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品种及分布
据1980年调查,全县渔类共15科,45种。其中鲤形目3科30种;鲶目2科3种;鲈形目4科5种;鲱形目2科3种;鳗鲡目、碟形目、合鳃目、合针目各1科1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鲢、鳙、青、草、鲤、鲫、鲂、鳜、鳊、鲌、鳡、鲶、鮰、铜鱼等。这些渔类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及塘库中。近年还先后引进了团头鲂(武昌鱼)、白鲫(大板鲫)、罗非鱼、淡水白鲳(白鲳)、草胡子鲶等。长江内还有名贵鲚鱼(刀鱼)、鲥鱼、白鳝(鳗鱼)、中华鲟、白鲟、银鱼以及水生珍稀动物白鳍豚、江豚等。甲壳和软体动物有虾、蟹、鳖、龟、蚌、螺蛳等,多分布于江河湖泊。黄鳝、泥鳅泛见于田渠沟塘之中。
水生植物主要有藕、莲子、菱、芡实、茭白、芦苇、荸荠等。
天然水域捕捞
民国及建国初期,长江、青通河、顺安河、黄浒河、及其支流、东西湖、白荡湖均系天然捕捞水域。长江铜陵江段面积10.78万亩,四季出鱼。大通河南嘴扼青通河口,历来事渔;秋至,江水潮落,渔民昼夜捕鱼,丰年一罾可达百余斤。50年代中期后,内陆湖泊逐渐实行人工养殖,天然捕捞水域趋少。据1988年底调查,全县有江、河、沟计597条,水面15.08万亩。
捕捞工具民国初年,本县有大小渔船365艘。1952年大通河南嘴有渔船296艘。翌年全县有渔船425只。1962年有渔船254只,其中渔业公社198只。1964年有渔船306只,357吨;均为木制,以风帆和人力驱动。70年代始有机动渔船。1973年有渔用机动船2艘,26吨,31千瓦。1978年有渔用机动船14艘,173吨,147千瓦。1980年有机动渔船9艘,249吨,136千瓦;非机动渔船260只。450吨。1985年渔用机动船增至132艘,1422吨,763千瓦。1989年机动渔船有186艘,1209吨,1296千瓦;非机动渔船349艘,212吨。翌年有渔用机动船157艘,1034吨,908千瓦。
渔具主要有:撒网、大网、船罾、架罾、绞罾、丝网、麻网、卡子、鱼钩、鱼叉、鱼篮、鲥鱼网、螃蟹网及簖箔(迷魂阵)等。据1953年统计,全县有各类大小渔具166万余件。渔民捕鱼以网、钩为主。兼业渔民多用卡子、丝网。水库捕捞多剿网。池塘捕捞用剿网或撒网。一些养鱼专业户多于年关放水逮鱼。渔民于长江张捕鱼苗多以绠网。绠网宽1尺,长1.5尺,麻布网兜。张捕时,以杉木4~10根,取平行两排,由江边向江中依次插于江中,直行杉木间距米许,平行木间距约3米,相互间再以横木扎牢。绠网系于横木,傍晚至午夜下绠,见花子如“麦芒”,熟练人取之。
捕捞量鱼苗:建国后,始于长江中张捕鱼苗。1956年,汀洲及太平农业社下绠网552条,张捕鱼苗12153万尾。1961年沿江社队普遍张捕鱼苗,全县下绠网2582条,张捕鱼苗91994万尾,为张捕鱼苗最多的一年。此后,长江鱼类资源减少,鱼苗张捕数逐年下降。1963年张捕鱼苗33152万尾。1977年降至10668万尾。1980年下绠网1088条,张捕鱼苗10633万尾。1984年张捕4136万尾。1990年仅张捕402万尾。
成鱼:本县水产捕捞历史悠久。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舟过大通时,赋诗云:“渔罾最碍船”、“鱼蟹不论钱”。民国时期,本县渔产全赖天然水域捕捞。民国8年(1919年),有渔民365户,1927人,其中专业渔民925人,兼业渔民1002人。民国11年捕捞鲤鱼16吨,鲫鱼13吨,鲢鱼13吨,鲭鱼16吨、鲌鱼13.5吨,鳜鱼11.5吨,乌鱼1.5吨,鳊鱼14.5吨,虾3吨,黄鳝0.75吨,蟹10吨,鳖5吨,黄花鱼1吨,鲚鱼9.5吨。1949年捕捞水产品总量1313.6吨。建国初,县政府组织渔民发展生产,渔民集中地区的大通河南嘴成立渔民协会,改渔民以船为家为陆上定居。1955年全县从事渔业者1489户,5154人。其中专业渔民369户,1470人。当年捕捞的水产品总量达3000吨,为历史最高记录。翌年废大通渔民协会成立大通渔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又更为大通渔业公社。公社成立后,渔船、渔具由私有变为公有,实行集体捕捞,统一分红。当年水产品捕捞总量为1750吨。此后,因捕捞过度,水体受污染,天然渔类资源锐减,致捕捞量减少。60年代年均捕捞量485.8吨。70年代年均捕捞量240吨。1980年本县从事捕捞渔民293户,1625人。其中渔业公社273户,1554人。当年捕渔165吨。1985年捕渔120吨。其后,实行渔船凭证捕捞,禁止使用非法渔具,渔类资源得到初步保护,捕捞量出现回升。1990年从事捕捞渔民320余户,1200余人,水产品捕捞量125.3吨,占水产品总量的4.3%。
附:鲥鱼民国11年(1922年)捕12.5吨,50年代年均捕20吨,70年代初年均50吨。1977年捕1.62吨,1979年捕0.6吨,1985年捕0.15吨,此后禁捕。
人工放养
鱼苗培育民国初年,城关、汀洲、顺安3地的部分渔民有育鱼种的习惯。1951年县政府发放贷款扶持育苗。1954年全县有鱼种池70亩,育成鱼种121万尾。1963年有鱼种池253个,面积188.5亩,投放鱼苗7079万尾。育成火片1324万尾,转养冬片51.5万尾。1980年有鱼种池450个,498.7亩。其中鱼种场22处,鱼种池229.3亩;渔种池主要分布在永丰公社(19口,118亩)、渔业公社(63口,80亩)、西湖公社(98口,70.3亩)、流潭公社(42口,35亩)、城郊公社(39口,32.5亩)、城关镇(19口,28亩)、顺安公社(镇)(40口,41.2亩)。是年育三寸以上大规格鱼种379.78万尾。1985年有鱼种池729亩,生产鱼种4559万尾。1986年县水产站和县东湖水产养殖场共同开展家鱼人工繁殖并获得成功,当年繁殖鱼苗2500万尾,扭转了鱼苗生产过去单纯依靠长江张捕的局面。1990年,本县人工繁殖鱼苗6000多万尾;有鱼种池868亩,培育鱼种773万尾。
成鱼养殖民国11年(1922年),本县养鱼塘口有43所,面积290亩,从江北采购鱼种12.9万尾投放,“春初放苗,听其自长”,放养二三年时间,于冬季捕食。建国初,只有少数农户在房前屋后“烟火塘”中养鱼,面积零星,产量低微。1956年始实行社队集体养鱼,翌年全县养殖水面达2.3万亩。1960年养殖面积增至6.30万亩,但“人放天管”,放养水面几乎成“荒水”,获鱼甚少。翌年养殖面积减至2.46万亩,产渔305吨。1965年养殖9797亩,产渔453吨。1972年养殖8944亩,产渔340吨。嗣后,实行以养为主,张养并重,养殖面积出现回升。1978年养殖2.55万亩,产鱼524吨。1982年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抓紧落实渔业生产责任制的通知”,对小型水面普遍建立家庭承包责任制;对原有的乡、村办集体渔场的较大水面,分塘口分专业承包到人。1984年有家庭养鱼7587户,承包水面6257.6亩。同时出现一批渔业生产的专业户、重点户。养鱼专业户,按省标准有253户,专业收入59.1万元,户均2336元;按国家标准有193户,专业收入47.4万元,户均2456元。1981年至1985年,养殖面积由2.46万亩增至3.62万亩,年均递增9.8%;水产品年产量由687.8吨增至1232吨,年均递增7.6%。1986年至1990年,养殖面积由3.79万亩增至5.58万亩,年均递增9.5%;水产品年产量由1821.5吨增至2777.9吨,年均递增10.5%。
民国时期至70年代,春放冬捕,相沿成习。养殖鱼种以鲢、鳙(俗称胖头)、青、草为主,间有鳊、鲫、鲤。80年代,这7种鱼的放养比重大致相等,而特别注重鳊、鲤、草鱼的放养。同时,相继引进团头鲂(武昌鱼)、大板鲫(日本白鲫)等鱼种示范养殖,推广全县。水库、湖泊、河沟、池塘的养殖,亦能根据饵料的不同而选择相宜的鱼种。1988年,城关镇城东村养殖场,办起一座500头育肥猪,40头种母猪的猪场,搞渔牧配套,买饲料喂猪,以猪粪喂鱼,500亩水面的养殖单产当年即由30公斤提高到60公斤。
成鱼养殖集中于内陆水面的池塘、湖泊、沟渠及水库,1985年前后,少数农民曾实行稻田养鱼。
池塘养鱼:民国时期及建国初,池塘养鱼面积很小。1962年池塘养鱼1.16万亩,当年投放鱼种114万尾。1979年池塘养鱼1.16万亩。80年代初,实行池塘养鱼承包,养殖面积逐年扩大,1982年池塘养鱼面积1.43万亩,1985年增至2.18万亩,1990年为2.28万亩,占全县养殖总面积的40.8%。养殖单产,据农业部门调查,1986年至1988年三年平均为34.2公斤。顺安镇花园村,建立“塘随田走”的家庭联产承包养鱼责任制,科学投放大斤两鱼种,订立护渔村规民约,实行鱼塘联防,全村390亩塘口水面,亩均养鱼单产150公斤。
湖泊养鱼:本县养鱼的湖泊主要有东西湖和大通白荡湖。1979年全县湖泊养鱼面积6592亩,1982年为9170亩,1985年达1.03万亩,1987年增至1.85万亩,1990年增至2.67万亩,占全县养殖总面积的47.8%。湖泊养殖单产,1986年至1988年三年平均为32.5公斤。
东西湖开展养殖始于1956年,时县建东西湖水产养殖场,随后几年湖内常年养殖面积2万余亩。因湖广面大,管理困难,1965年东西湖水产养殖场被撤销,湖面划给沿湖各生产队。此后,湖内只捕不养,鱼虾殆尽。“文革”时期,围湖造田,改种水稻等作物,因地势低洼易致水涝,得不偿失。1984年经县政府批准,水产技术干部陈竞昂、王明月率先承包东湖区内新桥乡东湖农场1080亩耕地,退垦还湖以养鱼,旋遇洪水致堤溃,受灾损失严重,县政府及时帮助其解决贷款12.5万元,副县长林长生还三下东湖,现场办公,使其很快摆脱困境,翌年产成鱼5万公斤,冬片20万尾,总产值12万元,获利7.5万元。继之,周围的永丰、太平、和平乡等农场都先后退垦还湖养鱼。同时实行多种形式的养鱼承包责任制,有国家干部停薪留职,承包的综合性养殖场;有乡、村投资,个人承包,联产计酬的乡、村办渔场;有家庭承包的养鱼专业大户;还有联合入股,按股分成的渔业经济联合体。承包面积多者千亩,少者上百亩;承包期长的15年,短则三四年。至1985年东西湖退垦还渔面积8900余亩。大通白荡湖养鱼始于70年代初。1972年大通渔业公社部分渔民在政府的组织资助下,定居白浪湖畔(属白荡湖的一部分),成立白浪湖养殖场,开始围湖养鱼。1973年至1977年以灌江纳苗为主,1978年开始投放鱼种,翌年鱼产量达78吨。其后几年成鱼产量在18至36吨之间。1987年安徽省计委批准白荡湖灭螺养殖2.1万亩的工程,当年即开发1.01万亩,产成鱼百余吨。1988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建立“白荡湖、东西湖水产养殖基地”,基地规划建设面积3.5万亩(其中白荡湖2万亩,东西湖1.5万亩),至1990年底已基本建成,当年产成鱼约1000吨,占全县水产品总量的三分之一。大通渔业社白浪湖养殖场的4136亩养殖水面,平均养殖单产超50公斤。
河沟养鱼:始于50年代中期。1977年,马中、钟仓、钟鸣、流潭4公社由县政府牵头,分别成立十里长河、老顺安河、中心闸河3个联营养殖场。翌年春投放鱼种30万尾。1979年全县河沟养殖面积2362亩,1982年为2715亩,1985年为2700亩,1987年增至4077亩,1990年扩大为4864亩。河沟养殖单产,1986年至1988年三年平均为27.4公斤。
水库养鱼:始于1959年。1962年放养水面410亩,投放鱼种7.6万尾。1979年养殖1320亩,1985年为1454亩,1990年为1530亩。水库养鱼单产,1986年至1988年三年平均为20.2公斤。
稻田养鱼:1983年顺安镇及朱村乡有9户农民在稻田养鱼22.7亩,翌年获鱼1000公斤。1985年全县稻田养鱼754亩。朱村乡农民徐保牛,利用7.2亩稻田兼养鱼种,获利4300余元。1986年稻田养鱼面积减至655亩。嗣后因技术等条件不配套,遂废。
特种水产养殖螃蟹:民国至建国后的70年代,螃蟹系长江水域蟹苗于汛期沿河溯流而上,天然繁衍。民国8年(1919年),本县捕蟹10吨。1971年捕蟹21.3吨。1980年捕蟹7.3吨。尔后,始行人工养蟹,东湖养殖场及一些乡村渔场辟有专门养蟹池。县水产部门每年从上海崇明县采购蟹苗约160公斤,投于蟹池中放养。1987年投资110万元建成县河蟹人工繁殖场,形成年人工繁殖蟹苗150公斤的能力。1988年至1990年共繁殖蟹苗66.7公斤,930余万只。80年代末,在白荡湖、东西湖等水域推行鱼蟹混养,取得初步成效。1989年全县成蟹产量17吨。
甲鱼(俗称“鳖”):1985年春,流潭乡莲西村农民徐增农辟鳖池0.9亩,以6.4元1公斤收进小鳖放养,当年产卵约千枚,冬获老鳖300公斤,以每公斤24元的售价销至广州等地,获利。1986年,城关镇养殖养场养鳖3亩,放鳖500公斤,在县水产部门指导下,人工孵化幼鳖1886只,翌年孵化6000余只。本县养鳖尚处在实验示范阶段。
河蚌育珠:1981年大通渔业社始养珍珠。1985年永丰等圩区农民兴起育珠热,当年产珍珠45公斤,每公斤售价3200元。翌年,全县吊养手术蚌32万只,采珍珠670.5公斤,比上年增加15倍。1987年,珍珠产量达1956公斤。其后,珍珠价格跌落,蚌珠生产衰退。1990年珍珠产量122公斤。
鱼病防治本县于春、夏及夏秋之交多见鱼病。常见鱼病有白皮、白头白嘴、水霉、烂鳃、肠炎、赤皮、病毒病及“暴发性”鱼病等;虫害主要有猫头蚤、中华蚤、鱼虱、鱼怪、线虫病等。
鱼病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对肠炎、烂鳃、赤皮病等,常以生石灰、漂白粉等撒于水中进行消毒预防。发现鱼病经确诊后,即对症下药于水,常用治疗药物有黄胺脒(胍)、石灰、敌百虫、食盐、鱼服康、呋喃唑酮(痢特灵)及抗生素类药物等。
渔政管理
民国时期,未事渔政管理。建国初至70年代。渔政管理由农业部门兼管。1979年置县水产局后,确定专人管理渔政。1985年县水产管理站始配专职渔政干部3名;乡镇则备兼职渔政员。80年代,渔政管理的主要范畴是对长江捕捞埠位、捕捞船只进行合理安排,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禁用非法渔具;处理各类渔事纠纷等。1981年至1985年,累计处理渔事纠纷378起,配合司法部门处理抢鱼、毒鱼等案件25起,行政拘留37人次,依法制裁3人。1984年9月30日至10月4日东西湖渔场被偷抢鱼万余斤,后经查破,为首者被处以500元之罚款。80年代后期,县渔政管理部门大力宣传、贯彻《渔业法》和安徽省实施《渔业法》办法,配合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做好长江三年两禁(禁捕鲥鱼和螃蟹)工作。1989和1990两年,共开展突击性的渔政检查8次;处理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事故10起;取缔禁用渔具“迷魂阵”123部,电捕船3艘,渔鹰船2只;处理养鱼合同纠纷7起。初步保护了水产资源,维持了渔业生产正常秩序。
1949~1990年部分年份铜陵县渔业生产情况简表

上一篇:第六节 畜牧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