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铜陵水域辽阔,天然鱼类、水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饵料丰富,为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养殖水面
1985年,全市区共有养殖水面7109.8亩,其中池塘1897.5亩、湖泊4385亩、水库177亩。退田还湖养鱼面积1539亩,专业户养鱼36亩。此外,还有长江主航道铜陵一侧天然捕捞水面47平方公里。主要水面有:
桂家湖:1981年实测面积1360亩,其中大湖1200亩,小湖160亩。1972年,经市革委会批准,做为郊区渔业大队渔民陆地定居的养殖基地。1974年该湖成鱼产量6万公斤。
天井湖:面积1200亩。1974年成立天井湖养殖场,后因建天井湖公园而占用了部分水面,1985年实际养殖面积只有950亩。
狼尾湖:面积750亩。历史上湖内盛产鱼虾,1960年后,逐渐成为冶炼化工排放废渣废水的场所,鱼虾绝迹。
白浪湖:面积4136亩,系白荡湖的一部分。1972年大通渔业社部分渔民定居湖畔,成立白浪湖养殖场,开始围湖养鱼。1973年至1977年该湖以灌江纳苗为主,1978年开始投放鱼种。1979年鱼产量达7.8万公斤,其余年份成鱼产量均在1.8~3.65万公斤之间。
二、种类
铜陵市水生动植物种类比较丰富,仅鱼类就有40多种,以青、草、鲢、鲤、鲫鱼为最常见。70年代末引进的鱼类有罗非鱼、白鲫等。水生的动物有鳖、龟、虾、蟹、蚌等;稀有水生珍贵保护动物有白鳍豚、扬子鳄、中华鲟;水生植物有藕、荸荠、芡实、浮萍、芦苇、莲、菱等32种,另外还有浮游动植物72种,底栖软体动物和其它经济动物19种。
三、成鱼生产
解放后到70年代初,水产品主要靠天然捕捞所得。到70年中期,长江天然鱼类资源大幅度减少,产量逐渐下降。同时,内陆养殖逐步发展起来,养捕产量逐年上升。建市初到1972年,水产品产量多在29~154吨之间,渔民主要以长江水域作为捕涝场所。进入70年代,内陆养殖逐渐兴起。1972年,市政府组织桂家湖、白浪湖渔民陆上定居并开辟养殖基地5636亩。同年,结合消灭钉螺、兴修水利,对郊区上、下套、外套、余家圩等湖滩进行改造,围垦养鱼面积930.6亩。1973年国家投资扶持郊区长江大队5万元,开挖精养鱼塘220亩,因水深不足,而改为鱼种和成鱼兼养,后因兴建磷铵厂,水面被征用。1974年成立天井湖养殖场。此后,郊区、铜山区等地的社队相继兴建了集体养殖场。随着内陆养殖面积的扩大,水产品产量连年提高,1974年,水产品产量为139.8吨,比建市初期增加16.5%。从1983年起,郊区、铜山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退田还湖,共1539亩。到1985年底,全市区水产品总产量256吨(其中鱼类254吨、蟹类2吨),市区人均年占有1.18公斤;总产值31万元,占工农业产值的0.04%,占农业总产值的2.54%。
市区水产品产量统计表
单位:吨

四、鱼病防治
〔常见鱼病〕有白皮病、白头白嘴、水霉病、烂鳃病、肠炎病、出血病、赤皮病、小瓜虫病、孢子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中华鳋病、水蜈蚣、鱼怪等。
〔防治〕主要包括人工防治和药物防治。人工防治要求做到池塘清洁、阳光充足、投饵适时、水质干净、经常换水。药物防治,主要用生石灰、食盐、漂白粉、硫酸铜、硫酸亚铁、磺胺胍、大黄粉、铁苋菜、枫树叶、新鲜松树枝等进行消毒或制成药饵进行预防治疗。从70年代开始,采用免疫注射的办法,即取患赤皮、烂鳃、肠炎病鱼的肝、脾、肾组织经加工制成疫苗,在鱼种下塘前进行注射,可预防青、草鱼的赤皮、烂鳃、肠炎病的发生。
上一篇:第一节 畜牧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