公会。商会首任会长陈曙汀。清末民初,商会颇负声名,青阳、贵池等邻县边缘的集镇商会均由其辖,并派有专人驻大通听候使命。商会下立商团,系商人们自己出钱组织的武装力量。大通商业鼎盛时期,在商会注册的商号近六百家,交纳“会费”的大、小商店计有1200余家,最高的每月交二十多银元,最低的每月不少于四元。民国23年,时任会长胡荫庭以大通总商会会长资格,当选为国大代表。抗日战争爆发后,商会日渐冷落。
工商业联合会1949年12月,县大通市改组旧商会,成立工商联筹备委员会,下设各同业办公室。1950年1月,顺安、五松、犁桥、汀洲亦分别成立工商联组织。1953年8月召开县工商联首届代表大会,正式成立铜陵县工商业联合会,至1964年5月县工商联历3届。下辖大通分会,铜官山(1953~1956年)、顺安办事处,城关、钟仓(原犁桥)、钟鸣、汀太、胥坝、董店等7个小组。内设宣传、业务辅导、总务3股。该会按照党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通过组织学习和接待来访等形式,团结教育私营工商业者爱国守法,接受工人监督,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按章纳税,兴办社会主义公益事业。该会还经常代表工商界向政府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要求。“文革”开始后,该会停止活动。1987年3月恢复县工商联。是年6月县工商联筹备领导小组成立。翌年6月16日至17日县工商联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工商联第四届执行委员会。1987~1990年,县工商联新发展团体(企业)会员114人,个人会员30名。1990年底共有新老会员615人。
个体劳动者协会1983年11月,召开铜陵县个体劳动者首届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103名,成立铜陵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县以下按经济区域分设城关、大通、顺安、钟鸣、钟仓、太平、胥坝7个分会。协会成立伊始,即制订和通过《个体劳动者协会章程》及《会员守则》。协会定期开展“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及“五好”(执行政策好、遵纪守法好、经营作风好、清洁卫生好、团结互助好)评比活动。1984年被评为先进集体的20个,先进个人的20名。是年有会员1787名。1985年协会为全县3324名会员颁发了会员证和胸章。1986年会员增至4021名,组成108个工商小组。1990年共有会员4402名。
其他团体
“五卅”惨案后援会民国14年(1925年)6月,大通工商界成立“五卅”惨案后援会。旬废。
大通各界反日救国会民国20年(1931年)5月,大通各界人士成立大通各界反日救国会,开展查禁日货活动。同年12月该会解体。
大通镇各界抗日后援会民国26年(1937年)8月15日,大通镇工学商绅各界隆重集会,宣布成立大通镇各界抗日后援会,同时将旅外学生暑假工作队更名为大通各界抗日后援会工作团。民国37年2月该会散。
抗日动员会民国27年(1938年)6月,铜陵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在谢家垅成立。10月,该会在近临顺安的吉祥寺召开全体委员大会,到会委员37人。选举产生常务委员9人。吴曙光(国民党县长)兼任主任委员,王培棠、章啸衡任副主任委员。该会领导开展抗日民众运动;吸收各方人士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和建立抗日团体。是年底,日军占领铜陵县城,国民党县政府退缩到铜南繁边界的三条冲、凤凰山一带。动员会也随之几经搬迁,渐至名存实亡,终归无形解散。
铜陵县抗敌自卫委员会民国29年(1940年)9月,成立铜陵县抗敌自卫委员会,主任陈己新,下辖一区、二区、三区抗敌自卫分会。开展抗日活动。民国30年3月该会不存。
铜青南各界抗敌协会联合会民国34年(1945年)3月,成立铜青南各界抗敌协会联合会。主任朱农(兼)。领导铜陵县农抗、青抗、妇抗会等群众团体,下辖凤心区、沙洲区、顺安区、五峰区、凤凰区等5个抗敌联合会。同年9月该会解除。
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6年4月召开铜陵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铜陵县科普协会。1958年3月县科普协会与县委宣传部合署办公,时有会员626人。1961年10月县科普协会撤销。1964年3月成立县科学技术协会筹备委员会。年底召开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文革”开始后,科协活动停止。1978年12月恢复县科学技术协会。1981年始建基层科普协会组织。1984年召开县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至1985年全县18个乡镇均成立科普协会,行政村成立科普分会,共有会员2260人,会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农村中能工巧匠和专业户成员。
学会1978年后,本县相继成立自然科学专门学会15个,至1985年共有会员72人。1990年会员增至914人。农学会:成立于1978年10月,会员122人。水利学会:成立于1979年11月,会员15人。林学会:成立于1979年12月,会员23人。医学会:成立于1979年11月,会员76人。数学会:成立于1979年11月,会员32人。物理学会:成立于1979年11月,会员15人。水产学会:成立于1979年12月,会员15人。气象学会:成立于1979年12月,会员12人。科普创作学会:成立于1979年8月,会员53人。机械工程学会:成立于1984年10月,会员27人。矿山采掘学会:成立于1984年,会员13人。农业区划学会:成立于1984年,会员42人。园艺学会:成立于1984年,有会员31人。科学情报学会:成立于1985年,有会员38人。教育学会:成立于1987,有会员400人。
计划生育协会1988年3月成立铜陵县计划生育协会。至1990年已有11个乡成立计划生育分会,有20个村(居委会)成立了小组;有团体会员55个计761人,有个人会员975人,会员总数为1736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