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城池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铜陵县,县治铜官镇(今城关镇)。明万历三年(1575年)始筑城垣。城垣呈椭圆形,东西长,南北窄,砖石线构,“周长700丈,高2.1丈”,有垛口1230个、窝铺5间;设城门4个:东曰仪凤,西曰临津,南曰涌洲,北曰惠泉;门上有楼,东北隅各辟一便门,城基设疏水涵洞12个。明万历六年从马寨矾凿河,引江水进齐仙圩,绕城南入县河口,出大江,长10里许,以其形命名为玉带河。明末城池遭兵毁。清顺治二年一七年(1645~1650年)重修。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与清军在县城展开争夺,城池毁坏甚重。民国27年(1938年)遭日军飞机轰炸,城池所剩无几。建国后,残存的部分城墙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拆除殆尽,玉带河陆续被填。城池旧迹,今已无存。
街道
清和民国年间,县城仅有1条街道,称为中街(今老街),东西走向,全长800米,宽3.5米,石板路面,有五显、太平、唐埠、县前、南门、小南门、庙前、庙后、县门口、拐角、扬州等11条窄巷。
建国后,老街基本保持原貌。1957年东西走向辟建设路,南北走向辟人民路,交叉成十字,奠定了县城街道建设的基础。同年辟环城南路,东起自来水站,西至余家桥,全长1000米,路宽9米,柏油路面。1959年辟城东路,西起县汽车站,东至县棉织厂,全长1700米,路宽10米,柏油路面。1960年辟沿江路,东起余家桥叉道口,西至新小轮码头,全长1500米,路宽11米,水泥路面。1964年整修横塘路,北起县汽车站,南至市县分界处,全长650米,路宽10米,柏油路面。1972年和1976年两次将人民路降坡并拓宽。1983年辟城北路,南起县气象站交叉路口,北至二冶交叉路口,全长500米,路宽12米,柏油路面。同年辟环城北路,东起县汽车站,北至茶庵,全长700米,路宽9米,柏油路面。1985年后在城东路与环城东路交叉口先后建造观湖楼、供电大楼和铜陵商场,形成县城新十字街口。1988~1990年拓宽城东路的县汽车站至县环境保护办公室路段,长700米,路宽30米,三块板式道路,柏油路面,路旁安装海鸥式双臂灯27盏,并在机动和非机动车道间栽植柏树、海桐。该路段北侧建有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大楼和粮食局办公大楼等,南侧骑玉带河建造仿古商品房12幢,二层或四层不等,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底层为商业用房,此系县城发展中的商业街。1983年和1984年在城东、城西、城南、城北4个居委会里弄,修建8条水泥通道,全长1920米,宽4~5米。1985年,拆除主要街道两旁的违章建筑,修整人行道2439平方米。1990年新建混凝土小路16条,全长1263米;建饮食棚15间,面积为163平方米。1990年底县城有街道9条,全长8840米;有东门、太平、龙山、粮站、拐角、南门、小南门、庙前、庙后、荷花、公园、人民等12条主要巷道。同时编制设立了路牌、巷牌和门牌。
县城两条主要街道简况如下:
建设路东起县汽车站,西至余家桥,全长1000米,车行道宽12米,柏油路面;人行道宽5米,水泥、片石路面。分建设东路和建设西路两段。是县城商店比较集中的街道。有县百货公司、四海商场、糖业烟酒专卖公司、水产公司、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燃料公司等。商业大楼、财政大楼、工商银行大楼、建设银行大楼、广播电视大楼、邮电大楼、文化馆大楼、新华书店、工人俱乐部、及影剧院、人民电影院均分布在此街道。
人民路南起农贸市场,北至县气象站,全长550米,车行道宽12米,柏油路面;人行道宽5米,水泥预制板路面。分人民南路和人民北路两段。县直机关多集中于人民北路。中共铜陵县委、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协委员会驻人民北路中段东侧,占地1.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03.76平方米。1989年,在人民北路南段西侧建县政府办公大楼l幢,呈丁字形,坐西朝东,七楼一底,框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为县城最高最大的建筑物,有电梯可供上下。此外,人民北路还有人武部大楼、法院检察院大楼、教育委员会大楼、保险公司大楼、税务大楼等主要建筑物。
房屋
清代县城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的平房,少数豪绅富贾才建有深宅大院。中街的房屋除平房外,还有二层板面楼房。平房前进为门面,后进作住宅;二层板面楼房,下层开店,上层住人。民国年间房屋结构无大变化。
建国后县城房屋建筑面积逐年扩大。1965~1990年城市建设维护费共支出436.7万元。
1985年起,根据规划,建造了老水电局住宅小区、东门头住宅小区,并改造了老人委住宅小区。
老水电局住宅小区:1985年元月开工,1989年9月竣工,建有五层住宅楼4幢,建筑面积2395平方米,住入45户,总投资52.7万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东门头住宅小区:1985年元月开工,1988年元月竣工,建有五层住宅楼2幢,建筑面积1697平方米,住入28户,并建有五层综合楼l幢、建筑面积为533.5平方米,为商业、办公用房,总投资53.5万元;住宅占地面积494平方米。
老人委住宅小区:1987年9月拆平房盖楼房,至1990年底,建成五层和六层住宅楼6幢,建筑面积7640平方米,住入86户,完成投资150.6万元,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另有1幢24套的五层住宅楼正在兴建之中。
1985~1990年县城还营建商品房2.04万平方米,出售商品房1.52万平方米,出售商品房总金额为490.93万元。1990年县城房屋总面积为42.1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总面积21.7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9.5平方米。
照明
清代城区内商店和居民多用菜油灯、蜡烛照明。民国时期县署和商店出现了煤油灯、汽油灯等照明灯具。一般居民仍以菜油灯照明为主。街道夜无路灯。1954年起,县政府先后拨款5.5万元,安装县城用电线路。在铜官山区余家桥与铜官山区电网相联,过天并湖,顺横塘埂,到县城内。1957年1月供电,县党政群团机关和商店都装上电灯,计约1700盏。1958年后县城内安装电灯户逐年增多,至1960年居民全部装上电灯。1985年有路灯59盏。1990年有路灯158盏。
供水排水防洪
供水50年代前,县城居民主要饮用塘水和井水。如遇天旱,塘水、井水枯涸,则要到长江挑饮用水。1966年6月县政府成立自来水筹备小组,并拨款1.5万元作安装经费,从铜陵市五公里处铺一条长2190米、直径为100毫米的铸铁管道至县城。是年10月由市自来水厂开始供水。1975年拨款12万元,改造从铜陵市五公里至县城的主管道;铸铁管道直径改为200毫米。1981年4月拨款6000元,在东门头自来水站修建自来水加压站一座,安装DA——125×2水泵两台。1985年拨款17万元,从市建安小学门口至县城东门头铺设长2100米、直径为400毫米的水泥管道。1986年拨款16.3万元,更新城内自来水主管道干线。1990年改建东门头自来水站。是年,县城供水管道全长17.5公里,居民生活用水由市第二自来水厂供应,日供水量3000吨,用户2650户,普及率达95%,部分工业企业用水由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动力厂供应。
排水民国时期县城只有中街石条路面下的一条下水道排水,经玉带河流入长江。居民则利用自然坡度挖明沟或用砖砌明沟排水。建国后,县政府多次组织人力对老街的下水道进行疏浚和维修。1954年起,陆续修建一些简易下水道。1974年6月建成人民路下水道,长700米,宽1.5米,深1.2米,以片石、水泥砂浆砌壁,上盖水泥预制板。1975年建成解放村轧花厂至县影剧院的下水道,长200米,宽1米,深1.5米,以片石、水泥砂浆砌壁,上盖水泥预制板。1976年建成小南门涵洞状水泥预制下水道,长50米,洞涵直径2米。1979年建成东街下水道,长250米,宽1米,深1.5米,以片石、水泥砂浆砌壁,上盖水泥预制板。1980年建成小东门下水道,长200米,宽1米,深1.5米,以片石、水泥砂浆砌壁,上盖水泥预制板。1984年后给县城下水道安上滤闸,并在城东路、环城南路、沿江路两边修建明、暗排水沟。1990年修下水道7条,长194米。至1990年底,县城排水涵道有7公里,排水基本畅退。
防洪本县县城地滨长江,地势低洼,易受长江洪水侵害。1971年县政府和城关镇政府发动群众始兴建防洪江堤。是年完成土方量4万立方米,全长1400米。1973年县政府拨款7万元,在原堤基础上增高加宽。至1974年,堤高15米,顶宽3米,外坡:1∶2.5、内坡1∶3。1981年和1985年又先后拨款5.7万元,将堤增高至17米,顶宽4~6米,内、外坡度为1∶2.5,临河面600米,迎江面700米,重点堤段内坡加固了二台子,总计完成土方量14万立方米。1979年在余家桥建排水闸站1座,公路旱闸2处。1990年10月县城的防洪排涝工作归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管理,同时成立城防管理所,并将城关排涝站上升为县办集体单位。同年底,将防洪江堤的二台子扩宽为10米。
煤气
1983年县成立煤气办公室,县政府拨款38万元,开始筹备煤气安装材料。1985年又拨款20万元,开始铺设煤气管道。从铜陵市宾馆至县东门汽车站全长2000米的主管道中压管道由铜陵有色公司第二冶炼厂投资铺设,县城内中低压管道由县财政投资。进户管道由用户所在单位负担。煤气表、煤气灶等由用户自己负担。1985年9月至12月铺设煤气管道4800米,煤气用户112户。1986年安装511户。至1990年底,煤气管道全长9500米,用户1931户,气化率为40%。煤气由市煤气公司供应。
绿化
民国年间,县城中街两旁未植树木。建国初期,机关院落植有少量树木,中街依旧。1957年后,在新辟街道的同时,在人行道旁植有法国梧桐和其它树木。1978年后,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办法绿化城区:在箬帽山种植树木,形成城区绿化点;沿街道于人行道旁种植风景树,形成城区绿化线;机关、学校利用空地,或植树木,或建花圃,或筑花台,形成城区绿化、美化面。县委大院,植有法国梧桐、雪松近百棵,树木葱笼,环境幽雅;县委党校绿化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县二中、县实小在校园内栽树、种花、植草,整个校园春花、夏荫、秋果、冬青,风景宜人。居民多利用院落空地栽树、种花,或在阳台上栽种盆景。至1990年底,城区有公共绿地36.6公顷,包括箬帽山植物自然保护区和苗圃场地,人均占有绿地21.5平方米。
环境卫生设施
民国年间,县城配有清道夫负责中街的垃圾清扫运送工作。建国后,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清洁工人队伍逐渐扩大。1958年成立城关清洁卫生所,有职工5人,1990年有34人。1989年征用城郊马冲村山崂17.5亩,建成垃圾堆放场。同年,建烟草局、城东路水冲式公共厕所2座。是年,属城关清洁卫生所管理的公共厕所共有19座。县城主要街道两侧均设置垃圾箱。1990年底,城关清洁卫生所清扫面积为7.34万平方米,有BJ—130自卸垃圾车2辆,年清运垃圾约8000吨,清运粪便约1800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