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吸收录用
吸收录用干部,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干部的一种途径。
50年代至1966年4月,吸收、录用干部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建设中的熟练技术工人、生产班组长和社会知识分子被聘用的聘员(聘员均系解放前后从事教育、医务、会计 、统计和工程技术等专业技术工作的社会闲散人员)。基本条件是:成份好,历史清楚,有相当的政治水平,品质好,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有发展前途等。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吸收、录用的干部主要是不脱产的工人身份的干部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高中毕业留校的代课教师及中专以上学校毕业的“社来社去”的回乡知识青年。基本条件是: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革命干劲大,朝气蓬勃,密切联系群众,有工作能力,历史清白,无复杂的社会关系,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等。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吸收的干部主要是:取得了国家承认的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包括自学成才)的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含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工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能够胜任干部工作的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含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工人。录用的对象是:社会待业人员中,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中专毕业学历(包括自学成才达到同等学历的人员)和具有高中或职业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人员;社会待业人员中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及其他人员,社会闲散的科技人员,包括具有大学、大专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各种专业人员;已取得专业职称的人员或有特殊专长的人员。
历年吸收、录用干部统计表:

二、整顿“以工代干”
60年代,厂矿企业因干部不足,选调了一批工人从事干部岗位的工作。后来,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缺乏干部,也陆续采用了“以工代干”人员。“文化大革命”中,干部管理混乱,“以工代干”人员越来越多。截止1983年底,“以工代干”人员达3859人(其中企业单位3296人,事业单位416人,行政机关147人),给干部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问题。为此,中共铜陵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局文件精神,于1983年4月至1984年10月全面开展了“以工代干”的整顿工作。整顿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调查研究、试点、摸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划分干部岗位的意见,确定“以工代干”人员,对照文件划分免试、应试、补办、清退的对象。对属于整顿范围的代干人员,张榜公布,征求群众意见,分别填写登记表。第二阶段:对应试和1487名代干人员参加由省统一命题的文化考试,对考试合格者,进行认真考核,并办理转干手续。第三阶段:对考试不合格者,继续做好文化补习,参加补考。对补考成绩合格者,进行考核,审批转干。对不合格者,原则上回原生产岗位。经过整顿,经审查转为国家干部的有2452名,占代干总数的63.5%;对不符合干部条件的,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173名“以工代干 ”人员,动员回到生产岗位。
三、培训
干部培训是通过对干部的教育和训练,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建市前,铜陵地区的干部、工人多数来自农村,文化低、技术差。随着生产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就成了当务之急。从1953年到1956年底,铜官山矿务局采取单位自办培训班、出国培训等形式组织了973人参加文化学习,935人参加业务技术学习,派出了3批27人赴苏联学习。
1957年,中共铜官山市委党校成立,它是本市第一所培训干部的学校。此后,本市各单位相继成立党校和红专学校。通过这些学校,注重于领导干部的理论培训,组织干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党的生活理论,对全体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1963年到1965年间,各学校主要以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有关方针、政策为主。
1966年至1974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干部培训为“斗(私)、批(修)、改(造)学习班”所代替。
1975年,市委党校恢复了培训工作,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论述。
粉碎“四人帮”以后,干部培训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形成了以党校、干部学校、大、中专学校等骨干学校教育为主、委托代培以及主管单位办的短期培训等各种社会化教育为辅的干部培训网络,重点对干部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培训。市委党校相继开办了后备干部二年制的培训班、县级党校教育和县级单位政治、宣传干部理论班、县级干部半年制的进修班以及根据形势需要举办的短训班。1985年秋季又开办了两年制的大专和行政管理专业中专培训班,各招学员50名。
从1980年起,又不断选送优秀中、青年干部进省委党校、干部学校、高等学校干部进修班学习。到1986年底,共选送了362人。1985年和1986年,又委托市师范、职工中专、有色工校代培238人,培训专业主要有党校师资、计算机、经济管理、财政会计、农林、卫生、土建、党政干部管理等。
此外,还鼓励和支持干部参加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以及自学考试等形式进行业余自学。
从1981年起,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利用铜陵市第一中学的师资和教学设施,开办了干部高中文化补习班。到1986年,共举办了五期,培训干部305人。
铜陵市1980~1986年干部培训情况

四、调配
干部调配是按照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的行政手续,改变干部的隶属关系和工作关系,使部门或单位的干部队伍结构能适应国家政权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除中共铜陵市委组织部管理范围的干部外,其他干部的调配均由市人事部门办理。
1958年到1959年,干部调配主要是:老厂、矿支援新厂、矿,大企业支援小企业,国营企业支援地方企业,机关支援基层。共调剂、调配干部1223人,其中分配到新建和扩建企业的有887人,占总数的72.5%。
1962年到1964年,精简工作全面展开,干部调配工作也坚决贯彻了精简机构、紧缩编制、精兵简政的原则。
1978年以后,为适应本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干部调配工作首先是:保证重点建设工程和支柱行业的需要,提出了农业、轻工业、建材业、科研单位用人优先、基层为主的原则,把调配干部的重点放在重点工程和电子、化工、纺织、建筑材料等支柱行业上。还采取多种形式广招人才,1982年到1985年,从外地引进的人才中,为上述单位调配了82名干部。其次,保证教育、卫生、科研单位的需要,除每年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外,在调配干部时,注意为这些部门配备干部。仅1978年到1980年就调配了143名干部充实到教育、卫生、科研单位。另外,对专业技术干部的调配本着引进从宽、调出从严的原则。
若干年份干部调配统计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