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邮件
邮件根据寄递内容不同分函件和包裹。函件分为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和盲人读物4种,包件分包裹和快递小包2种。
〔函件〕1938年前后,铜陵凤凰山在复生堂药店设有信柜,办理出售邮票、收寄平信等业务。1941年改设邮政代办所,办理收寄平信、单、双挂号、快信、航空等。1946年,兴隆镇代办所成立,开始只出售邮票,后增办挂号快递等。
1950年6月,铜官山开办了邮政代办所,办理出售邮票、收寄平常邮件、快递、挂号函件等。同年11月成立铜官山四等邮局、办理函件、包裹、汇兑、保价函件、代购等。
1952年兴隆镇邮政代办所升为邮政营业处,办理出售邮票、收寄平信、挂号、保价信函、明信片、印刷品、新闻稿件等。由于邮件运递速度普遍加快,1953年1月,铜官山邮电局根据部颁规定,停办快信业务。
1955年,根据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关于银行挂号邮递办法联合通知精神,铜官山人民银行“银行联行专用信封”左上方印有红色“银行挂号信”字样,便于邮局分拣,提前办理。1957年,开始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交寄国内平信和明信片,国内平常信函每封重量以不超过20克为限,只要加盖“免费军事邮件三角戳记”集中交寄,邮局按免费处理。
1958年,挂号邮件收据三联单改为一联,交接时抄登收寄挂号邮件清单。1960年10月,始办特种挂号信函,便于用户交寄粮、油、布票、户口迁移证(包括准迁证)、粮食转移证及组织关系。
1966年9月1日起,邮寄“毛主席著作”一律免费,并作印刷品挂号收寄。1967年12月1日,取消邮寄革命串联信和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印刷品减免邮费的规定。1969年4月1日起,取消解放军现役战士寄平信免费的规定。同时停办代收货价和存局候领业务。同年5月1日,取消免费邮寄“毛主席著作”办法,改按印刷品收费邮寄,优先传递。
1978年9月15日,根据安徽省邮电管理局通知,个人寄食用油票每件不得超过0.5公斤,机关团体寄每件不得超过5公斤。1981年5月1日,为促进商品交流、活跃经济、恢复代收货价邮件业务。
1984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邮电部联合通知,恢复义务兵免费邮寄平信。以私人通信内容为限,每件重量不得超过20克。上述免费信件的封面上,一律由相关军事单位逐件以红色加盖总参谋部、通信部统一制发的“义务兵免费信件”三角戳记,并一律由所在军事单位集中向当地邮电局、所窗口交寄,不准投入信箱、信筒。
国际信函业务:铜陵市邮电局按邮电部颁发的规定种类办理。1985年出口国际函件为2461件。邮电支局、所只办理收寄国际平常函件,包括航空。
铜陵市邮电局收寄各类信函业务量1957年为33.68万件。“二五”期间为313.74万件。三年调整时期为234.8万件。“三五”期间为373.44万件。“四五”期间为532.9万件。“五五”期间为544.92万件。“六五”期间为678.83万件。
1985年出口函件为169.44万件,是1957年的5.03倍,按市区人口计算人均每年寄信达9件。
信函流量流向据1983年6月13~15日调查,铜陵市发往安徽省内有79个地、市、县。其中合肥占9.7%;铜陵市占6.9%;桐城占5.5%;芜湖、贵池各地占4.6%;其他地、市、县占62%。
铜陵市发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邮电函件,上海占25.4%;江苏占22.5%;浙江占10.9%;北京占7.8%;四川占3.4%;山东占3.4%;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占26.6%。
〔包件〕包裹分普通包裹、快递小包。建国前,包裹寄费一般按照寄递里程分区内区外核定。兴隆镇邮政代办所建国前曾收寄过包裹,但数量很少。
1950年,国家统一了全国邮政资费标准。同年9月开办快递小包,代收货价包裹。1958年废除一局一个资费,改为一区一个资费办法。
1959年4月1日,包裹和快递小包由500克为起重计算收费单位改为100克起重计费。快递小包按信函程序处理,并按址投递。限制500克(整件不能拆开的,可放宽到一公斤)。其费率比普遍包裹加50%。
1979年7月1日,按部颁规定,市邮电局收费寄“乙类保价包裹”,凡包裹价值超过30元,收1%的保价费。损失时,按保价金额补偿。
铜陵市建局初期,收寄包裹甚少。1957年收寄包裹0.51万件,“二五”期间5.51万件。三年调整时期3.59万件,“三五”期间7.71万件,“四五”期间11.79万件,“五五”期间13.62万件,“六五”期间13.74万件,1985年收寄包裹3.09万件。包裹使用对象据1985年第四季度调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用包裹占71.6%,工业品包裹占28.4%。
包裹流量流向据1983年6月13~15日调查,铜陵市发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邮电局包件,其中:上海占25%,江苏占18%;山东占15.9%;黑龙江占6.3%,其他省、市、自治区占34.3%。
二、邮政汇兑
1941年,凤凰山邮政代办所和兴隆镇邮政代办所开始办理汇兑业务。
1954年,铜官山邮电局向中国人民银行铜官山办事处办理汇兑专户、存提汇兑款。1955年3月1日,全国发行新人民币,邮电局同时使用新式剪格汇票,并废止旧汇票,取消定额汇票。1959年,汇票限额放宽到1000元。同年,铜陵邮电局始办电报汇款。1962年汇票限额又恢复为300元。 规定代办所汇票限额为30元。1981年7月,铜陵市邮电局根据部颁发规定,汇票限额由300元提高到5000元,超过5000元,分笔办理。铜陵市邮电局普通汇款居多,电报汇款较少,据1971年~1985年统计,开发普通汇票150.67万张,电报汇票占普通汇票4.9%。
随着汇兑业务的发展,汇兑检查工作也随之加强,1963年以前,由相关人员兼办。1963年开始配专职汇检员1人。1977年增为2人,汇检项目,内容按邮电部和省局统一规定逐项进行。铜陵市邮电局所属横港、扫把沟、狮子山支局(包括各支局所属邮电所)出口汇票,先期由其自检,后由市局统一把关。空白汇票管理自1963年配专职汇检员,由汇检员管理,按需向省局请领,加盖专号(后因票面已印而终止),以供市局营业及支局、所领用。严格按规定手续核发,顺号使用,交接班专簿登记起迄号码,以明责任,并严加保管,防止丢失。
铜陵市邮政汇兑主要是为机关、厂矿职工和居民瞻养家庭以及社会交往等服务。1957年,开发汇票2.7万张;“二五”期间为22.96万张;三年调整时期为22.08万张;“三五”期间为39.1万张;“四五”期间开发汇票为48.6万张;兑付汇票为12.92万张。“六五”期间开发汇票为54.24万张,兑付汇票为13.61万张。1985年开发汇票为10.63万张,是1957年的3.93倍。兑付汇票为3.95万张,是1971年的2.31倍。
三、报刊发行
1950年12月,邮电部门正式办理全国报刊发行工作。1951年,铜官山邮局收订的报刊有《皖南日报》、《大公报》、《解放日报》、《青年报》等。其中《大公报》10份,《青年报》有3份。1952年,新华书店经销的杂志交邮局发行。1954年8月以前,由于报刊发行量较小,发行工作由有关人员兼办,自1954年8月以后始配专职报刊发行员。1955年7月1日,中共铜官山矿委机关报《铜矿工人》创刊,同年交铜官山邮电局发行。1957年曾在重点机关、厂矿、学校建立社会报刊发行站10多个,义务发行员100多人,承担科、室、车间、班组及个人报刊收订工作。1958年~1960年,在“全国大跃进”的口号下,强调报刊发行量。1958年,铜陵市邮电局订销报纸期发数量达0.77万份,为1957年的2.08倍;订销杂志期发数达0.76万份,为1957年的1.34倍。同年12月,铜陵市文联的文学刊物《映江红》创刊,到1969年底共刊出15期,并交铜陵市邮电局发行,每期发行2000余份。
1961年~1962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1961年报刊期发数比1960年下降50.3%。1963年起,报刊期发行数有所回升。至1964年,报纸期发数升为6600份,杂志期发数升为6400份,分别超过1960年报纸、杂志期发数。但到“文革”期间,报纸、杂志停刊较多,铜陵市杂志期发数大幅度下降。据1967~1971年统计,收订杂志的总期发数为7900份。
1968年8月1日,《东方红报》(铜陵特区军管会机关报)交铜陵特区邮电局发行。1971年期发数为5919份。1972年3月1日停刊,续出的《铜陵战讯》为内部发行。每5天为一期,期发数为5766份,1973年增为5953份。1982年1月1日《铜陵报》正式复刊,并交铜陵市邮电局发行,期发数为6068份。至1985年,期发数增为10584份。
1977年,铜陵市邮电局报刊发行人员深入农村郊区进行宣传,组织收订。郊区及公社、生产大队和80个生产小队均订了二级党报和《红旗》杂志。
1979年,市邮电局营业组起初只经办零售杂志,遇重大节日办理临时性报纸零售工作。1980年建立报刊发行组,加强了报刊发行工作。报刊零售由75种扩大到145种。零售数达28152份。报刊零售收入由1979年5500元增到3万元。
1981年,增设长江路报刊亭一处,恢复了报刊破季、破月订阅。报刊、杂志订销数为9.37万份,是1959年的五倍。1982年,在局领导的带动下,广大职工走上街头,走进商店、医院和机关、学校,出售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1.8万份、《新党章》1.5万份。1983年,在长江东路新设报刊门市部一个,建立40个报刊发行站。同年报刊零售采取定额超产提成,推动了报刊零售业务。全年报刊发行量较1982年增26%。
1985年报纸零售批销的单位和个人增到27个,订销报刊有410种,其中零售18种;订销杂志有2173种,其中零售290种。
1957年订销报纸期发数0.37万份; 杂志期增发数0.57万份;报刊流转额2.66万元。“二五”期间报纸期发数2.48万份;杂志期发数2.69万份;报刊流转额32.3万元。三年调整时期报纸期发1.78万份;杂志期发数1.87万份;报刊流转额18.11万元。“三五”期间报纸期发数4.39万份;杂志期发数1.06万份;报刊流转额35.73万元。“四五”期间报纸期发数3.83万份,杂志期发数7.12万份,报刊流转额81.76万元。“五五”期间报纸期发数12.25万份,杂志期发数17.44万份;报刊流转额147.46万元。“六五”期间报纸期发数31.85万份;杂志期发数43.27万份;报刊流转额351.18万元。
1985年订销报纸期发数为3.59万份;杂志期发数10.32万份;报刊流转额112.85万元。分别是1957年23.2,18.1和42.4倍。
四、机要通信
1957年4月1日,机要通信改由邮电部门经办。铜陵市机要通信只收外部文件,不开办本市互寄业务。收寄范围:1980年9月1日以前为县 、团级以上单位,以后扩大到县级单位的直属公司、工厂。1957年,铜陵市邮电局机要工作开始仅1人,办理收、发与投递工作。文件由安庆经转,后因运递速度慢。1958年改由芜湖经转。每天由铜陵市邮电局机要员到芜湖局交接机要文件。1971年4月,芜铜铁路通邮。机要文件直发到铜陵市进行交接,每天一次。铜陵县机要文件1959年由铜陵县邮电局派机要员来本市局办理交接。普济圩农场的机要文件由农场不定期派人来市邮电局办理寄发和收取。
铜陵市区和郊区县团级以上单位均由市邮电局机要人员直投到单位。据统计,铜陵市1980年有135个投递点。1985年增为152个投递点。
1957年出口机要文件为0.55万件;“二五”期间为3.11万件;三年调整时期为2.5万件;“三五”期间降为1.38万件;“四五”期间降为0.87万件;“五五”期间为1.38万件;“六五”期间为1.21万件。
五、集邮
1981年5月1日,铜陵市自发民间集邮组织——集邮研究会成立,会员共41人。1983年12月28日,铜陵市集邮协会正式成立。
1985年5月12日,铜陵发电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铜山矿、铜陵卫生局相继成立集邮协会。截至1985年底,全市有集邮协会会员187人。
铜陵市集邮活动始于1958年,曾在铜官山冶炼厂举办过邮展。“文革”期间中断。1979以后,集邮活动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80年10月,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集邮爱好者编印了《集邮通讯》。1981年3月4日,铜陵市邮电局设立集邮门市部。4月12日,市工人俱乐部举办集邮讲座。5月1日,铜陵市集邮研究会成立,并刻发了纪念章,分发纪念封。当月1~10日,举办了铜陵市首届邮展,共展出中国各历史时期邮票1062枚,全国各地部分民间邮刊、邮戳等实物79件。展出期间共实寄、加盖纪念封3种,纪念邮戳2种,参观人数达3000多人次。6月1日,铜陵市集邮研究会主办的《集邮与研究》创刊。下半年,集邮研究会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周年,毛泽东逝世五周年,鲁迅诞辰一百周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刻制了纪念戳。
1982年5月23日~6月2日,铜陵市集邮研究会举办了第二届邮展。同年8月15日~31日举办了最佳首日封评选活动。
1983年4月15日~21日,举办了第三届邮票展览。5月,铜陵市有5人出席了省集邮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有7人8个专题的邮票参加了省第一次集邮品展览,其中有3件展品获三等奖。1984年5月4日,共青团铜陵市委和市邮电局团委联合举办庆祝青少年宫开宫邮展。为庆祝国庆三十五周年,市总工会、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工会、铜陵报社、市文化馆、印刷厂、集邮协会、邮票公司联合举办邮展。自9月29日~10月3日,邮展时使用三枚纪念戳,共展出57框、228张贴片,23个专题,约有邮票2000枚,19人获纪念奖。同年,市邮票公司、集邮协会帮助基层举办邮展和讲座共5次,办理集邮卡(预订卡)1331张。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