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学
当涂,山青水秀,名士荟萃,掞藻抒华,代不乏人。南梁周兴嗣,人称“文学迈世”。宋代郭祥正,有“李白后身”之赞。明代陶安,御制门帖“翰苑文章第一家”。清代朱滋年,诗文并茂,时人号之“皖省七豹”。民国时期南社诗人杨晓帆,山水之咏,使梓里生色。30年代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苏里,是当代的著名电影导演,其代表作《红孩子》、《平原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刘三姐》,成为我国影坛的精品。
建国后,重视群众文艺创作。50年代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创作题材,1958年,中共当涂县委宣传部召开老干部座谈会,约请撰写革命斗争回忆录。1959年3月,县委成立“当涂县庆祝建国十周年文艺献礼领导组”,公社成立“领导小组”,号召写光辉的十年,制定创作指标,层层落实。这一时期,全县创作小说80余篇、散文100余篇、诗歌1000首以上,作革命斗争回忆录27篇、太平军传说22篇。
“文化大革命”期间,把阶段斗争作为文艺创作主题,把“革命样板戏”的“三突出”经验,当作唯一创作原则。1971年,为纪念巴黎公社10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50周年,由县文化馆编印《工农兵文艺》专辑,发表县内作者的诗歌、散文、对口词、群口词之类作品30余篇。
粉碎“四人帮”后,全县文学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天地。1981年和1985年,县委召开2次县业余作者座谈会,鼓励群众创作,并先后邀请著名电影导演苏里、著名作家陈登科作创作辅导报告。1979~1989年,共创作各类文学作品约2000篇,题材广泛,贴近生活。在省内外各级报刊上发表的作品达400多篇,其中高质量的有王业霖的小说《半山园之夏》,载入《历史文学》1985年第1期,收入《全国短篇历史小说选》;王业霖的散文《乌饭》,载入《青春》1982年第5期,《中国文学》(英文版,法文版)转载,并收入《中国新文艺散文大系卷》。陶立群的短篇小说《画龙》,载入《天津文学》1989年第4期,同年《小说选刊》第7期转载,获全国第三届东方千字小说一等奖。刘万友的散文《湖上一日》,载入《散文世界》,获该刊评选1986年三等奖。
二、戏剧
50年代起,省和地区经常举办戏剧会(调)演,县宣传文化部门组织戏剧创作,举办戏剧创作学习班,指定完成创作任务。1965年,中共当涂县委批准成立“当涂县现代戏创作办公室”,抽调专职人员办公,专抓全县现代戏创作。是年全县创作现代戏剧本154个,审查修改60个,供全县业余文艺组织演出。对重点题材剧本,集中力量加工,作为参加地区和省的会(调)演剧目。至1989年,全县累计共创作各类大小戏剧558个,参加地区会演的剧目16个,调省演出的剧目3个,其它大部分作为基层文化组织自编、自演、自乐。重点剧作中,陈仲华创作的小型黄梅戏《朝阳路》,1971年调省演出。沈鑫伦、赵健吾创作的小型黄梅戏《摘钟》,1977年调省演出,并载入《安徽演唱》和小戏集《清明雨》。李宁创作的小歌剧《红缨枪》,载1977年《安徽群众文化》。王业霖创作的大型戏曲《贞娘》和徐家桢创作的独幕话剧《商业局长》,同载于1982年《戏剧界》丛刊第3辑。李德明创作的话剧小品《位去杯空》,参加1990年华东话剧小品大赛安徽选拔赛,获三等奖。
三、歌曲
民国8年(1919)5月,县立第一女子小学校长王淑贞,作《废除二十一条》词曲,在学生中教唱,声援“五四”运动,是当涂县最早的现代歌曲创作。民国27年,新四军抗日先遣支队进驻大官圩、横山地区,创作一些团结抗日的词曲,在青少年中传唱。
1949年后,当涂县歌曲创作有3个发展阶段,一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作词者多,谱曲者少,普遍运用地方曲调,歌唱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二是1963~1965年,号召大唱革命歌曲,配合社会主义教育,全县组织中小学教师创作词105首,谱曲48首,上报芜湖地区10首,三是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于1980年和1983年两次组织全县音乐爱好者,创作有新时期内容的词曲57首,选出31首由县文化馆编印《姑溪歌声》2集,在全县进行交流。黄杰所作《当涂好风光》,参加1986年安徽省音乐舞蹈会演获创作奖;另一首《唱吧笑吧》,发表于《乐坛》1987年第5期。
四、美术
国画明末清初迁居当涂的大画家萧云从(字尺木),杰作浩瀚。其《离骚图》、《太平山水图》等,是其人物画和山水画的代表作,在国内独树一帜,影响及于日本。学其画者居多,形成“姑孰画派”,萧为始祖。清嘉庆年间,长居当涂的翰林学士黄钺,位居太子少保,与画结缘,深得萧云从遗韵,著有《画友录》、《画品》行世。民国年间,县内喜作国画者不乏其人,虽不见经传,亦颇有佳作,如张翰如的花卉,杨伯勋的雁,张叶斋的竹,均受赏识。
1949年后,国画艺术得到了继承与发展。1958年县文联成立,调进两名国画作者专门从事国画创作。1964~1980年,举办8期国画创作学习班,培训作者30余人。建国10周年、30周年、35周年、40周年,都举办以国画为主的书画作品展览,促进国画创作。朱月湖、迟明、朱白亭被县画界尊为“三老”,他们的山水、鱼、花鸟,多有上乘之作,省内外报刊撰文推崇。祖籍当涂客居芜湖的黄叶村,为安徽“五老”画家之一,工书擅画,名驰大江南北。尤善画竹,风晴雨露,多刚柔之姿,有“江南一枝竹”之美称。后起之秀邢齐山、杭法基、魏培基等,工山水人物,且能出新。邢齐山被列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朱月湖、朱白亭、魏培基均列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至1989年,全县共创作国画作品1147幅,在省以上展出、出版及送往海外交流的作品数以百计。
1956~1989年当涂县国画创作主要成果一览表

布贴画1977年起,在县画苑中萌生一种装饰性的布贴画,以剪代笔,以布作色,独辟蹊径,别具一格。作者陈民、杭法基经过多年的艺术追求,借油画之斑烂,水粉之调和,版画之线条,讲究夸张变形和凝炼概括,组成一幅幅秀丽的山川,辉煌的大厦,丰收的田野,恬静的乡村。日积月累,作品在2000件以上。1981年5月,在县内首次展出203件,新颖夺目,堪称奇葩。此后,布贴画进入合肥、蚌埠、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大中城市展出,观众有口皆碑,《人民画报》、《画廊》、《中国建设》、《中国报导》、《美术》等全国49家报刊登载161件布贴画作品,部分作品被日本、美国、香港等地收藏。安徽省群众艺术馆出版了《当涂布贴画专集》,新美术画廊发行《杭法基布贴画作品选》,上海美术出版社和安徽美术出版社,均出版了《陈民布贴画集》。
剪纸属于民间艺术的剪纸,在县内有悠久的历史。市场上作商品出售常见的有喜花、寿花、福花、鞋花、门签、吊挂和刺绣等花样,50年代仍十分行世。
亭头剪纸艺人花从根,一生致力于剪纸艺术,省内闻名。所剪五谷六畜,花鸟鱼果,充满生趣;剪制龙凤松鹤,生气勃勃。其剪纸刀功精深,纤巧秀丽,深为群众喜爱。早在50年代,安徽省群众艺术馆就收藏其代表性作品30余件。《安徽日报》、《江淮文学》、《书画苑》等报刊选载了“鹊蝶丹青”、“龙船”、“鞋帮花”、“马鞍山夜景”等10余幅。1989年底,马鞍山市群众艺术馆展出花从根民俗性强的剪纸作品100余件,并汇编成《花从根剪纸选集》出版。
五、书法
历史上,县书坛中善书者众。明代乡人李汶,善隶书,笔力遒劲,人谓之势若长枪、大剑。王盘的行书,甲于一方,书刻在横山石壁的“壁立万仞”4字,为后人瞻仰。清代乡人陈醇儒,擅汉隶,筑书室于化城寺中,以书会友,往来多名士。金一鸣的行草,“俱神明于古,识者珍之。”
建国后,在学校中推行书法。1979年后,书法在社会上活跃起来,县文化系统及县工会多次举办书法展览。1985年7月,县文联在城关举办一期书法学习班,有46名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参加。至1989年底,全县展出各类书法作品916件,在省以上展出和出版的各类书法作品200余件。王业霖的隶书“抱石怀沙”,在1988年海内外书画“屈原杯”大赛中获优秀奖;行书“小住憩阁”,获全国“黄山杯”诗书画大奖赛特等奖。袁诚的隶书自作诗一首,参加1988年全国青少年书法家百幅作品展览。张楚善的行书“振奋民族精神”,1989年选送第11届亚运会参展。邢齐山的行、草作品146件,在全国各省市及澳门、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地展出。其中12件作品分别在《中国市容报》、《黄山诗百家书法精萃》,香港《文汇报》等报刊上登载。林明章的硬笔书多幅作品,从1985年到1989年,在全国一系列硬笔书法大赛中,连续7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其简历入选《中国硬笔书法名人录》、《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人名录》、《中国硬笔书法家辞典》,现为中华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安徽分会理事。
六、摄影
50年代,县工会俱乐部经常拍摄工人劳动竞赛的先进事迹。县文化馆1962年拍摄汤家生产队发展集体经济,1963年拍摄宝岱生产队农业超纲要,均制成幻灯片在全县放映。1981年拍摄农工副多种经营典型事例,1984年拍摄“两户一体”的生产承包,均制作图片在全县展出。1977年后,业余摄影爱好者增多。1979~1989年,在县文化馆举办3次全县摄影展览,3次个人摄影作品展览。到1989年底,全县收到1258幅照片,其中摄影艺术作品286幅。应省和国家征集摄影艺术作品要求,上报26幅。刘自盛的“育珠”,获1982年安徽省摄影艺术作品展览一等奖;李万德的“江南春雨”获二等奖;罗家瑚的“苗山斗马”载入《中国时报》(英文版),“激烈搏斗”、“发起进攻”,载入1986年《世界摄影》,分获四等奖和鼓励奖。
七、专辑
当涂县民间歌曲选当涂县文化馆编,1979年出版,16开本。辑入经整理的当涂民歌(包括词曲)共81首,其中山歌类7首,号子类12首,田秧山歌类7首,小调类34首,舞歌类8首,改编民歌13首,是建国后当涂县挖掘整理民间歌曲的精萃汇集。铅印3000册,县内外交流。
当涂文史资料当涂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在全县征集一批文史资料,选出32篇,于1985年编辑出版第一辑,32开本,14万余字,铅印2000册,县内外交流。1987年10月,县政协文史委又出版了《当涂文史资料》第二辑。
太白新声当涂县政协于1985年4月22日举办首届“太白诗会”,33位诗词爱好者,登石门,访澄心寺,谒太白墓,循着李白在当涂的履痕,抚今吊古,即兴赋诗。会后选出150首,编成此集,32开本,铅印2000册,县内外交流。
李白与当涂当涂县志办公室与马鞍山市志办公室合编,1987年6月出版,32开本。辑入李白讴歌当涂诗文53篇,历代名流咏怀李白在当涂遗迹的诗文735篇,仰颂李白的楹联137副,共40万字,是一部研究李白较翔实的地方历史文献资料。印数6000册,安徽省出版社批准内部发行。
起航当涂县文联1985年编辑出版,32开本,登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事迹的报告文学作品18篇,12万字,铅印1000册,县内交流。
姑孰的传说1986年,县文联为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安徽卷》提供资料,组织业余作者搜集整理一批县内民间故事传说,选出72篇,编成此集,32开本,13万字,铅印3000册,县内外交流。
姑溪艺话当涂县文联1987年编辑出版,32开本,载县内创作的小品、回忆录、诗歌等体裁的作品86篇,共11.5万字。内分“抗日笳声”、“闾巷旧闻”、“太白礼赞”、“山水清音”、“博古钩沉”、“品点清芬”6个栏目,记述当涂的文胜逸事,风土人情。铅印2000册,县内外交流。
征帆当涂县文联1989年编辑出版,32开本,登载庆祝建国40周年和纪念当涂建县1400周年创作的报告文学、散文、诗词等类作品32篇,共12万字。铅印1000册,县内交流。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