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铜陵地区交通状况十分落后,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手推独轮车。建国初期,为恢复矿山生产,开始修筑公路,矿山始通汽车。1958年,市公共汽车站成立。3月,大轮码头从大通迁至横港。10月1日,市区联盟路(今义安南路)至横港正式通车,全程27公里。同日,第一台公共汽车投入营运。1971年1月,铜陵特区人民汽车公司成立,隶属交通局,1972年11月,划归城建局。到1985年底,共开设公交线路七条,营运总长度129.4公里。
公交企业初建时仅有职工9人,车两台。到1985年底,人员发展到428人,其中驾驶人员58人,乘务人员87人,修理人员58人,辅助人员98人,管理人员97人;;公交营运车辆有63台,其中铰接车26台,单车37台,其他车辆9台。车辆净值274.03万元,占全公司固定资产净值的86.04%。
1985年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客运总量达1846万人次,营运收入为191.2万元,创利润11.3万元。
一、公交营运
〔线路与站点〕自1958年以来,市公交企业在铜陵地区先后开设七条公交线路。
1路:自火车站至羊山矶。1958年10月开设,起点为联盟路(今义安南路),终点为横港大轮码头。1972年此线上延至火车站,1973年,下线延至羊山矶,单程15.6公里。全线设火车站、民政局、长江路、杨家山、第一麻纺厂、金口岭、店门口、福利院、林场、白鹤、电厂、造纸厂、小街、横港、长江大队、羊山矶16个车站。
2路:运输机器厂至有色一冶。1959年初开设,最初起迄点是长江路至扫把沟。1980年因公路扩建停止运行,1985年恢复营运,上线延伸至运机厂。全线设运机厂、杨村、火车站、民政局、供电局、市工会、工人新村、杨家山、一麻、机械总厂、勤奋化工厂、第一冶炼厂12个站,单程7.9公里。
3路:解放东村至第二冶炼厂。1963年第四季度开设。最初下线至铜陵县小轮码头,1976年改至二冶。全线设东村、小街、市工会、市政府、工人医院、市委、宾馆、铜陵县、技校、二冶10个站,单程8.1公里。
4路:长江路至鸡冠山。1967年初由长江路通车至朱村公社。1973年朱村段停驶,终点改为鸡冠山铁矿。1985年10月,线路改经石城路,沿途设长江路、供电局、煤炭局、无线电元件二厂、第二麻纺厂、运机厂、配电所、新庙、西湖乡、小农场、狮子山、鸡冠山12个站,单程14.1公里。
5路:火车站至碎石岭煤矿。1977年开设,最初由长江路至市水泥厂,因亏损严重,一年后即停开。1980年重设此线路。该线路设火车站、民政局、长江影剧院、杨家山、一麻、金口岭、店门口、812地质队、小倪村、大倪村、碎石岭11个站,单程10.4公里。
6路:长江路至磷铵厂。1980年初开设,当时称“2路内线”,由长江路至扫把沟。1980年12月,线路正式命名为6路。1985年5月下延至磷铵厂。全线设长江路、市政府、人民市场、公交公司、钢铁厂、勤奋化工厂、一冶、新民大队、扫把沟、造纸厂、磷铵厂11个站,单程8.6公里。
7路:1983年6月因铜陵县东门石拱桥改建,3路车停运而开设。线路由长江路经义安路、天桥北路、芜铜公路到铜陵县,全线设站11个,单程7.4公里。行驶半年,桥修复后即停运。
到1985年底,六条公交营运线路共设站72个,同时设火车站、长江路、铜陵县、运机厂、解放东村五个调度站(场),营运总长度为全程129.4公里,日运行班车64台,308趟次。
〔车辆调度〕1970年前没有专职调度人员,车辆班次由各线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1971年初成立调度室,调度组长负责日常车辆调度和接洽包车业务。1974年第二季度,在长江路设简易调度室。1977年,实行驾驶员、乘务员定车、定人、定线,根据客流量灵活调度。同时设三个站务调度室,由站务员执行现场调度,在上下班时间,增加运行车次,缓和“高峰”拥挤现象。
1984年7月,实行站务员填写大报表制度,将线路每日运行里程、准点率和缺趟情况等逐日统计上报,作为考核本组任务完成情况的依据之一。1985年底,全公司共有调度人员20人,初步形成了一个调度指挥系统。
〔安全管理〕公交企业初建时,安全工作直接落实到人和车,自1958年到1967年十年中,未发生较大行车责任事故。1967年到1976年底,共发生行车责任事故23起。1978年后,公交公司先后制定了《驾驶员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办法(试行)》和《安全员职责权限》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建立了安全管理机构。但由于各种原因,1977年到1985年底,共发生行车责任事故92起,其中人身死亡事故17起。
截止1985年底,全公司安全行车50万公里以上的驾驶员有21人,40万公里以上的有4人,30万公里以上的有4人,20万公里以上的有17人。1985年全年安全行车无责任事故的驾驶员有56人。
〔票务管理〕公交企业建立后,曾两次发售过16种客票。开始以4分起价,面值为4、6、8、10、12、16、20、24、30和35分10种。1976年2月进行票价调整后,改发5分起价,面值有5、10、15、20、25、30分六种。原4分等老票全部销毁。1971年初,公司成立票房,作为票务管理机构。
二、公交车辆
〔车辆购置及改装〕1958年,铜陵市仅有两台苏式吉斯5改装的客车。1959年增加改装车两台,购进松花江牌大客车两台。1962年有三台车报废,一台车调走,营运车辆只剩两台。1963年到1967年共购进16台客车,除去报废的两台松花江牌客车外,共有16台客车参加四条线路的运行。
1971、1972年间,公交企业购进江淮中型客车7台,因车厢小,不适于公交运输,1974年售出6台,余下一台改装成材料车。
1973年,公司购进铰接车两台,1978~1980年,自行改装铰接车3台,1980年,公司从上海购进六台报废铰接车,经大修后投入营运,1984、1985两年,由市政府投资加上公司自筹部分资金,先后购进上海产铰接车10台,单车3台,广州产铰接车5台,缓和了公交车辆紧张状况。
28年来,公交企业共购进和改装各类车辆105台,到1985年底,尚有14家生产厂出产的21种型号的车辆72台,实际参加营运的有63台,营运车辆已有15台达报废标准。
1982年,公司决定除新购进的车辆保持其原有颜色外,其余车辆一律使用乳白、深天蓝两种颜色。
〔车辆保修〕公交车辆保修分为四个等级,即车辆一、二、三级保养和大修理。
公交企业成立之初,只能排除油电路故障和承担一级保养,到70年代初,虽能进行二、三级保养,但仍无车辆大修的技术力量和设备。1971年,公司送一批学员去上海接受技术培训。1973年,公司成立保养场,并购置了大修机具设备。1974年,第一台客车的大修理获得成功。到70年代末,公司已具备大、中、小修和改装的能力。1980年,一次大修改型六台报废的铰接车。
公司现有一座汽车大修厂和两个汽车修理班,有价值450元以上的各类机具设备33台,修理技术人员140人。
历年营运车辆一览表
单位:台

三、公交设施
〔场地及厂房〕1958年初辟公交线路时,借用市委小车库作停车场。1959年迁至解放东村消防队门前广场,1960年又迁至交通运输管理局汽车队停车场。
1963年在义安南路西侧、长江剧院后兴建能停放20辆客车的停车场,面积6000平方米。该场地出口道与义安路成丁字型相交,车辆进出无转弯半径,而且随着车辆的增加,原场地日益拥挤。为此,1976年9月开始在长江西路南侧尾砂滩上建造新的停车场地。
新场地按100台公共汽车的停车、保养、维修及相应的办公、生活配套设施进行设计建造。总面积6.3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用地占4.81万平方米,余下为辅助性建筑占地。搬迁工作从1982年5月开始到1984年6结束。该工程土建部分耗资143万元,设备车辆部分耗资75万元。
〔站房建设〕到1985年底,全市有公交站房5所:
长江路站房:位于长江路中段,是4路、6路公共汽车的始发点。原先用两个旧车壳拼凑而成,1976年建成5间平房,并设有停车场,占地总面积800平方米。
铜陵县站房:位于县城关东门,面积12平方米。
解放东村站房:位于3路车起点站,面积56平方米。
运机厂站房:位于2路车起点站,1985年底兴建。
火车站站房:位于火车站,为1路、5路公共汽车始发点,面积10平方米。
〔站棚(牌)设置〕站棚(牌)为乘客候车地点和公共汽车停靠站的标志。五、六十年代,站牌设置大都是在行道树上钉一铁皮,上写起迄站名及该站站名。70年代初,在市百货大楼附近建一简易站棚,因妨碍交通于1977年拆除。1981年起,公交公司设站棚并重新设置站牌。站棚采用钢管骨架,玻璃钢瓦顶,少数站棚设管架座位。站牌全用铁皮钢管制成,置于明显处。
到1985年底,全市共建站棚34个,设站牌61个。
上一篇:第一节 供水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