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铜陵市统计工作始于建市时的1956年,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统计队伍从小到大,统计力量由弱到强到。1985年底,全市共有专(兼)职统计人员1200余名,形成了以市统计局为主体,遍布全市的统计网络。能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统计手段,准确、及时地反映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能向各有关部门、全社会提供以下十几个主要方面的统计资料:人口和劳动能力统计、农村经济统计、工业统计、交通运输统计、建筑业统计、商业统计、物资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文教卫生体育统计、人民生活统计等。
一、统计调查
1957年,铜陵市统计机构成立后,先后与市有关单位建立了统计业务联系,并执行报表制度。当年定期报表有40种表式,主要是贸易和农业报表。同时开展职工家计调查。对32户职工家庭进行住户调查,聘请两名家计调查员负责了解和帮助记帐。
1958年,扩大报表范围,全市厂、矿、企事业基层单位陆续建立统计工作制度。
为使党政领导部门尽快掌握工农业生产情况和基本建设情况,各单位在报送定期报表外,对钢、铁、铜、农业生产情况采取进度统计。按上级布置,对社会购买力状况作了两次调查(半年和年度)。来研究本市人民生活水平和商品流转,银行货币投放与回笼,财政和税收计划的执行情况。并进行午季作物产量抽样调查,分别从山区、圩区、平原选点调查,为午季农作物产量提供定产资料。还开展了文化程度的典型调查,了解职工的文化构成。1959年,组织3次物资调查和1次商品库存调查,摸清了全市物资库存量,对调剂有无,解决物资紧张状况起到了很大作用。并进行了社会劳动力调查,基本建设重点项目调查,通过社会劳动力调查使全市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建立起来,当年,共有月报表33种。
1960年,为落实中央统计改革,以“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为主,以统计报表为辅”方针,精简、清理统计报表,统一管理统计报表,实行全面归口,明确任何业务部门不得直接制发报表。为落实上述方针,本年共完成4项调查:工业交通、商业技术革新调查;教育事业调查;城市社会调查;副食品自给调查;布置农村人民公社口粮、蔬菜消费情况调查;基本建设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调查;工时利用、工资构成、工人技术等级、劳保福利调查;机关、企业、厂矿运输工具使用情况调查。以3月25日为调查时间,对市内省属、市属生产基建单位进行了物资库存普查。1961年,为反映财政资金活动情况和平衡关系、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资金运用和生产成果的财务基本情况,布置综合财务、财务成本定期报表,1962年1月执行。1962年4月,在原有的月、季报基础上,增加主要产品产量旬报,时间是旬后一日。1963年,为研究城乡人民生活、安排市场、编制商品流转计划,与商业局合作,开展职工家计调查。调查户为20户,聘请调查员帮助工作。1964年,按国家统一布置,以7月1日为时点,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
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陷于停顿状态。1973年后,虽有部分专业统计报表,但数字不准、质量不高。
1978年按国家统计局通知,布置“工业统计电讯月报制度”,规定月后二日报送电讯快报,节假日不顺延。同年增加“户数、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农轻重比例及发展速度”、“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净产值”、“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劳保福利费构成”、“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职工增加来源和去向”、“园林绿化”等统计指标。1979年,增加“商业机构、人员数”“商业零售网点人员数”、“饮食、服务业机构人员数”、“个体商业”、“幼儿教育基本情况”、“城市煤气”等统计指标。
1982年,增加“工业经济效益16项指标”、“全民单位离休、退休、退职人员情况”、“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人员状况”、“科技项目计划执行情况”指标,并进行“国民收入”指标试算工作。开展职工家计调查、由统计局、商业局、人民银行协同对60户调查户口进行调查。按国家统一布置,7月1日零时为时点,进行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市统计局主要负责数据编码工作。
1984年,决定各工业企业单位于月后一日17时前以电话形式报送工业总产值及主要产品产量。从6月起,全市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企业向统计局报送会计决算报表。
1985年,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乡镇企业统计”,3月进行全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调查。11月,开展“1985年一次性职工家计调查,”对250户职工家庭进行抽样调查。
二、统计分析
铜陵市统计部门自成立之日起,尤其是统计改革以来,十分重视运用统计资料来反映本市社会、经济建设,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
1985年初,市统计部门整理和编印统计资料手册,反映生产建设情况。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全面整理1949~1959年的统计资料,使零碎不全、口径不一的统计资料趋于统一。并绘制成彩色图表,以《光辉的十年》为题。
1961年,分农业、工交、商业、财贸、邮电、物资、基建几部分,编印《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每月中旬向有关领导提供,为党政领导指挥生产服务。1964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改为《国民经济统计报告》,每月一期,报送市领导,提供时间也提前到月初,提高了统计资料的利用率,便于领导及时掌握情况,指挥生产。10月,对本市解放十五年来的各项资料进行整理,用简报形式,从工业、农业、商业、基本建设、文教卫生几方面,列举数字,系统介绍本市工农业发展概况和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状况。1965年,由于铜陵市建制变动,统计机构撤并,一部分统计人员外调,使统计分析工作受到影响。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统计机构瘫痪,统计工作陷于停顿。“文革”后期,虽有统计机构,但因人员少,制度不健全,统计分析无法开展。
1976年,搜集、整理本市自解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编印成册,发到各单位。
1980年,恢复《国民经济统计报告》,着重对统计部门掌握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和原因,提出见解和建议。1981年,编印《铜陵市统计资料》,主要汇总商业、财政、金融、工业交通、劳动工资、基本建设各月统计数字,向市有关领导报送,便于党政领导及时了解全市经济情况。1982年,增发《简明快报统计资料》,市统计局在月后二日把材料送到市领导手里,使各级领导及时了解全市工业生产情况,提高了统计资料的时效性。
1983年,继续以《铜陵市统计资料》提供统计分析。通过对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针对原材料供应、能源消耗、设备利用等影响生产的因素、提出见解和建议,为市领导指挥生产,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对本市贯彻“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方针的经济形势,开展综合分析,剖析了本市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提出今后仍须努力的地方,为铜陵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1984年,为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给本市经济带来的勃勃生机,统计分析在内容上,形式上努力开拓,不仅提供纵向的平面的统计资料,而且提供横向的、立体的统计资料。9月,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年周年,反映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编印了《铜陵在胜利前进》彩色统计图。图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列举了1949、1957、1978、198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市经济、文化建设的崭新风貌,对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坚定改革信念,起了很大的宣传鼓舞作用。同时,用《统计简报》的形式,系统地介绍铜陵市的地理概貌、矿产资源、历史变迁,分析不同时期本市经济发展的特点。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反映本市欣欣向荣的经济建设,并结合本市实际,从矿产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阐述铜陵经济发展的途径,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本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取得的建设成就。
1985年,为贯彻统计工作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的改革方针,统计服务方向从单一为上级领导服务转为既为上级领导服务,又为地方服务,为适应这一转变。《统计简报》、《铜陵市统计资料》改刊为《统计信息》,《统计信息》扩大了发送范围,内容更为广泛,较好地发挥统计的服务和监督作用。4月2日,首次在《铜陵报》公布“一九八四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使全市人民及时了解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1985年是“六五”计划最后一年,为反映“六五”计划执行情况,市统计局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字,写出一批反映本市“六五”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其中:“六五期间,本市工业发展成就”、“六五期间本市农业在调整中前进”两篇报告,阐述了六五期间,本市宏观决策、微观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轻工业比例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企业从生产型向经营型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制定“七五”计划提供依据,充分发挥了统计的服务和监督作用。
1978年至1985年(除个别年份外),在定期或不定期向各级领导提供各类统计资料外,统计部门每年编印《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作为历史资料,进行纵向对比。并在“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计划期末,编印该期资料汇编,对于检查计划执行情况,起了很好的作用。1983年以来,为便于市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掌握情况,指挥生产,制定计划,编印了《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袖珍本》。在年后两个月内提供。该资料提供及时,携带方便,得到市党政领导的重视。
三、统计培训
统计干部的培训工作,多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未能正常进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统计部门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和理论水平。
1980年7月,针对统计人员素质差、专业培训少的特点,举办为期六天的“工业统计短期培训班”,工业系统30名统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了“统计学原理”、“工业统计制度”。
1983年7月~1985年3月,国家统计局先后举办“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统计数学基础知识”电视讲座。市里成立了“电视讲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教学计划。各级统计人员踊跃报名参加学习,全市正式学员756人,编为28个班、83个组、组织收看、辅导,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统考中,“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及格率为88.5%,总平均分为76.5分;“统计数学基础知识”及格率为49.9%,由国家统计局颁发结业证,作为单位考核,职称评定的依据。
1984年举办“工业统计短训班”,全市工业企业50余名统计人员参加学习,促进了工业统计的顺利开展,提高了工业统计报表的质量。
1985年3月,国家统计局成立“中国统计干部电视函授学院”,采取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的方法,运用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通过11门课的考试,达到大专水平。本市成立“中国统计干部电视函授学院安徽分院铜陵工作站”,共有457名统计人员和其它经济人员报名参加学习。同年10月,统计局与市委政策研究室共同组织“农村经济统计人员培训班”,全市农村经济统计人员30余人参加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的培训,使本市统计人员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统计工作的服务和监督作用也得到进一步发挥。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