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学制
解放前,中等学校学制为“三·三”制,初、高中各修业三年。解放后,仍沿用初、高中各3年的分段学制。
1960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各省、市有权对新学制进行典型试验的意见,按照省教育厅的计划,进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和中学五年一贯制的试验。这次学制改革尝试,由于计划、教材先后变更,毕业学生成绩不理想,于1963年秋季起,便停止了教改试点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学停止招生。到1968年秋,中学恢复招生时,学制由六年改为“二·二”分段4年制,即初、高中修业年限各为2年。全市又奉命从1970年起,将秋季始业改为春季招生。
1972年,教育部规定中学仍恢复初中三年、高中二年的“三·二”制。
1978年1月,教育部发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始业时间仍改为秋季,原春季始业的班级学习时间延长半年。
1981年,教育部颁发 《全日制六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规定中学学制为6年。到1985年,全市有10所中学改为6年制完全中学。这样全市各中学学制开始走向正规。
二、课程设置
建国后,全市的中等学校课程设置,均遵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颁发的教学计划执行。初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国语、体育、音乐、美术共12门课。高中增设了生物、制图共14门课。
1958年,为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规定全学年参加体力劳动14天,每周安排生产劳动课两节。汉语、文学重新合为语文一科。政治课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代数、几何、三角合并为数学课。初中算术下放到小学。初中开始恢复外国语课。工农业基础知识改为农业基础知识(实用课本)。
1959年3月,遵照教育部指示,初中政治常识分年讲授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高中、中师开设政治常识、经济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1963年7月,教育部颁布重新拟订的《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各科教学大纲以及新材料。新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政治课和生产劳动课,以及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都作了必要的安排。这套计划、大纲、教材,全市各中学一直执行使用到1966年。
1968年,中学开始复课,实行“二·二”分段制,又将秋季始业,全部改为春季始业。在课程设置上不够统一。
1973年,教学秩序渐趋正规。中学课程设置全年按“三·三”周安排,每周上课25至27节。中学政治课开设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社会发展史、中国现代革命史、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势教育,占三分之一时间。文化课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语、农业基础知识、卫生常识。政治课、文化课连同体艺课不超过9科。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教育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部于1978年1月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新的教学大纲,纠正了教学上否定基础知识和理论教学,片面强调实用技术的倾向,加强了各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全市从是年秋季起,各中学执行了这个计划,一律使用全国统编新教材。
1981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1982年秋季开始使用五年制中学各年级教材修订本,1985年开始使用六年制重点中学统编教材。这两个教学计划中,对高中文科、理科侧重选修的课程,都作了明确规定。政治课的开设,初一开设《青年修养》,初二开设《法律常识》,初三开设《社会发展简史》;高中开设《政治经济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高中增加地理,取消了农业基础课。从此,全市各中学即按上述教学计划执行至今。
上一篇:第一节 概况
下一篇:第三节 教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