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水土流失
县境处沿江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坡度升降快;地质构成复杂,抗侵蚀性差,易致水土流失。
民国初期以前,山区多木、竹、花、草,原始生态保持较完好,水土流失量很小。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县境,国民党政府搞“焦土抗战”,大量原始林木被毁,水土流失量急骤增加。1958年大炼钢铁时乱砍滥伐林木,“文革”时期弃林拓荒,森林植被破坏加重,水土流失加剧。80年代初,不少山丘岩石裸露,草木稀疏。1981年全县有林地面积8.3万亩,只占可营林地面积21.7%,植被率仅7.8%。不少地方“小山开到顶,大山开到腰”。1985年山区7个乡,在25度坡以上开垦面积逾2万亩;加之人为采矿、选矿,矿场的泥沙细石,顺流而下,加速了水土流失。水土大量流失,造成河道、水库淤寒。诸如:盛冲水库库底升高;牡陵小(二)型水库报废;不少山塘淤平;梵山寺等多处泉水断流干涸;新桥河的新桥堤(原周王坝)以下5公里长河床壅塞抬高达0.5~0.7米,坝以上河床日填月垒,几与坝平,淤积量达1万立方米以上;东湖撇洪沟遭尾沙侵入,撇洪遇阻。朱村河、钟鸣河的淤塞状况亦日见其重。
水土流失治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政府本着“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发动山丘区人民因地制宜,多法并施,陡坡停垦,绿化山坡,封山育林,培植多树种、多层次阔叶混交林等,以涵水固土。至1985年,停垦还林面积9847亩,25度坡以上停垦面积1.35万亩,封山面积9.15万亩。1980~1990年共封山6.59万亩。1990年封山总面积达12.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同时疏理河道、扩大山塘、加高河堤以调节天然径流,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状况有了好转。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