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机械、五金业
民国期间,县内机械业十分薄弱,铁业店铺手工操作,生产小农具和小五金及家庭日常用具等。大通、新桥开设有炉铺(又称锅坊),只生产铸铁锅、汤罐、犁头、犁耳等,供应本县,销往邻县。
50年代初期,有铁、木业生产合作社,后转为农具厂`。1957年建立县农业机械厂,开始修造农机具。1963年在商办五金厂的基础上建立五金机电修配厂,后易名轻工机械厂,生产小钢磨、小电机、圆钉机、挂浆机等。70年代初,部分乡镇办起了农机修造厂,主要为农机修理服务。1980年,全县有农机、轻机、农具、五金和农机修造企业共20个,实现产值237万元。80年代,对老企业进行改造扩大,并新增金属铸造、阀门生产等企业。1990年,机械工业已发展至25个,实现产值1455.5万元。其中独立核算企业19个,包括农机修造、轻工机械、金属铸造、阀门生产制作、农具修造等企业,共有职工1099人,形成固定资产657.5万元,实现产值1392.6万元,创利税56万元。当年生产主要产品有旋耕机4028台、水泵890台、挂浆机1748台,中小农具25.28万件,弹子门锁41.5万把,其中挂浆机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旋耕机、水泵为省定点生产产品,以上产品均销往省内外地区。
纺织业
本县手工纺织历史悠久,洋纱机织始于晚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桐城人姚京爱在大通开设织布厂,“集股万金,购机开办”开源公司。鼎盛时期大通、和悦洲两岸有机纺坊五六十户,多为合肥人经营,规模不等,一般有木织机10~20台。规模最大的有王德丰机坊,拥有木织机100余台,后添置铁织机20台。民国初期,大通有织袜业10余户,生产粗纱男女袜、童袜,较具规模的有祥太、爱国、振兴3家袜厂,最大的厂有织袜机40台,工人40余名,时工厂主要是雇工劳动,自购原料,自产、自销。抗日战争中纺织厂遭严重破坏,大厂大户均倒闭,战后仅有部分厂恢复生产。
1950年,全县有织布业113户,织布机167台,年生产能力在两万疋以上(每疋16米);织袜业10户33人,资金1125元;其中大通拥有织布业51户,从业178人,资金8139元,10户织袜业均在大通。1952年国家实行棉纱配售政策,对大通、顺安两地纺织专业户配售棉纱,其它地区纺织业逐步转产改业。1954年全县有织布业69户,木机98台,铁机9台,生产棉布42.4万米,土布37.4万米。1954年9月在大通组织棉针织组1个、棉织联营处1个,为纺织品公司加工条格布。1956年联合组成大通棉织供销合作社,职工200余人,1958年转为国营棉织厂,成为全县唯一的棉针织厂家。1960年该厂生产棉布78.04万米,床单2900条、毛巾22.44万条、民用棉线3256公斤、纱手套39.48万付。1961年复改为针织社,职工精简为32人,主要生产劳动手套和修补棉毛衫裤及生产少量棉布。1966年再次转为县棉织厂,生产逐步回升。1978年生产棉布61.43万米、纱手套14.2万付。80年代,县棉织厂进行了扩建改造,更新设备,由单一的棉织扩大到棉麻交织和丝光线生产。此期,乡镇企业兴办织布、丝绸企业9个,县棉麻公司、虎山硫铁矿也分别办起织布、针织厂。1990年,纺织企业增至14个,包括织布、丝绸、麻纺、毛巾、轧花等企业,实现产值2017.4万元。其中,独立核算企业11个,职工2075人,固定资产净值1752.1万元,实现产值1989.9万元,上交利税额7.9万元。当年生产布288.11万米、丝织品37.17万米、涤盖棉布10.5吨、涤伦絮片430吨。民国期间,各集镇都有轧花店、弹花店。棉花收获季节也有外地工匠来境内流动或临时设点轧花、弹花。建国后随着棉花的统购和生产的发展,棉花加工逐步由国家设厂经营。1951年县供销合作社在城关建轧花厂,置皮辊机10台,以柴油机带动。两年后,机器撤移胥坝,就近棉区设厂加工,并逐步发展为电动生产。1969年再建城关轧花厂,翌年投产,后逐年增添设备,计有轧花、剥绒、试衣、打包等机械35台套。1990年,全县有轧花企业2个,共生产皮棉3286.9吨,实现产值992万元,创利税23万元。
化工业
民国初期,本县化工业有制碱、制皂、蜡烛和化妆品及小量制硝。主要厂家作坊均集中在大通和悦洲,时有“中和”、“通和”肥皂厂,生产洗衣用皂和香皂,兼制蜡烛。.后因外国货大量涌入,皂坊相继歇业。烛坊较多,仅大通即有30~40户。县境解放时,仅存烛坊2户,碱厂1户。
建国后,化肥、农药工业兴起。1958年兴建小化肥厂、小农药厂,至1960年停产,3年中共生产土化肥18731吨,土农药366吨。70年代以后化工生产再次兴起,县办3000吨合成氨化肥厂于1972年建成投产,当年生产合成氨1587吨、碳肥(含N17%)6554吨。以后几经扩建,到1988年达到年产25000吨合成氨的规模。1988年虎山硫铁矿兴建化工厂。1990年,全县有化学工业企业8个,实现产值1209.5万元,其中独立核算企业5个,职工140人,固定资产原值156.8万元,实现产值135.7万元,利税总额22.1万元。
建材业
建材产品主要有砖、瓦、黄砂、石料、水泥、石灰、水泥预制构件及少量纸筋。1990年,全县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共34个,实现产值1059.2万元。其中独立核算企业31个,职工4122人,固定资金385.2万元,实现产值1030万元,完成税金103.9万元,利税总额为负91.3万元。
砖、瓦生产民国期间,砖、瓦生产均私人经营,手工制作,洞窑焙烧。1949年全县生产砖28万块、小瓦7万片。1959年后大部分企业采用机械生产。1973年县办22门轮窑厂投产,乡镇村也陆续进行砖瓦生产。1979年和1990年一些社队建小立窑生产红砖,1981年后相继改立窑为轮窑(16~20门)。1990年,全县有砖瓦企业60个,生产红砖18195万块,平瓦430万片。
水泥、石灰生产1958年建县水泥厂1座,厂址在顺安陶山村,采用地窑生产,至1961年下马,4年内共生产400号水泥334吨。1971年于原址重建县水泥厂,改用立窑和机械生产,产品有325号和425号水泥。1984年后钟鸣、朱村、董店、西湖、新桥等乡镇及部分村办起了水泥企业。1988年建县白水泥厂一座。1990年全县有水泥生产企业10个,共生产水泥8.46万吨,其中白水泥畅销省内外。
民国以前有私营小石灰窑。建国后均集体办窑生产。1990年,全县有乡村办石灰窑5处,共生产石灰5.23万吨。
水泥预制构件生产60年代后,县水利工程队始生产水泥涵管,专供水利兴修。1971年县建筑公司附设水泥预制厂,产品有预应力水泥楼板、水泥桁条及小水泥电杆。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钟鸣、新桥、和平、钟仓、西湖、朱村、城关等乡镇(村)先后办起水泥预制企业。1990年,全县有预制企业11个,共生产预制构件9790.44立方米。
大理石生产1985年10月,县矿山公司与新桥乡政府联营的大理石厂投产,采用机械生产,当年生产大理石200平方米,至1990年共生产大理石8000平方米。
石料生产境内石料储量近10亿吨,主要分布在董店、新建、顺安、钟鸣等乡镇。民国期间有少量开采,供修建街道建房和做碑石。60年代起,有石料资源的乡村始组织开采,供城镇建设。1969年铜(陵)芜(湖)铁路修建指挥部于顺安长山村建立大片采石厂,采制石料专供建设铁路使用。1971年该厂交县管理,逐步发展为机械生产,产品有大片石、道碴石、寸子石、瓜子片石等,年产石料10万吨。1971年县公路站建立小型石料厂,专为修建公路服务。1978年全县生产石料43.9万吨。1990年产量增至116.5万吨。
黄砂生产境内有江砂、河砂、岩石砂。1955年于城北十里长山脚设铜陵县黄砂管理小组,组织群众土法生产黄砂,1966年发展为县砂石厂,继续土法生产。1972年,县砂石厂与上海市物资局建筑材料公司联营,沪方投资380万元,建成机械化生产线,年产黄砂10万吨左右及部分卵石。1978年全县生产黄砂41万吨。1986年10月县成立“江砂生产指挥部”,组织协调安平、太平、老洲等乡在汀洲夹江生产江砂,当年生产江砂300万吨,1988年产量最高达458万吨,产品大部经水运至江苏、上海等地。1989年后江苏江砂生产业兴起。1990年全县生产黄砂39.67万吨。
食品业
1990年,全县食品制造企业(含饮料)47个,实现产值1355.2万元,为1980年746万元的181.66%。其中,独立核算企业27个,职工753人,固定资产596.1万元,实现产值1115.1万元,创利税额75.8万元。
糕点生产民国年间,大通、顺安等集镇私营商号设有糕饼坊,生产糕点、糖果,批发供应市场。1953年,供销社在大通、城关设食品厂,顺安、犁桥基层供销社设生产车间。嗣后,太平、胥坝、流潭、钟鸣、西湖、城郊、新桥等基层供销社都先后设食品厂或车间,生产糕点。1957年改城关食品厂为县食品厂。1962年县商业局兴办糖果厂、冰棒厂,1967年并入县食品厂。1978年后,商业局办食品企业2个,钟鸣、新桥、流潭等乡镇亦办有食品企业。1990年全县有糕点生产企业14个,生产糕点744吨,有40~50个品种。顺安的麻酥糖、太平的八珍糕、大通的珍麻饼、钟鸣的雪枣、胥坝和新桥的方片糕等均获省供销社系统1985年优质产品称号。
酿酒抗日战争前,全县有私营糟坊14户,年产白酒300吨左右。解放前夕,仅有大通的钱万太和李应兴2户私营糟坊。
1951年国家对烟酒实行专卖,县内两户私营糟坊合并为国营“裕民酒庄,1952年易名大通酒厂,生产60°白酒,产量由1949年的134吨提高到180吨。1953年撤销该酒厂。1955年建县酒厂。1990年底,全县有酿酒、饮料企业3个,生产白酒447.32吨,汽酒86.52吨,实现产值88.4万元,其中,独立核算企业2个,职工155人,固定资产净值197.5万元,实现产值87.2万元,创利税25.1万元。
酱品、豆制品生产民国期间有私营酱坊、豆腐坊,生产和经营酱制品和黄豆制品。建国后酱制、豆制品生产逐步转为国营或集体经营。1955年于和悦洲建立县酱品厂,生产生姜、萝卜、蒜子等各色酱制品。1956年县供销合作社在城关建立豆制品加工厂,生产黄豆制品。1990年,全民专营企业2个,职工43人,固定资产44.9万元,生产总值42.45万元,提供税金2.14万元,产品有糖盐冰姜、酱蒜头、酱萝卜、酱瓜菜、酱油、豆腐、豆干、千张、生腐等,产量达638吨。
其它工业
船舶修造民国期间,有私营木帆船修造业及个体从业者,多为修理,造船仅可造25吨以下的木帆船。
建国后,私营船舶修造业和个体工匠均加入各地运输合作社,从事修理业务。1958年集中各运输社的维修人员建立船厂。60年代制造木质机动船。70年代制造钢丝网水泥船。1985年首造百吨钢驳船。到1990年,累计修造各类钢质轮驳95艘,总吨位3423吨,总产值448.8万元。其中,1990年实现产值58.8万元,税利2.1万元,有职工114人,固定资产61.5万元。
机动车辆修理1975年在筲箕崂铁矿汽车修理车间的基础上建立县汽车运输公司汽车大修厂。1990年末,有职工73人,厂房145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7.1万元,实现产值50.9万元,创利税1.8万元。建厂15年来,累计承修国产、进口各类汽车400余辆,总值236.2万元。
服装、鞋、帽民国时期,有私营缝纫匠上门手工加工服装,集镇有少数私营店铺开始使用缝纫机代客加工服装。建国初期,全县有私营服装缝纫业84户,从业187人;私营鞋、帽制作业4户,23人。1954~1955年先后组织起缝纫、制鞋生产社、组,为国营商业加工服装和为市民承制服装。帽业在合作化中并入缝纫组织。60年代曾生产布解放帽、棉绒帽、布太阳帽、草太阳帽。70年代后只生产草编太阳帽,年产2~3万顶。1980年,全县有服装制鞋企业4个,固定资产10.59万元,实现产值87.1万元,创利税总额2.73万元。80年代个体缝纫业得以发展,1990年达79户。1990年,全县服装、制鞋企业4个,实现产值142.8万元,生产中、西服装19.11万件。其中独立核算服装企业2个,职工102人,固定资产36.3万元,实现产值108万元,完成税金2万元,利税总额为负5.9万元;制鞋企业1个,职工63人,固定资产20.4万元,实现产值33.6万元,创利税2.4万元,生产各色布鞋4.08万双、皮鞋1.1万双。
塑料制品1971年大通缝纫社兼生产塑料铝芯电线,吹塑化肥袋,水瓶壳等产品,顺安缝纫社易名顺安塑料制品厂,专门生产吹塑化肥袋和塑料雨衣。70年代后期大通缝纫社迁至城关成立县塑料厂,增加生产农用薄膜、塑料管产品。1979年顺安塑料制品厂停产,恢复服装生产。1986年县塑料厂引进日本年产500万条塑料编织袋生产线,以生产编织袋为主。1990年,全县有塑料制品业2个,生产聚乙烯制品183.99吨,编织袋671.01万条,实现产值522.6万元。其中独立核算企业1个,职工278人,固定资产487.2万元,实现产值503万元,创利税190.5万元。
木、竹、藤制品民国期间,有私营木、竹器店(铺)和木、竹手工匠,产品有木竹制的农具、家具、凉席等。其中董店乡家庭竹编享有盛名,尤以舒家山村产品最佳。
建国后木竹匠人组织起来成立生产社(组),并逐步使用机械生产。1969年建木材加工厂,使用带锯等机器生产,两年后合并于县农机厂。1970年全县有木竹专营企业4个。当年生产木制日用品1.67万件,竹制日用品2.5万件(含农具厂、社生产的产品)。1977年县二轻局投资建县木器厂,主要生产日用家具、办公桌橱、沙发等。竹器行业分别在1970年和1985年先后改产转业,唯大通竹器社生产藤编椅、沙发、坐垫等,后易名为县竹器厂和竹藤工艺厂。1980年,全县有木竹家具业3个,固定资产原值13.67万元,实现产值35.04万元,创利税2.07万元。1985年1户企业转产。1990年,有家具专营企业2个,职工134人,固定资产43.4万元,实现产值148.9万元,创利税7.2万元。
印刷、纸品民国初期,大通裕通印刷社以铅字排版机印簿本、文件、商标、广告和《大通日报》、《新大通报》等,城关有大通人张大德开设的印刷店。以上两户均歇业于抗日战争时期。民国37年(1948年)殷传业于大通开设永美印刷店。至解放前夕全县仅此一户,从业2人,1949年印刷量为2500千印,1953年印刷业主、工人组成工商印刷厂,1955年该厂过渡为地方国营企业,1956年改为铜陵报社印刷厂,报纸停刊后改铜陵县印刷厂。至1980年,全县仅此一家,固定资产达14.72万元,完成印刷量21373千印,实现产值22.55万元,创利税2.51万元。1985年钟鸣镇泉栏学校附设印刷厂,1987年大通麻绳厂转为印刷厂,均从事小型印刷业务。1990年,全县有印刷业3户,职工98人,固定资产原值45.7万元,完成印刷量48629千印,实现产值76.9万元,创利税10.9万元。
1958年在钟鸣泉栏建县办造纸厂生产大表纸、泡料纸,于1962年停办。80年代县竹藤工艺厂和木器厂附加生产水泥纸袋和纺织套管。1990年,全县有造纸和纸品企业4个,创产值155.6万元;其中,独立核算企业2个,职工155人,固定资产155.6万元,实现产值102.3万元,创利税1.1万元;纸品有包装硬皮纸、包装纸箱和纺织纸套管。
陶瓷清末、民国期间有湖北人在董店乡西垄开办的缸窑,产品有缸、坛、缽等。建国后政府扶持西垄的缸窑生产,1955年组成缸窑生产合作社,后改为工艺美术陶瓷厂。80年代建立玛赛克厂。1990年全县有陶瓷企业2个,职工130人,固定资产70.9万元,实现产值35.7万元,生产砂瓦陶瓷16.43万件,玛赛克1.26万平方米。
雨具清末及民国期间,乡村雨具以自制竹编箬帽和棕编蓑衣为主。城镇有私营雨伞店,生产和销售品为竹骨纸油伞。解放初全县有制雨伞业6户,从业16人。1964年大通组成雨伞生产合作社(后改为雨伞厂),生产纸油伞,60年代生产黄布油伞,70年代生产钢骨黑布和尼龙伞及折叠伞,1981年生产布伞4万把,1987年转产电器元件。1971年顺安服装塑料厂增加生产塑料雨衣,后停产。1990年全县有雨具企业1个,生产布伞400把。
下一篇:第四节 矿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