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6年底铜官山市建置时,铜陵县粮食局将所属铜官山区的1座只有3间简单平房和几口炒锅的手工作坊,移交给市粮食局。当时只能从事少量的粮食复制品及简单干炒之类生产,因无粮食机械加工能力 ,对计划调入的相当部分原粮(稻谷、小麦等),只好直接搭配给城镇居民,给居民生活带来不变和困难。
1958年初,市粮食局集资建起了1座建筑面积为470平方米的杂品车间,1座拥有4台小钢磨、3台辗米机及2台砻谷机的粮食加工车间,1座有2台小红车的小型榨油车间,这样,虽初具加工生产能力,但产量不高,原粮搭配的状况仍得不到彻底解决。
1959年初,铜陵市建造了1座占地面积为200平方米,厂型为2砻6机,年产量为1.5万吨的中型大米加工厂,由芜湖市米厂帮助设计和设备安装,当年6月试机投产。从此,主粮加工产量日趋稳定与正常。1965年至1970年间,市粮食局在原有基础上相继兴建和改建了大米加工、面粉加工、粮油复制品等车间,并更新了部分设备和厂房,扩大生产规模。1971年4月,贵池县粮食局铜山粮站米厂移交给铜陵市。
1977年6月,市粮食局重建了1座占地面积为484平方米的大米加工厂房,将2砻6机(升运)厂型改为1砻3机(风运),使米质糖率和出米率都有明显提高。1984年2月,铜陵市粮油食品工业公司成立,下设大米、面粉厂、面条厂、粮油食品厂。
1985年,全市粮油食品加工完成工业总产值814万元,比1962年的119.56万元增长6.3倍,比1984年增长81.6%,主要产品产量达到2.34万吨,是1962年的3.98倍,比1984年增长83%;实现工业利润36.88万元,比1984年增长43.4%。到1985年底,全市粮油工业拥用固定资产104.8万元。
铜陵市粮油食品工业历年产值、利润情况表
单位:万元

一、大米
1959年初,铜陵市粮食局针对原粮加工无设备能力,影响到居民口粮正常供应的情况,在长江路即现大米加工厂东侧,兴建了1座中型大米加工厂。当年6月,该厂开始大米加工生产。由于原粮调进有限,到年底仅生产大米558吨,但在质量上基本达到了“四无”(即无稻、无糠、无稗、无砂)标准。1962年10月,除完成商品粮加工外,该厂开始对外加工粮食,并开展了对居民的粮食品种进行调剂兑换工作,1964年,该厂大米年加工量为7513吨,原粮出品率为70%左右。1965年,加工大米4182吨。
1971年4月,贵池县粮食局铜山粮站米厂移交给铜陵市粮食局。该厂于1958年10月建厂,1960年正式投产,有厂房2层,占地面积140平方米,有4.5千瓦、2.8千瓦、20千瓦电动机各1台和吸粉糠机1台,厂型为1砻3机,年加工能力为大米1800吨、饲料1000吨,移交时有固定职工6名。
1976年6月,市粮食局在原市大米加工厂的西面,重建1座4层砖混结构,占地面积为484平方米的大米加工厂房,工程总投资11.98万元,对原有的设备、生产工艺进行了技术改造,并更新了部分设备,将2砻6机的升运厂型改为1砻3机的风运厂型,1978年9月该厂建成投产,1979年共生产大米1906吨,产量虽比1978年减少1025吨,但产品质量、大米精度和出品率有了明显提高。
1980年全市共加工大米3075吨。1981年由于原粮调入比较困难,大米停产加工9个月,这年共加工大米1953吨。
1982年到1983年,市大米加工厂对部分设备又进行了更新改造。到1984年,该厂有胶辊砻谷机1台1736砻谷机1台、砂辊辗米机2台、风机5台、高速除稗机1台,年生产能力为7626吨,这年共加工大米8732吨,创历史最好水平。1985年,由于大米厂连续2次停机维修,影响了产量,当年该厂加工大米7218.9吨,实现利润5万元。
铜陵市历年大米加工产量情况表
单位:吨

二、面粉
1957年,市区人口少,面粉需求量不大,供应城镇居民的面粉主要靠外地调入。1958年,随着市区人口的迅速增长,面粉的需求量由每月的60吨左右增加到100余吨。由于当时没有加工能力,若遇到外地调入限制,市粮食部门就直接向居民和厂矿单位折率供应小麦,让其自行加工。影响了市区居民的工作,生活和休息,造成了较大的粮食浪费。
1958年底,粮食部门开始修建面粉加工厂,先后从有关单位借调7台电动机以及其它机械设备,并抽调了有关技术人员帮助安装设备和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在较短时间内建成1座日产5吨的磨粉车间,于1959年下半年投产。当时该车间有4台小钢磨、5台统糠磨,设备时常发生故障,半年内生产面粉254吨,远远满足不了供应的需要。1960年又增加4台小钢磨、1台统糠磨,使生产能力提高到日产10吨,当年生产面粉1825吨。由于设备性能差,加工生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原粮含杂清理马虎,碾米与磨粉又在同一车间进行,造成在加工过程中2次出现砂粉共4500公斤、砂稗粉7000公斤、砂麦粉1500公斤,不能食用,经济损失比较严重。1964年,面粉加工停产。
1980年,市粮食局重建1座4层钢混结构、面积为810平方米的面粉加工车间,1982年9月正式投产。从此,结束了铜陵市长期依赖外地调入面粉的局面。
1984年2月,面粉加工车间改为铜陵市面粉厂。该厂是个机械化程度较高、工艺流程较先进的中型面粉加工企业,由7磨3筛组成粉路生产线,设计能力为日产面粉90吨,不仅能生产标准粉,而且能提取建设粉,富强粉以及制作糕点和粮油复制品的特需粉,同时,也可以为酿造业、纺织业、饲料业提供副产品。1983年面粉加工量为9377吨,超过年计划的26%,实现利润2.9万元;1984年生产面粉8718吨。
1985年,市面粉厂从上海面粉厂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工艺改造,提高了面粉加工能力和精粉提取比例。到年底,市面粉厂主要生产设备有风机3台、汽压磨粉机7台,擦麦机1台、高方平筛3台、刷机2台、铁筛打麦机1台,年生产能力为1.63万吨。1985年,面粉产量为1.34万吨,其中精粉为5519.46吨,占面粉总产量的41.1%,实现利润45.58万元。
三、面条
1960年5月,市粮油局在粮油杂品车间,安装了一套半机械化的面条生产设备,班产量1吨左右。当时无烘干设备,完全靠阳光晒干面条,阴雨天则加工少量湿面条销售。
1967年5月24日,省有关部门拨款7652.66元,用于改建面条简易烘房1座,采用煤炉烘烤、电风扇散热方法,1968年正式投产,解决了阴雨天不能正常生产面条的问题。
1973年7月,市铜山粮站米厂安装了一台小型面条机,除擀皮一道工序使用机械动力外,其余均为手工操作,班产面条125公斤,平时基本能满足铜山矿区居民供应。
1975年,市粮油加工厂对面条车间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更新了面条机械设备,增设了蒸气烘干设备,实现了由打粉、压条到烘干全部机械化生产,使面条班产量达1.75吨,面条表面平整光滑、弹性好、厚度降到0.9毫米,提高了质量。同年10月,铜山粮站面条加工点也进行了技术改造。兴建了1座占地面积154平方米的厂房,更换了原有面条机的型号,安装了4套滚筒和7台不同功率的电动机,使面条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1978年,市粮油加工厂面条车间安装了大型面条机带烘干机一条龙生产线,使班产量提高到2.15吨。
1980年,为了解决面条品种单调问题,市浪油加工厂又对面条车间的部分设备进行了改造。改造后,除能生产标准粉面条、富强粉面条及蛋黄面条外,还能根据需要交换刀口。生产粗细宽窄不等的多档次面条,当年完成面条产量872吨,万元产值实现利润92.76元。
1984年,正式成立的市面条厂从湖南引进了1套筒子面先进生产设备,投产后使面条班产量稳定在2.5吨,质量也符合要求。这年下半年,该厂还从广州引进了1条波纹面生产线,为生产方便食品打下了基础。
到1985年,铜陵市加工面条的厂家有:市面条厂、市铜山粮站米厂、市粮油食品厂狮子山分厂、铜陵有色公司金口岭矿劳动服务综合社压面组等。其中,市面条厂拥有2条机制面、1条波纹面生产线及5个小型面条加工点,全年生产面条1839.75吨,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区供应需要,还远销到辽宁、内蒙古等地。
四、植物油
1960年,铜陵市米厂建起了1座小型榨油车间。因为油料全靠外地调入,成本高,且出油率低,劳动强度大,油的质量也不符合标准,3年后,该车间停产。
1975年,该厂进行米糠油生产,由于技术水平低,出油率低,油质浑浊,年底停产。
1976年6月,在芜湖市粮油杂品厂帮助指导下,市粮油加工厂利用旧厂房,建起1座小磨麻油生产车间。开始用1台电动石磨,采用人工方法生产,以后改用机械传动生产。1980年1月,该厂又重建了1座占地面积为179平方米的榨油车间,安装了1台95型榨油机,年产量24吨。1985年,市粮油加工厂加工植物油14.93吨;普济圩农场加工植物油46吨;6月,市郊区白鹤油坊开业,当年加工植物油6吨。
上一篇:第一节 沿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