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农业经济在县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盛产粮、棉、油、猪、禽、鱼等大宗农产品;土特产品众多,凤丹是安徽“四大名药”之一,生姜、蒜子、麻、汀洲大豆等久负盛名;桑、果、茶等作物亦适宜发展。
建国前,土地大多被少数地主、富农占有,广大贫苦农民租佃经营,地主肆意盘剥,农民度日艰难,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建国后,本县农业生产虽几经波折,仍有巨大发展。
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512万元(不含林业产值。下同),其中农业、牧业、副业、渔业产值分别占72.1%、14.4%、3.6%、9.9%。1950年10月至1951年11月,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从事农耕,县政府适时大力扶持,农业面貌迅速改观。1952年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倍。土地改革后,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基本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其间还发动农民兴修江河堤坝,并于1955年开始单季改双季的耕作制度改革。1957年,农业总产值增至4936万元。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嗣后3年,受体制“一大二公”、行政“瞎指挥”、生产“高指标”、干活“大呼隆”的影响,兼遇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1962年农业总产值降至3142万元。是年始,调整生产关系,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业经济出现转机。1965年农业总产值增至4610万元。
1966年至1978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兴修水利,扩种绿肥、双季稻,推广新品种,实现水稻“高杆改矮杆”。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粮、棉等大宗农作物产量有所提高。但因“文革”时期“左”的干扰,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种、养、加工等家庭副业的发展,毁桑麻等种粮,农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调;盲目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上“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平均主义思潮泛滥。以致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加很少。1978年农业总产值仅4742万元。其中农、牧、副、渔业产值各占84.1%、11.1%、2.9%、1.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尤其是80年代中期后,在“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方针指导下,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探索和实行农(业)科(技)教(育)三位一体,科技兴农,多方投入,综合规划,深度开发;致力推广杂交良种、地膜覆盖、模式栽培、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三化”(种公猪良种化,种母猪本地化、育肥猪杂交一代化)养猪等农业实用先进技术,相继实施改造低产田、开发吨粮田等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农、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空前活跃。1990年,农业总产值达9105万元,比1949年增长5.02倍,其中农、牧、副、渔业产值各占67.4%、13.3%、15.2%、4.1%;主要农产品产量与1949年相比,粮食增长2.54倍,棉花增长56.2倍,油料增长15.4倍,丹皮增长21.1倍,蚕茧增长103倍,麻类增长7.5倍,生姜增长5.86倍,生猪年末存栏增长7.14倍,水产品总产量增长1.21倍。1988年本县被列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县,1990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