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运输
〔公路运输〕邻近县调粮,部份采用汽车直运方式。市内粮油集运和供应摆布,主要是使用汽车从江边扫把沟中转站运往市内存粮库或直接运到粮店。扫把沟地区各粮店供应的粮食,因运距近,则由人力板车承运。1972年省厅和市先后拨给市粮食局小江淮牌汽车3台,投入粮油运输。随着市区建设的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粮油运输量也逐步扩大,为加强企业经营核算,市粮食局于1973年5月,组建了汽车队。1974年以后,市局又陆续购进上海牌、解放牌、日产丰田、三菱牌等汽车数部。1977年按照部、省有关文件规定,根据本市粮食调入多、调出少以及供应网点多,线路长的特点,经过测算,市粮食局采取了必要的运粮管理措施,规定外地来粮,公路直拨直运,水路就码头口直运到市内库点,减少中转环节和二次集运。运输任务主要是由市粮食局汽车队承担,采取站(库)与站(店)直接挂钩,实行对口直线调拨。市县之间粮食调剂和供应摆布,亦本着运输的合理流向,以节约费用开支来考虑安排运输工具。到1985年底,市局汽车队实际拥有各类型号汽车7辆,共计28个吨位。另外,市局下属的工业公司,饲料公司从1985年起也自购了3辆货运汽车,承担起本公司粮油及副产品等进出库的运输任务。
〔铁路运输〕铁路运输也是本市粮油运输主要渠道之一。1972年5月,市粮食局直属仓库3分库,在铜陵有色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自筹资金新建一条铁路专用线,总长度为273.5米,站内有效长度为132米。交付使用后,促进了粮食调运任务的完成。1982年,为解决铁路专用线在粮油运输中发生压车,雨天御粮不安全等问题,又修建了一座面积为1300平方米的站台货棚,同年11月底竣工交付使用。1971年3月,芜铜铁路全线通车,改变了本市粮油调入完全依赖公路和水路运输的局面。本着运输的合理流向和节省商品流转费用支出的要求,此后,外地粮油调入有较大部分是通过铁路运进的。
〔水路运输〕铜陵市扫把沟江边内河码头地理条件较好,每年从4月中旬到11月底,长江水位比较稳定,凡本市粮油调出调入均可集中使用此水运码头。1957年铜官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江边扫把沟内河港口码头划一地段,东至小轮码头,北至内河长江口、西至六洼坡,南至公路边,作为水路运粮进出专用码头。设施兴建及管理,均由粮食部门负责。市粮食局在扫把沟建立了粮油转运组(属第二粮站管辖),按照国家粮油调运管理规定,组派人员开展正常业务工作。当时,市外调入粮油除少部分从山区通过公路运入外,70%左右的粮油则是通过水路运输,由转运组中转调入市区储粮仓库的。
二、仓储
〔粮仓建设与分布〕1956年底市粮食局建局时,铜陵县粮食局移交给市局仓库2栋,总仓容仅有75万公斤(原铜官山粮油供应站40万公斤容量的简易库一栋;扫把沟粮站35万公斤容量小型简易标准库一栋)。当时,本市城镇居民口粮供应全靠从省内其它地、市、县调入,几乎是现调现卖,很少有商品粮储存。随着市区的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粮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调随销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58年,在省粮食厅的重视和支持下,市粮食局建造了2栋苏式标准储粮仓库,总仓容为500万公斤。1961年,省粮食厅拨款在扫把沟江边始建60万公斤容量简易仓1栋,作为中转储存 。1963年至1969年间,市粮食局在长江新村西侧征用国家山坡荒地8000余平方米,先后建7栋房式标准仓库,总容量为600万公斤(其中:长江新村有一栋100万公斤容量,因市规划职工住宅小区地基所需,而被拆除),使本市粮食储存紧张状况有所缓和。1974年至1985年间,市粮食局又先后在市区火车站附近、杨家山粮库、江边中转站和长江西路粮油加工厂院内新建7栋储粮仓库,仓容量共达1000万公斤。同时,对部分基层供应粮店的仓库进行了改建以扩大容量。
1985年底,市粮油食品局共有储粮仓库24栋,总仓容量2244万公斤,年平均库存量为1229.5 万公斤。
油脂储存:建局初期,由于资金等条件所限,加上供应量不大,市区没有专门存放油脂的库房设施。调入的油脂,多半是原铁桶存放于直属仓库、中转站露天场所。调入过于集中时,相当部分原铁桶油脂较长时间存放在露天场地,仅在上面覆盖蓬布,以防日晒雨淋,由于储存方式不当,油品质酸价增高,甚至变质,渗漏等情况也时有发生。1974年8月,市粮食局在老直属仓库大院内建造了6个储油罐(容量:7.5万公斤1个、1.5万公斤5个)。年底7.5万公斤的油罐投入使用,其余的由于焊接质量不符合要求,未能投入使用。(1982年9月因面粉厂建配套仓库地基所需 ,6个油罐全部拆除)。1980年和1981年间在杨家山仓库内又新建了7个储油罐(7.5万公斤的6个、1.5万公斤的1个),总计容量为46.5万公斤。
〔保管措施与方法〕1961年5月12日,铜陵市粮食局制订了“粮油安全保管制度”。并相应采取一些有利于储粮安全的措施和办法,在全局各储粮站、库积极开展“四无”粮仓活动,对粮油进出库严格执行检斤验质,分品种堆存和及时记帐等。同时积极做好库内外清洁卫生和安全保卫工作。1962年12月,粮食局对直属仓库和一、二两个粮站的储粮仓库,进行了粮情检查,共检查存粮517.5万公斤,查出不安全粮有146万公斤,占储粮总量的27%,其中高水份粮占15%。
1965年,在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并举”和“推陈出新”的保粮方针及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当年储粮多,仓容少,堆存过于饱和的情况,采取勤检查、勤翻晒的办法,保证了存粮安全,没有发生储粮事故。同年5月还对两栋储备仓库进行了清仓并库,熏蒸清毒工作。1968年以后,开始用科学的保粮方法代替过去完全靠“滴滴畏”空仓消毒和“溴甲烷”、“氯化苦”大面积熏蒸的药剂杀虫法。
1977年初,粮食局成立了储粮技术攻关小组。把机械学、电子学和化学等技术渗透到粮油保管中去。用缺氧储存方法对大米、面粉过夏进行实地试验。使面粉在使用塑料薄膜封闭自然过夏的试验中,取得成功。对露天堆放稻谷用大糠压顶,解决了长期露天堆存结顶霉变的问题,还攻克了停止花生果过夏出油变质的难关。同时,还进行了热敏电阻测温等一系列保粮方法试验。
1979年末和1980年初,随着粮油保管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开始进行以点带面推广科学保粮方法,根据粮油普查和“四无”粮仓鉴定结果表明,市区仓容2195.5万公斤,实现“四无”要求的就有1630万公斤,占总仓容量的74.4%。
粮油保管工作除采用常规的储粮保管方法外,还开始采用新型的保管方法,即利用机械通风方法使粮食安全度夏。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成品粮度夏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原粮储存时间过长,不易保管的问题。虫粮防治已不再采用“氯化苦”药剂熏蒸法,而是改用磷化铝散发气体杀虫法,杀虫效率可达94%。到1985年止,市区库存粮食长期处于安全稳定状态的达90%以上。“四无”粮仓要求由1976年的62.9%上升到68%。
〔粮油检验〕50年代末,配有2名防化员担任检验工作。基层粮店由有实践经验的老职工作凭感官鉴别。60年代初期,市粮食局筹建了化验室,对入库的粮油进行常规检验。1983年12月,成立中心化验室。使粮油出入库、保管、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检验工作不断达到完善和制度化。粮油检验标准,以粮食部和省局制定的标准为依据。并设三个等级的粮油品种以二等作为中等,设五个等级的以三等作为中等。以此作为调拨、经营定价的根据。
上一篇:第三节 供应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