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佛教
安徽是佛教传入最早的内陆省份。据《资治通鉴》后汉昭帝八年(65年)冬十月条记载,封邑在淮河两岸的楚王刘英“尚浮屠之仁慈”;在“王公贵人”中,“独楚王英最先好之”。明帝十三年(70年),刘英被革爵“徙丹阳泾县”。很可能,佛教是由刘英从皖北流播江南的。
佛教初入之际,正值中原黄老神仙方术盛行,其时,人们并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宗教对待,而是视为黄老道术的附属补充。楚王英也是在“诵黄老之微言”而“尚浮屠之仁慈”的。
三国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中国人始依佛戒,剃发为僧”。吴大帝赤乌二年(239年),江南丹阳郡、江北全椒县始建佛寺。两晋时期(265~420年)逐渐增多,并引来了境外高僧。两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战乱连年,生灵涂炭,佛教因果报应,彼岸世界之说益张,不仅皇室贵胄、名士世族以之为精神解脱之寄所;同时也开始为平民百姓所崇奉。新安(今黄山市)太守张镜于佛法服膺之至。庐江郡何氏,世代奉佛。
从两汉之际到隋唐,经过六七百年的初传、深化、普及,在教义上,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论、人性论以及民间鬼神观念、宗教习俗;在僧团组织上,采取了中国封建宗法观念和制度,日益中国化,成了中国佛教,并形成了诸如禅宗、净土宗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派。这时,佛教在安徽进入了鼎盛期。寺庵遍布各地。天柱山、九华山、黄山等名山引起了佛教僧侣的注目,遂依山就势兴建了潜山天柱寺、黄山大中祥符寺、翠微寺,宣城敬亭山广教寺、九华山化城寺等著名寺庙。唐代安徽,大德高僧甚多。相传释迦寂灭之后1500年,地藏菩萨化身为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乔觉。金颖悟天然,少时即落发为沙门。唐至德元年(756年)来华,至九华山东崖。山人敬其苦行,为他建寺。后赐名“化城寺”。贞元十年(794年)七月三十日夜,年99岁圆寂。越三年建塔。今九华山肉身殿相传即其成佛处,四方顶礼不绝。
两宋时期,遭受唐末、五代战乱重创的佛教有所恢复,但自南渡之后,淮河两岸又成战场,仅江南一隅幸免。元代,统治者对宗教兼收并蓄,佛教得以发展,只因时短,建树不多。明代,着重修复、扩建了凤阳龙兴寺(原名皇觉寺)、阜阳资福寺、蒙城慈氏寺、滁州开化寺等与明太祖“龙兴”有关的寺庙。大量建造小型寺庵,是清代佛教发展的一大特色。清代小型寺庵多建于明末清初大乱之后的康熙年间和同治末年太平军、捻军大起义期间或失败之后,这或与人们常说的“小乱居城,大乱居乡”的观念有关。数以千计的寺庵,星罗棋布于安徽各地的盛况表明,佛光已笼罩江淮,它已成了清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九华山也是在清代发展成为一大佛教道场的。民国期间,大致延续了前朝的规模。或因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省和各县都成立了佛协会。
佛教的悲观厌世,因果报应以及三世轮回、对佛菩萨的迷信等等,对包括安徽在内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严重的麻醉腐蚀作用,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放射着耀眼的辉光。仅就安徽而言,没有它就不会有谯郡(今宿州市)戴逵、戴的佛像雕刻艺术。不是它大肚能容,也不会有具有民族气节的明末清初方以智、江韬等人不朽的学术、书画成就。
二、道教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为《道德经》,推为主要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人,以《庄子》为《南华经》。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曲仁里在今涡阳县境(一说河南鹿邑县东)。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宋国蒙人,即今蒙城县人(一说河南商丘人)。
道教的《太平经》在用神学语言强调忠君孝亲的同时,也指斥“为富不仁”,反对以强凌弱,主张救穷救急。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张角以之发动黄巾起义。起义卷及今皖北大部分地区。失败后,起义者潜入民间秘密传播宗教。
魏晋时,仿照佛教寺刹、仪节、服装而成道教。南北朝时,北朝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于太平真君年间(440~451年)创北天师道。南宋明帝时(465~472年),庐山道士陆修静创南天师道。其时,安徽道教受南派影响较多。唐皇室推戴老子为鼻祖。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亳州老子庙改称庆唐观。乾封年间(666~668年),高宗到亳州参拜老君庙,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诏令各州县广置玄元皇帝庙。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灭佛,道教大昌。在安徽,除亳州成为道教祭祀老子的中心外,其它地区也大为发展。
宋代皇家亦尊崇道教,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南方,偏重符录;北方辽、金之域侧重清修。南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茅山上清派、閤皂山灵宝派等符录派合流,称正乙道。初建于宋的休宁齐云山太素宫等宫殿群,便是正乙派著名道观。金大定年间(1161~1175年)王重阳创全真道,主儒、释、道合一,重视个人修炼,不尚符录、黄白之术。王重阳第子丘处机(1148~1227年)佐元世祖得天下,深受礼遇,全真道进入全盛时期,遂由北而南传入皖北。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改名为元妙观的怀远涂山禹王宫,便是全真派在安徽的著名道观。
道教在明代的规格甚高,高至可食二品官俸。明世宗朱厚熜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在统治者的推崇下,道教在全国、在安徽均有较大发展,数以百计的宫观,兴起于山巅水湄。民国元年(1912年),以省会城市安庆道教为主成立安徽道教总会,但未能改变分散行事的状况。据民国23年至25年的不完全统计,全省尚存宫观192处,道士1000余人。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