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铜陵后,强迫群众抢修4条临时公路:大通至董店。顺安至犁桥,铜陵至汀洲,铜陵至狮子山,总长51公里,路宽4~5米。为其掠夺铜陵地区矿产资源服务。抗日战争胜利后,上述临时公路失修荒废。
1950年11月,开始修建大通至木镇公路,铜陵境内长16.5公里,1951年8月建成通车,并在大通设立汽车站,此路为铜陵第一条营运线路。1953年,新建由铜官山通往扫把沟码头的简 易公路为铜官山矿区服务。1956年修建市第一条城市干道长江路。随着经济发展和工矿建设的需要,公路建设步伐加快,规模扩大,并不断向高标准、高质量方面发展。1985年底,全市共有干、支线、城市道路、专用道路130条(段),全长344.17公里(不含乡村公路)。其中公路部门养护17条,计191.45公里;市政养护26条(段),31.74公里;厂矿、企业单位自养的87条(段),计长120.98公里。公路等级为:达到二级公路的有36.054公里,占总里程的10.5%;三级路107.23公里,占总里程的31.2%;四级路200.795公里,占总里程的58.3%。路面状况为:柏油路面167.6公里;混凝土路面28.94公里;碎石路面149.18公里。达到次高级路面的有137.06公里,占总里程的54.35%;达到中级路面的有157.11公里。占总里程45.65%;消灭了等外路和低级路。全市共有大、中、小各种类型桥梁42座,总长1217.47米。另外,由于铜陵地处长江南岸,境内没有长江大桥,南北交通不便。1970年10月建立了横港汽车轮渡码头,解决了长江南北公路运输问题。随着公路建设的需要,沿线设立了标志牌和道班房,并在公路险处加设护栏,确保公路安全通车。
一、干线公路
〔繁木线(繁昌至木镇)〕繁木线是铜陵公路的一条主干线。1958年列为省道,起点繁昌县城,终点青阳县木镇,总长92.95公里,两端与省道芜湖至大渡口线平交。该线自黄浒桥东端起,入铜陵境内,至铜陵、青阳两县交界处蛤蟆岭止,长57.45公里,其中段3.7公里横穿市区中心,为城市道路,由市政工程处养护;两端53.75公里,由铜陵市公路管理站管辖。铜陵境内路段于1956~1957年采用民工建勤方式,在土古道基础上拓宽改造成一条等外简易公路,仅能勉强通车,而又时通时阻。后经过逐年整修、加宽、改弯、降坡、路面补强,到1971年开始铺筑黑色路面,路基由原5~7米加宽到9~14米,路面由3~5米加宽到7~9米。到1985年底,已有二级公路19.77公里,为总里程的65.3%;四级路0.16公里,仅占总里程的0.3%。
〔北青线(横港至青山)〕北青线是市区通过汽车轮渡跨过长江的唯一通道,可直达合肥,属一般干线。起点是长江汽车轮渡南岸横港码头,经北埂、普济圩农场,至枞阳县青山乡高沿村止,与枞阳县周潭至青山的公路衔接,全长12.5公里。该线于1974年4月由省公路局公路工程处勘测设计,1976年省公路局投资,由枞阳县公路站组织施工,1979年12月施工,路基宽9米,泥结碎石路面宽6米。1980年2月起,轮渡至青山段由铜陵市公路管理站设专业道班养护。
二、主要桥、涵
建国初期,铜陵市新建和改建的桥梁都是临时式的木架或石台木面桥。1964年,铜陵地区开始改造木桥,到1985年底,全市建成永久式桥梁42座,消灭临时式桥涵。其中:100米以上大型桥两座,30~100米中型桥6座,8~30米小型桥34座,总长度1217.47米。永久式涵洞791道,涵身总长度6695.1米。
〔黄浒桥〕位于繁木线上17K+0.79铜繁两县交界处,是一座双曲拱、空腹式、桩基重力式桥墩,四孔孔径30米。全长155.92米,桥面净宽7米,人行道2×0.75米,两端引线710米。1976年,因黄浒老桥拱圈变形断裂,行车危险,同时黄浒河人工改道,老桥失去作用。因此,省公路局投资,由铜陵市交通局负责组织施工,1977年9月开工。1979年6月底竣工验收,全部造价69.3万元。该桥建成后,消除了繁木线汛期阻车的隐患。技术标准为荷载汽—15,挂—80。
〔湖城桥〕是繁木线跨湖城河的公路桥,原有一座残存的三孔石板桥,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修建。1956年在原基础上改建为石台木面桥,全长17.2米,但桥两端接线形成急弯,为事故多发地段。1969年公路改线,移桥位于繁木线的28K+0.02处。同年12月20日动工,中途遭洪水,延至1971年2月竣工,造价11.8万元。桥型为空腹式石拱桥,三孔孔径15米,全长67.6米,桥宽7.4米,技术等级为荷载汽—15,挂—80。
〔顺安桥〕位于繁木线34K+0.67处,跨顺安新河,为空腹式石拱桥,重力式片石墩台,六孔孔径15米,全长122.2米,桥面净宽7米,人行道2×1米,桥头接线600米。由省公路局投资26.63万元,铜陵县公路站担任建桥任务,1973年动工,1974年7月1日竣工,总造价52.8万元。技术等级为荷载汽—15,挂—80。
铜陵市区公路桥梁表

涵洞统计表

三、公路设施
〔公路渡口〕铜陵市西北临长江。1969年前,两岸相通全靠木船往返运输。1969年冶金部投资90万元,修建横港长江汽车轮渡南、北码头。南岸码头引道长160米,宽10米,引线145米。北岸码头引道长160米,宽9米,引线350米。1971年,两岸码头主体工程竣工,共投资30万元。在芜湖定制渡船一艘,价值60万元,后由于经费不足,收尾工程停建。同时码头坡度不符标准,渡船停靠困难,因此,该工程未能发挥作用。1976年省公路局投资12.7万元,进行改造。将引道坡度改为10%,1977年3月动工,10月1日竣工,正式交铜陵市公路管理站管理。
1978年10月,建立横港轮渡所。1979年10月1日,进行内部通航。枯水航程3.7公里,往返70分钟,每天渡运四个航次,并按规定征收渡运费。开始渡运时,只有“安徽公路119号”八车渡自航船一艘,该船主机480匹马力,副机为20匹马力。1980年8月,省公路局调给该所“安徽公路106号”10车渡自航船一艘(主副机马力同上)。1983年9月,由凤台轮渡所调来“215号”拖轮和“303号”六车渡趸鼓各一艘,维持内部通航。
为改善渡口技术况状,1982年省公路局投资32.2万元,对渡口进行再次改造。当年元月动工,3月竣工。改造后,渡运能力有显著提高。
〔公路标号志〕1964年,市、县汽车站在干支线公路上,设立各种各类标志牌和埋设程牌,标号志基本齐全。后因管理不善,行车碰毁,被盗等原因,以致标号志残缺歪斜现象严重,且式样陈旧,1985年又进行一次大整修。共设有标志牌 353块。
〔道班房〕1962年,铜陵市公路管理站建立,为专业公路养护管理机构。1963年开始建古圣道班房1栋。1964年至1965年相继新建白鹤道班房,谢垄道班房各一栋。至1985年底,计有道班房5处960平方米,基本上解决了工人住宿问题。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