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采种育苗
〔采种〕50~60年代,因条件限制,主要是号召群众自采种、自育苗、自栽树,以解决植树的需要。1973年,市两个国营林场和铜官山铜矿林业队开始建立火炬松田树林566亩、湿地松田树林20亩,培育优质树种。1977年,市林业部门培训了良种选育人员,对国营林场和8个公社进行踏查测选,确定当选树种进行采种。1982年,对泡桐进行良种选优,对优良树制作了腊叶标本,摄制了照片,采集了实物和种根。此外,还陆续引进良种树种:雪松、海岸松、黑松、红杉、针柏、酒金柏、绒柏、墨西哥柏、中山柏、铅笔柏、绿干柏、沙兰柏、加拿大白杨、毛白杨、水杉、池杉、落羽杉等20多个品种,逐步提高了种苗科学化水平。
〔育苗〕1958年,市区建立杨家山苗圃,育苗6亩。1967年,苗圃迁至白家涝,扩大到40亩。1971年又发展到143亩,主要培养加拿大白杨、刺槐、女贞、枫杨、法梧、垂柳、龙爪槐、檫木、泡桐、棕榈、杉木、松等品种。1980年以来,市林业部门采取技术指导、经济补助等措施鼓励育苗工作。1983年春,市林业部门总结了种苗工作的经验教训,实行一包(包育包销)、二改(改盲目育苗为定向育苗、改靠集体为主为专业户承包为主)、四舍得(舍得拿好地、花工夫、出投资、下肥料)、六提供(有偿提供种子、资金、肥料、农药、无偿提供信息、技术),使育苗工作大见成效,连续三年实行种苗自给,扭转了以往造林到外地买苗的局面。1985年,共育苗111亩,出圃亩木近1000万株。
二、人工造林

50年代初,遵照国家制定的“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实行“社造社有,村造村有,谁种归谁”等政策,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1958年,城乡大办公共食堂,伐树为薪;大办钢铁,伐树烧炭,林业生产损失严重。1961年至1963年,经过全面贯彻中央八字方针,林业生产开始回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无政府主义泛滥成灾,人工造林一度几乎停顿,林业生产再次遭到严重破坏。1971年,市革命委员会贯彻执行全国林业会议精神,成立市绿化造林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市植树造林工作。1972年,新建市国营林杨,对1.5万亩国有荒山和部分集体所有制荒山合理规划,进行人工造林。市郊区也随之先后办起乡村林场。
1978年以后,随着全面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林业生产责任制也相继施行,从而调动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保护了林业资源,对推动植树造林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981年9月,市政府成立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领导小组,召开全市林业会议,推动林业生产责任制和各项政策的落实,发放山权、林权证,解决山林纠纷。1982年1月,市政府发出“关于召开植树造林的紧急通知”,确定1月至3月为植树造林运动月。同时,调整充实了各级绿化造林机构,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分片包干,带头植树造林,检查造林情况。1983年至1985年间,重点整顿市国营林场,完善和发展乡村集体林场,大力发展林业专业户、重点户,鼓励并支持群众承包荒山造林。到1985年,市区造林实际保存面积3772亩,封山育林2.79万亩,四旁植树32.5万株。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