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土壤
土壤种类与分布本县土壤类型,共分为7个土类,13个亚类,49个土属,85个土种。
因地貌类型和局部地形的差异,各种类型土壤的分布特点不同。中南部低山丘陵地区主要土壤类型有黄红壤、棕色石灰土、水稻土及小面积的潮土和紫色土。分布因地形而异,通常从低山丘陵到冲畈分布以黄红壤、水稻土为主;山间谷地以香灰土田、砂砾泥田、砾身砂泥田为主;河流两岸的以砂泥田、石灰性泥骨田为主;冲两旁呈梯级分布白浆土田;石灰泥田呈环状分布于石灰岩丘坡脚。北部沿江洲圩平原,潮土是其主要旱作土壤类型。江心洲沿主江一侧向内依次为江沙土、青沙土、灰沙土和灰泥土,沿江滩地向内依次为灰沙土、灰沙泥土、灰泥土并与水稻土灰泥田相接。水稻土也是其主要土壤类型,通常在Ⅱ级阶地圩田多分布湖泥田,而在平坦和低洼处多分布烂泥田、青丝泥田、青泥田。
铜陵县土壤分类系统表



土壤养分土壤养分状况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措施因素制约,本县土壤缺磷、缺钾,少有机质,氮不平衡。不同地区和土壤类型差异较大,一般南部低山丘陵地区养分含量居中,中部低岗浅丘地区养分含量较低,北部洲圩平原地区养分含量较高。不同成土母质形成的土壤养分差异亦较大,通常冲积、湖积母质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于第四纪红土和第四纪下蜀系黄土残、坡积母质形成的土壤。
有机质和全氮:全县耕地平均含有机质2.39%±0.42%,平均含全氮0.1376%±0.0706%。地区差异很大,地势较高的中南部低丘岗缓旁如黄红土旱地、白浆土水田、黄泥水田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低,有机质分别为1.55%±0.256%、2.03%±0.3%、2.19%±0.271%;全氮分别为0.094%±0.0198%、0.123%±0.0175%、0.132%±0.0181%。在地势较低的北部平原洲圩区则含量较高,如灰泥土旱地、青丝泥田水田,有机质分别为1.95%±0.239%、3.92%±0.853%;全氮分别为0.1276%±0.0188%、0.2153%±0.0555%。西湖一带极低洼的泥炭土田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特别高,平均有机质达16.63%±3.37%,平均全氮为0.748±0.125%。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25%的水田和低于0.8%的旱地面积为61150.9亩,全氮低于0.1%的水田和低于0.075%的旱地面积为73382.9亩,分别占总耕地10.07%和12.06%;有机质大于3%的水田和大于1.5%的旱地为226670亩,全氮大于0.125%的水田和大于0.1%的旱地为387341.7亩,分别占总耕地37.26%和63.93%。全县土壤含氮量较高。
全磷和速效磷:全县土壤耕层全磷含量平均为0.05%±0.02%(相当省四级),速效磷为6.02PPM±4.29PPM(相当省四级),均属中等偏下。磷素含量因成母质类型不同而差异:自然土含速效磷较低,通常小于2PPM。其中酸性结晶岩类残坡积物发育的麻骨土、麻砂土全磷含量较高,平均达0.118%±0.046%;中性结晶岩、石灰岩类残积物次之,平均为0.031%±0.011%;紫色土和第四纪红土最低,平均为0.028%±0.0026%。耕作土地受人工耕种熟化和施磷肥影响,磷素含量一般较高。磷素含量因土壤类型不同亦呈明显差异:一般旱地土壤速效磷流失小,含量较高。如细粒黄红土、扁石黄红土、硅质黄红土、砂泥土其耕层含量均在10PPM以上;旱地潮土和旱地黄红土含量略低,多在6~8PPM。水稻土以砂石泥田、湖泥田、细粒泥田、石灰泥田、麻砂田等含量较高,通常在8~10PPM;香灰土田含量居中,多在5~8PPM;青黄泥田、青丝泥田、青湖泥田、烂泥田、陷泥田含量最低,多在2~5PPM,部分低于2PPM。本县速效磷含量大于10PPM的耕地仅29757.9亩,占总耕地4.89%;10~6PPM的耕地为194841.3亩,占总耕地32.03%;低于5PPM的耕地高达383846亩,占总耕地63.09%。本县土壤普遍缺磷。
全钾和速效钾:全钾含量平均为1.723%±0.557%,速效钾含量平均为75.6PPM±38.52PPM。因不同地区和成土母质类型而差异较大:北部圩区的流潭、永丰、钟仓、和平乡,城关、钟鸣镇部分圩区成土母质为湖积物,土壤耕作层速效钾含量高达108PPM±18.84PPM;中部低丘由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和沿江滩地沙质土,含量分别为35PPM±7.5PPM、37PPM±2.16PPM;南部低山丘陵自然土以石英岩类残、坡积物发育的土壤含全钾较高,沙性重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低。全县耕作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100PPM的为46470.5亩,占总耕地的7.64%;100PPM~71PPM的为207451.1亩,占总耕地34.09%;70PPM~50PPM的为235072.9亩,占总耕地28.64%;小于50PPM的为119411.2亩,占总耕地19.93%。本县土壤富钾的较少,中等含量的较多,缺钾的亦较多。
植被
本县在植被分区上属皖南常绿阔叶林地带的铜(陵)宣(城)广(德)低山丘陵植被片。原始植被已无存,一般为自然次生植被和人工林。森林覆被率为20%,绿化程度为62.6%,山区偏高,洲圩区较低。植被呈过渡带水平分布,无垂直分布带,主要集中在中南部低山丘陵地区,北部沿江平原区则以农用植被为主。
南部低山丘陵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落叶林混交林带,以松、杉、桑、檫、栎、泡桐、麻栎、苦槠、枫香、毛竹为主。该地区森林面积占全县的84.8%,森林覆盖率达34%。灌草丛为山茶、山楂、杜鹃、箭竹及厥类、禾科、菊科、豆科等杂草。
中部低丘岗地植被:以针叶林为主,自然植被破坏较重,主要是人工栽植的用材林和经济林。森林覆盖率为15.8%。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檫木、毛竹等。灌木丛有茶、杜鹃、毛栗、山楂、竹、胡枝子、羊踯躅、华白檀等,另有金茅、白茅、葛根、五节芒,及菊科、厥类等草本、藤本植物。
北部沿江洲圩平原植被:主要是农用植被,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紫云英及藕、茭白等。其余为人工栽植的防护林,分布于沿江涂滩,面积3400亩。多为柳树,少量杨、桦、刺槐、水杉、泡桐等。低洼的东西湖有芦苇、蒿草等。河沟湖叉生长有水浮莲、凤眼莲、空心莲、芡实、野菱等。江滩外缘和江心洲边缘有少量植株矮小的湿生植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