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当涂地方武装由来已久。汉设地方兵,唐置团练,宋倡乡兵,元立民兵万户府,明清以后团练乡勇益盛,名目渐多,大都且耕且守,结堡自卫。
一、明清团练乡勇
明弘治十年(1497),当涂额设民壮550名,操练守卫城池,遇警调用,每10年1次查照丁田,由相应丁户编成。正德十一年(1516),开始对民壮实行贴粮制,翌年民壮数额减至250名。嘉靖九年(1530),当涂民壮开始分为上下两班,逐日轮流操练;后改民壮为营兵,统由采石参将管辖。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始置乡勇,又名民壮,亦称团练。悉为本地之民,守本处之地,边耕边守,不增兵饷。是时县额乡勇50名,主要担负守库、看监、递解人犯、粮鞘等任务。另于采石巡检司和大信巡检司各设弓兵12名,墩夫10名。乾隆五十一年(1786),当涂县所设民壮裁至36名。咸丰四年(1854),当涂四乡大多改设民团。光绪三十一年(1905),安徽巡丞扎饬各地赶办警察团防,于是地方团练以兴,时县城创有保胜军,旋改作巡警局。宣统三年(1911),县又下令各乡筹办团练,随后城区及各乡镇相继创立革命军,全县计有革命军1200余名,分由各区董率领,独立防守。
二、国民党地方武装
民国16年(1927),当涂县组建人民自卫团,分民团和商团两种,由县长兼任总团长。民团由各区就地筹款创办,全县共编民团10个,下属64个分团,共1004人,枪1000余支,子弹49513发;商团由城乡各商会筹措商捐组建,实行商民自卫。全县共设商团16个,团丁250人,枪196支,饷无定额。民国18年,自卫团中民团改编为保卫团,总团部设县政府内,下辖3个大队,每大队辖4个中队,每中队辖3个排,每排编团士10名,团直属游击60名。实行划队分防,第一大队驻旧提署内,担任第一、二、三区防务;第二大队驻丹阳镇,担任第四、五、十区防务;第三大队驻亭头镇,担任第六、七、八、九区防务。民国19年,改组保卫团,实行分区编制,县设总团,区设区团。每区团下设3个分团,每分团辖团丁18名。全县共编区团10个、分团30个、团丁540名、枪540支。民国21年,改编保卫团和各商团为保安总队,下辖7个中队和5个特务排,分别担任各区及沿江防务。民国23年,当涂县开始在乡组织壮丁巡察队,在县举办壮丁队干部训练班。民国26年,县又设社会军事训练总队,下设班长训练所,由县长兼任总队长。
民国27年(1938),当涂沦陷后原有的地方武装改编为当涂抗日人民自卫军。下编3个常备中队,每中队下设3个分队,有官兵123名、步枪226支、手枪40支、轻机枪4挺。分驻查家湾、年陡、塘南、乌溪、亭头等地。民国28年,抗日人民自卫军改编为国民自卫总队,下辖2个中队和1个特务分队。第一、二中队化整为零,在大官圩及官圩边境,特务分队担任县政府警卫。民国29年,当涂国民自卫总队改为国民兵团,下辖2个中队、1个常备独立分队,有官兵294名、轻机枪5挺、步枪177支、手枪19支。团部驻宣城沈村埠,第一中队在大官圩,第二中队随保县政府,独立分队专门保卫县政府敌后办事处。是年5月,又将收编的伪大陇口警察分驻所官兵组成常备独立第二分队;翌年4月,成立第三中队,派驻大官圩。民国33年,整编国民兵团,改设1个自卫中队、3个分队,官兵106人。民国34年,在大官圩建立9个保安警察队,有官兵362人。4月,组编成立当涂县战地工作队,下设政治、军事、情报3组,同时改编大刀会等地方民间武装为预备队。9月,战地工作队进驻县城后,改称纠查队。10月,改编纠查队和收编的日伪当涂保安团队,成立县自卫大队,下编3个中队,分驻各乡镇。同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民众自卫队。翌年,县自卫大队增设第四、五中队。
民国35年(1946),当涂县开始在民众中编组国民兵。全县纵编30个乡镇队、300多个保队;横编27个次队,以年满18~45岁的国民兵组成。是年冬,各乡镇成立义勇警察队,每乡镇8~12人,实行1人1枪。民国36年,县成立民众自卫总队,乡镇以下成立自卫常备队,计有乡镇常备大队30个、保中队320个。随将县自卫大队改为保安警察大队,大队初设3个中队,官兵315人,后又设乌(溪)黄(池)亭(头)中队。12月,整编增设第二大队。民国37年,全县整编地方武装,设4个联防区署,每联防区设1个常备自卫中队,由各乡镇义勇警察队和商民自卫队等组建而成。同年夏季,县保安警察队改名为民众常备自卫总队,下辖2个大队、12个中队、54个分队,计有官兵2054人、轻机枪20挺、步枪1460支、手枪28支。8月,县成立人民情报队,乡镇设情报分队。民国38年春,县民众自卫总队改名为民众自卫团,下辖2营。第一营驻黄池,第二营驻塘南阁。
三、共产党地方武装
民国26年(1937)12月,日军占领当涂后,横山地区民众纷纷组织各种抗日自卫武装。翌年6月,新四军二支队挺进当涂后,首先在博望成立青年抗敌军。7月,原第二区(采石区)的当涂县人民抗敌自卫总队第二大队长刘一鸿率队接受共产党领导,改名为苏皖边区人民抗日自卫大队,由刘一鸿任大队长,下辖3个中队。10月,在采石区成立苏皖边区人民抗日自卫纵队,由区长吴大宽任纵队长,刘一鸿、毛富和任纵队副。次年,刘一鸿率队到新四军二支队整训,改编为二支队特务营。民国28年春夏间,横山地区以游击、自卫武装为基础,由中共横山工委民兵自卫队组成新一连,由费明龙的游击队组成新二连,由小丹阳和江宁地区的游击大队组成新三连。民国31年7月,横山县建立特务大队,由业宗厚、杨慎之分任正副大队长,有队员100余人。与此同时,山北、山南、山西各区又分别建立了游击大队。民国32年11月,横山县政府组建警卫连,并在下属各区组建区大队。翌年春,山西区、谷里区分别吸收矿工建成区游击连。民国33年6月,横山县政府统编县地方武装,组建县大队,各区武装统一改称游击连。11月,县大队改为县中队,中队长由县长李钊兼任,副中队长由李琪担任。民国34年9月,横山县中队扩编为警卫团,各区游击连编入警卫团。10月,横山警卫团随新四军渡江北撤,留下一支武工队继续坚持斗争。民国38年4月,共产党员张勇受派于新华圩建立游击队,活动于丹阳、博望、横山一带。当涂解放后,该队被整编为当涂县大队新市区中队。
民国26年(1937),大官圩地区民众与横山地区紧密配合,相继组成各种抗日自卫武装。是年冬,大官圩爱国青年邵时安、朱昌鲁、张本清等人,联络黄池、乌溪等地青年,在亭头成立青年抗日救亡团。民国27年7月,当芜青年抗日救亡团被新四军二支队接收改名为秘密游击小组。8月,彭冲在大官圩组织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当芜边区总队,由邵时安任总队长,彭冲任秘书长,总队人数达700余人。10月,中共当芜县工委在大官圩建立新四军二支队特务大队,由朱昌鲁、黄庆余分任正副大队长,下设2个中队,300余人,后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特务营。民国28年秋,以杨永康为首在大官圩建立游击小组。10月,游击小组改为宣当游击大队。民国29年春,宣当游击大队又改为宣当芜游击大队,下辖3个排,由谬德胜、庄景玉分任正副大队长。4月,新四军二支队在大官圩重组战地服务团。9月,宣当芜游击大队遭国民党武装围攻,除少数战士突围,余皆遇难。民国31年7月,中共宣当工委在大官圩建立当南自卫大队,由陶家才任大队长。民国32年11月,当南自卫大队改编,除陶家才率1个连编入新四军第四十六团外,余部扩编为宣当人民抗日自卫总队,由朱昌鲁任总队长,统一领导区大队、乡中队和所有民兵武装。民国33年12月,宣当办事处建立宣当警卫连,隶属宣当人民抗日自卫总队领导。民国34年8月,宣当人民抗日自卫总队改编为宣当警卫团,团长朱昌鲁,政委彭炎,有官兵700余人。10月,宣当警卫团随新四军北撤。民国37年6月,中共芜当宣工委在沈村建立武装游击小组,9月,该组扩编为芜当宣游击第三大队,由徐振亚、季海波分任正副大队长。同年秋,中共芜当宣工委又派鲁修昌在大公圩地区组建游击小队。民国38年初,游击小队改编为芜当宣游击大队,由鲁修昌任大队长。4月,大队增至200余人,整编为当涂县大公圩武装工作队。解放后,芜当宣游击第三大队、大公圩武装工作队以及随军南下的吴以成部游击队、横山地区游击队等,改编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涂县大队,大队长季道、政委王绳武,下辖5个连、4个区中队。1950年6月,县行政区划改设14个区,县大队改设14个区小队,每小队30余人。1951年5月,当涂县大队改编为宣城军分区独立第二营。
附:日伪地方武装
民国27年(1938)1月,汉奸张星侪组织日伪当涂县政权维持会,下设保安课,辖领保安队。其后,不断收编土匪、刀会武装,陆续成立铁矿自警团、矿业警团、铁道警备队、海军解释场水警队、绥靖队等,配合日军守卫重要经济、军事目标。民国28年5月,根据日军相原警备司令官的授意,进一步收编民间自卫组织,并强拉壮丁,收缴民枪,正式成立当涂防共自卫团,并按照自治区域,组成区、团、队、班等防共组织,统一篇制各地武力。民国32年夏,改编防共自卫团,成立县保安大队(亦称保安团),另设人民自卫团。保安大队下设7个中队,每中队编3个分队,有官兵80余人。民国33年7月,又于县城关成立警防团,由日军警备队长和联络官充当顾问,有团丁550人。民国34年10月,日伪县保安、警察武装被国民党县政府收编,全部纳入国民党县自卫大队。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