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市场变迁
明、清时期,大通、顺安、城关等地,均有粮油市场。清末,大通粮油市场逐渐兴盛,到民国初年,成为长江沿岸仅次于芜湖的粮油市场之一。邻近的桐城、东流、怀宁、贵池、青阳等地新谷登场后运到大通上市。
据民国8年(1919年)大通厘金局编报的《商品吞吐表》记载,当年吞吐大米31.8万石,麦5.3万石、黄豆8.8万石、稻谷9.05万石、豆油4.35万石、共计吞吐粮油58.3万石。民国27年(1938年)8月大通粮油市场因受日军侵略而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通、粮油市场逐渐恢复,但规模远不及抗日战争前。
建国初,国营粮食公司、供销社开始从事粮油购销业务。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1955年实行油脂统购统销。同年,先后在大通、五峰等地设立粮油市场8个。1956年粮油市场增至13个,粮油购销调存由国营粮食部门经营。60年代前后,曾一度关闭粮油市场。1962年粮油市场开放。1963年全县设8个粮油交易所,以进行社会余缺调剂。“文革”中,关闭粮油集市贸易市场。1981年,恢复城关、大通、顺安3地粮油交易所。其它各乡由粮油交易所与粮站合署经营。是年,全县粮油市场成交粮食近82.5万公斤。
购销网点
清末民初,全县经营粮食万石以上的行商有10户,其中大通7户、顺安1户、三江口1户、沿船沟1户;经营豆类千石以上的行商有3户,其中大通铁板洲1户、老洲2户。规模较小的米店、米摊不计其数。抗日战争期间,粮行、米店大都关闭。抗日战争胜利后,逐渐恢复。县境解放前夕,全县有粮行33户,米店和米摊24户。粮行业务主要是代客买卖,从中收取3~5%的佣金。米店和米摊一般是从附近农村购进成品粮,再零售给城镇居民或食品加工行业。
1949年5月县政府设粮食科(后改称粮食局),接收管理民国县政府所存粮食,支拨人民解放军与供给政府人员的口粮。同年6月3日皖南贸易公司在大通设第二分公司,兼营粮油收购。同年全县有私营粮食行商44户。1950年4月撤销皖贸大通第二分公司,成立粮食公司大通支公司,下设贵池、青阳、荻港3个办事处及至德、大渡口、顺安3个小组开展粮油购销。翌年,粮食支公司又先后增设太平、至德2个办事处及汀洲、乌沙、隐东、葛东、木镇、石台、横山桥、甘棠、秧溪9个粮食小组并设铜官山直属门市部。1953年,中粮大通支公司并入县粮食局,县外办事处(组)划入粮食部门。为方便粮食集运外调,在繁昌县荻港镇设收粮站。同时,设大通、五峰、城关、顺安、新桥、钟鸣、犁桥、汀洲、胥坝、铜官山10个区粮食管理站,并将大通镇的粮行、米店组成4个联营社。至1956年,全县共设区站6个、分站19个、收粮站1个。是年,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私营粮行、米店的从业人员大都被吸收为国营粮站和供销社职工。少数转入它业。1957年5月撤销区站,成立中心粮站,全县共设城关、大通、顺安、钟鸣、钟仓5个中心粮站,并设分站21个。同年6月增设胥坝中心粮站,7月改为胥坝、西江2个直属分站。1958年9月市、县合并,县粮食局撤销,设铜官山区(地点城关)、顺安区、大通区3个粮食分局。翌年4月市、县分开,恢复县粮食局,5月全县有城关、老洲、胥坝、钟仓、五峰、钟鸣、新桥、朱村、顺安、董店、大通等11个基层粮站和荻港转运站。1961年11月复设中心粮站,全县共设大通、城关、顺安、钟鸣、钟仓、太平6个中心粮站,下辖9个分站。1962年12月接收大通煤矿粮站,次年8月并入董店粮站。同年将中心闸购销点改为马中分站。“文革”中,撤销中心粮站,按乡镇设基层粮站。1976年全县共设基层粮站19个。1981年3月又恢复中心粮站,全县共设中心粮站6个,分别管辖基层粮站19个。1986年9月增设城关第二粮站,隶属城关中心粮站。1990年全县设有中心粮站6个、基层粮站20个、购销点6个、门市部1个,另有经营性的公司3个(粮油食品工业公司、粮油议购议销公司、饲料公司)。
民国8年(1919年)铜陵县重要农产品购销情况调查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