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解放前警察机构
清末,当涂设有巡警局,有职员6人,巡警66人。民国3年(1914)成立县警察事务所,并设置马驿街、采石、和尚桥、慈湖、霍里、护驾墩等18个警察分驻所。民国16年警察事务所改称公安局,采石、博望、纪家庵、乌溪、黄池、大桥设置了公安分局。民国22年公安局改公安科,直属县政府管辖。翌年,公安科有官长15人,县警79人,城、乡、区各设驻在所或分局。日伪军占领期间公安科及各公安分局名存实亡。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伪县政府及其警察机构,恢复了县警察局。县警察局内设股、室,仍在各地设立警察所或分驻所,还在各区设立“联防区署”,在各乡建立保警队。民国37年,全县有警察144人。
民国期间,较大的商办采矿公司设有矿务警察。民国9年裕繁公司设立矿山警察所。民国17年,宝兴公司设立矿业警察所。民国35年,马鞍山分矿组建矿警大队。同年10月,华中矿务局筹备处设立马鞍山分矿矿业警察所。民国37年11月,该所有矿警192人。
二、解放后人民公安机构
芜当专员公署公安办事处1949年5月,成立芜当专员公署公安办事处,处址设在当涂市区花园巷。上属皖南行署公安局领导,下管当涂市、当涂县、南陵县、芜湖县、繁昌县的公安业务。内设秘书室、侦缉科、治安科、公安队,侦缉科下设一个侦缉队。全处干部、警员约有50人。1950年5月,芜当地委和宣城地委合并后,公安办事处也随之合并。
当涂市公安局1949年4月,当涂市区设立公安股,下辖4个派出所。第一派出所设在城关江东巷,第二派出所设在西大街,第三派出所设在南寺街,第四派出所设在下河南。各派出所有警员若干人。同年8月,市区改为当涂市(专区直辖市),当月25日,当涂市公安局成立,内设秘书股、治安股、侦察股、看守所、警卫班。各股、所有干警数人,警卫班有战士10多名。1950年5月撤销当涂市,市公安局也随之撤销。
当涂县公安局1949年5月成立当涂县人民政府公安局,局址在城关竹巷,业务上归属芜当专员公署公安办事处管理。该局下设秘书室、侦察股、治安股、预审股、公安队、看守所和城关、水上、丹阳、黄池、乌溪、采石派出所,全局干警100人,其中公安队57人。另在大桥、年陡、亭头、护河等13个区设公安特派员13人。1951年7月局机关增设人事股。1952年11月侦察股改为调查股,预审股改为执行股,增设劳改股、劳改队。1954年2月调查股改称政保股。1954年3月执行股改称预审股;撤销劳改股、劳改队,并入预审股。1955年12月马鞍山公安分局成立,隶属当涂县局领导。1956年2月,当涂县人民政府公安局改称当涂县公安局。局址在东大街101号。业务上归属芜湖专署公安处管理。内设机构对外编序为:一股政保、二股预审、三股治安。1956年3月增设向山派出所。1956年10月撤销马鞍山公安分局及所属采石、向山派出所。1958年7月增设姑山派出所。1963年12月增设黄梅山派出所。1965年10月恢复成立丹阳派出所。1957年4月~1958年8月在各乡镇设置公安员。1958年9月~1962年2月在各人民公社设政法公安部长。1962年3月~1965年1月在所辖6个区、5个直属公社配备公安特派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公安工作受到严重干扰。1967年7月解放军进入当涂县支左。1968年4月公安机关实行军管。是年7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涂县公安机关军事管制小组。先后由军管组和县人保组行使侦察、起诉、审判职能。1971年12月,县消防组织改称公安消防中队。1973年3月成立当涂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当月撤销军管小组。1975年6月撤销县人保组。是年8月,当涂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改称当涂县公安局,局址仍在城关东大街101号,业务上归属芜湖地区公安局管理。1979年3月,各职能小组改称股。1983年6月,当涂县划入马鞍山市,公安业务归属马鞍山市公安局管理。1985年3月,成立政治教导员办公室,7月改称政委办公室。5月成立交通民警中队。1986年3月成立技术室。11月,秘书股改称办公室,各股改称科。1988年3月成立通讯科。1987年10月撤销交通民警中队,同时成立交通警察队。此外,1981年还增设大陇派出所。1985年5月增设龙山桥、博望、护河派出所,另设有林业、姑山、黄梅山企业派出所。1985年2月成立城关公安分局,1986年6月撤销。至1988年12月,城关、新桥、年陡、龙山桥、查湾等31个乡(镇)都配有公安员,公安机构趋于健全。
附:日伪时期警察机构
当涂沦陷后设立伪当涂县自治委员会,下设保安课。1938年6月成立伪当涂县警察局,内设总务课、户籍课、司法课、督察课。督察课下辖警察队、特务排。并先后设立河南、采石、大桥、慈湖、薛津、查家湾、小丹阳分局,在河东、藏汉桥、护驾墩设立分驻所,还设立了水警组及消防队。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