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传染病防治
天花天花属甲类传染病,在建国前发病率极高。民国20~34年(1931~1945)当涂天花发病为115130人,死亡22560人,死亡率高达18%。民国23年,着手接种牛痘2147人(男1963人,女184人)。1950~1951年天花两次流行,疫区由第三区(今年陡乡境内)逐渐扩大至全县。1950年发病18人,死4人;1951年发病637人,死73人。1950年普种牛痘12万多人次,对现症病人隔离治疗。1952年接种牛痘24万多人次,天花得以控制。
霍乱霍乱也属甲类传染病。民国20~34年(1931~1945),县内霍乱发病111120人,死亡11112人,死亡率达10%。1951年发现霍乱病人5例,死亡1例。次年仅有1例病人,此后直至1978年,才有霍乱流行,发病34例,皆为小川型,死亡1人。1983年再次发现霍乱,病人38例,为稻叶型,死亡2例。1985年流行暴发性霍乱病,传染途径仍以水系为主,其次为食物传染。为此,县专门成立疫情抢救组6个,封锁疫点,对污染环境消毒,定期疫检1415名有接触史的人,并在全县进行霍乱菌苗预防注射19万人,从而扑灭疫情。
流脑建国后,县内曾流行3次大的暴发性流脑。第一次在1959年,发病347人,死亡16人。疫区以城关为主;第二次在1967年,发病3553人,死亡97人,遍及亭头、黄山、塘南等21个公社;第三次在1977年,发病1501人,死亡39人,疫区以护河为重点。每次疫情发生,有关部门即组织抢救队赴重点疫区,就地隔离治疗,开展预防服药,并加强宣传工作,及时控制了疫情。1978年以后,此病逐年减少,至1989年,发病19人,死亡1人。
出血热1971年在新博公社发现首例出血热病人。此后患者逐年增多,疫点不断扩散。1975年,全县发病441例,死亡12人。为防止出血热病继续蔓延,县有关部门专门研究了防治措施,选派6名防疫人员深入工地,宣传预防出血热病知识,开展现场预防;又派13名医务人员组建3个医疗队,赴湖阳、石桥、护河设点就近收治病人,致使疫情缓和。到1989年,此病仅有2例病人。
肝炎1959年,县内首次发现肝炎病10例,经治疗痊愈。1973年,发病545人,死亡1人。1980年发病990人,死亡1人,后上升势头回落。1982年发病人数下降到191人,无死亡病例。近几年,肝炎发病逐年上升,由原来传染病发病数第九位上升到第一位。特别是1989年肝炎大流行,由1988年的532人发病猛升到1786人发病,死亡1人。
狂犬病1977年,全县被犬咬伤54人,死1人。1985年犬咬伤病人达4000余人,死20余人。疫区由原来1个新丰乡遍及全县。1984年,开展灭犬活动,各乡镇组织了打狗队。1986年,为1222名犬咬伤病人作了治疗。1989年,为743例犬咬患者作了疫苗注射和伤口处理。是年,因狂犬病死亡3人。
二、地方病防治
疟疾当涂为疟疾流行区。1952年,发病12472例,死亡41人。1966年,疟疾大流行,疫区是姑溪、大陇、大桥、新桥4个公社,共发病2284例。县有关部门组织专业防治队,实行疫情封锁、疫区灭蚊,防止疫情扩散。1974年、1975年两次流行,分别发病9542例、9133例,未造成人员死亡。后因防治措施得力,疟疾逐年下降。1985年发病1345例,1989年发病27例。
麻风1956年,全县有麻风患者270例。1958年在横山建立麻风病村,收治麻风病人。1964年,县里专门成立防治麻风病领导小组,1966年,将麻风村迁至鸡毛山,改名“当涂县鸡毛山医院”。1958~1973年,麻风医院共收治住院141人,诊疗出院28人。1985年,从麻风医院抽出两名医生到防疫站,专门负责查治麻风病患者。是年,对院外162名病人复查,符合治愈标准的113人。1987年,麻风院有病人33人,治愈24人;社会上26人,治愈7人。
丝虫病1956年,全县有丝虫病患者5811人。1963年,血检1068人,阳性率3.03%,主要分布在大公圩。1970年血检1061人,阳性率2.75%。1981年,对黄山、新市、石桥等5个公社进行丝虫感染情况的重点调查,共血检4868人,阳性率1.34%。1987年,全县血检55664人,查出微丝蚴阳性135人,阳性率0.24%。阳性率最高的是乌溪七房行政村,达2.32%。1989年1~3月,对阳性率高于1%的13个乡镇的219230人实施海群生药盐防治,同时对1987年查出的135名丝虫病患者采用海群生3日疗法,根治117人。是年底,丝虫病基本消灭。
钩虫病1958年,全县发现钩虫急性感染140例,防疫部门迅速采取措施,扑灭疫情。1965年,结合新兵体检,粪检1303人,钩虫卵阳性172人。1965年,共有钩虫病患者458人。1972年,粪检63225人,钩虫卵阳性7036人,阳性率11.2%。
头癣1951年,全县有头癣患者7164人。1980年在马桥等10个公社普查,头癣患者747人,治疗614人,治愈475人。现头癣已基本消灭。
三、计划免疫
当涂于民国23年(1934)开始接种疫苗。当时接种限于牛痘、二副两种,年接种牛痘2147人,二副220人。1950年,牛痘接种12.6万人次,二副接种6.9万人次。次年,增加3类接种项目,有百白破、霍(乱)伤(寒)混合、白喉疫苗。接种数分别是265人、11633人、3573人。后来逐步开展脊灰、卡介苗、麻疹、乙脑、伤寒、炭疽、霍伤副混合疫苗等13种接种项目。
1986年后,全县计划免疫工作稳步发展。主要开展糖丸、白类、卡介苗、百白破、乙脑、麻疹6项疫苗接种。1989年,糖丸接种13525人次,接种率99%;白类接种9016人次,接种率94%;卡介苗接种13397人次,接种率98.11%;有白破接种15525人次,接种率99.05%;乙脑接种13250人次,接种率97%;麻疹接种12956人次,接种率97.2%。
80年代后期,防疫部门的计划免疫设备有了很大改进。1987年装备速冻冰箱5台,普通125升冰箱13台,冷藏箱44只,冷藏包318只,计免冷链车1辆。次年,县防疫站为全县34个计免门诊部配齐电冰箱及自行车,完成计免冷链装备计划。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