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初期 ,铜官山地区没有一所中学。1954年,铜官山矿务局职工子弟学校增设初中部1个班,招收新生40名。
1955年9月,铜陵初级中学由铜陵县大通迁入铜官山矿区,易名为铜官山初级中学。1956年12月,该校称铜官山市初级中学。1958年,改称铜陵市第一中学。1958年9月,市教育局在爱国新村西部小山边创办市第二中学。在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遵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办学方针,于1962年春季,将市二中合并到市一中。1962年,为了解决小学毕业生升学难的问题,创办铜官山民办初级中学。1965年,市教育局创办市第三中学。从建国初,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市中学由1所发展到4所,其中公办3所;民办1所。在校学生2135名,其中,初中学生1952名;高中学生达183名。同1956年建市时相比,学校增加了1倍;在校学生增加了3.14倍。17年来,全市共培养初中毕业生1975名,高中毕业生267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中学教育事业,同全国其他学校一样,是个“重灾区”。学校数字虽有增加,但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到1976年,全市普通中学已有11所,其中国家办的8所;厂矿办的3所。小学附设初中班26处。在校学生达20712名,其中,初中学生达15600名;高中学生达5112名。在“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的口号下,学生正常上课时间少,劳动时间多,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粉碎“四人帮”后,全市中学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后,市一中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重点中学。市三中被市教育局批准为市重点中学。
1979年,市教育局作出决定,摘掉部分小学初中班的帽子。同时,在横港地区创办市九中,又在市区三公里的长江路南侧开办市十中。
到1985年,全市中学达17所。还有小学设初中班15处。在校学生达16906名,其中,初中生12493名;高中生4413名。在校教职工达1545名。同建市初期的1956年相比,中学增加了17倍;在校学生增加了18.7倍。
从1956年至1985年,全市中等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建设人才。仅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共培养出初中毕业生达37789名,高中毕业生达21720名。被大学和中专录取的中学毕业生达5729名。
铜陵市1977~1985年高校录取情况统计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