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初,改县署为公署,改知县为知事。当涂县公署隶属安徽都督府芜湖道尹公署,公署设在县城三条巷民房内。知事初缺,由士绅推荐朱曾荫维持局面,称民政长。旋由省派李光纶任知事,将原旧官制悉行裁去。民国3年(1914),知事宋灿视事,将县署办公处与长江水师提督当涂中标协署(今县城南寺巷街)调换,建立县公署。当时县公署设有建设局、财政局、劝学所(后改为教育局)。民国7年,省派龚豫奎任知事,县公署改局设科,置一、二、三科及司法科,各科设科长、书记员、办事员各1人,录事若干人。其第一科办理民政,第二科办理财政,第三科办理教育,司法科办理民事、刑事诉讼。
民国16年(1927),县公署改为国民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是年3月,北伐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攻克当涂,军政治部委派彭元瀚为当涂县长。此后,当涂县长迭有更换。民国21年凌耿光出任县长,开始在当涂设10个行政区,各区设区公所;区以下设联保,各联保设办公处;联保下设保甲,置保甲长。同时在县府内设建设局、财政局、教育局。民国23年,刘一公任县长,奉命扩大区政,将原10个区公所并为5个区署,又在县府内裁局设建设科、财政科、教育科,在县府集中办公。嗣后,又增设民政科、司法科。民国25年,安徽省政府派孙克宽任当涂县长。民国27年9月,丁绩咸来当涂恢复县政,在大官圩塘南阁周氏宗祠成立当涂县政府。此时县府机构分为行政和军事两部分。行政部分设民教科、财建科、军事科、督导员、秘书,各科设科员,办事员、录事若干人;军事部分设抗日人民自卫军,由县长兼任自卫军司令,下设副司令、督练员、书记、司书和若干情报员。此后,由于日伪军频繁扫荡,县府机构屡迁屡移,历经当涂、高淳、郎溪、宣城4县,7年中先后搬迁10余次,直至民国34年9月,日军投降后始迁回当涂县城。从此当涂县政府恢复原有编制,县长以下设主任、秘书各1人。分设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军事、社会6个科。县以下基层组织除城区(第一区)改为姑溪镇外,其余二、三、四区仍旧,另将原有的25个乡镇公所改增为50个乡镇公所。是年12月,县府增设田粮科,后又改为田粮管理处。民国35年7月,安徽省政府委派张牧野任当涂县长,到任不久奉命裁区,扩大乡镇,将全县50个乡镇合并为30个乡镇,分设30个乡镇公所。民国37年1月,当涂县复设联防区署,将全县分为采石、大桥、博望、大公圩4个联防区署,受专区和县的双重领导。1949年4月当涂解放,国民县政府至此结束。
附:民国参议会
民国时期,当涂参议机构先后有县议会、临时参议会和参议会的设置。民国肇始,设立县议会,由乡人朱玉珊任议长。民国2年(1913),取消县自治,解散县议会。翌年1月,长江巡阅使张勋军七营由南京进驻当涂,占据议会办公处,议会徒有虚名。民国14年,当涂复有相似议会之组织,由东乡、南乡、官圩和城镇负有声望之士绅及各界人士组成民会性质的四乡“公议所”,设机构于城厢,并公选民会初选人,经常集会于该所。民国34年12月,安徽省政府决定推选地方人士组织县临时参议会。当涂县于民国35年5月,报经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会同省政府核定,由临时参议员20人、候补参议员7人组成当涂县临时参议会,并任命了议长、副议长。会址设在县城孝廉巷内。同年5月15日,县临时参议会举行成立大会。6月5日,召开议会第一次驻会会员会议,决定将议员分成3组,先期搜集资料,准备议案。6月12日,议会组成选举事务所,决定将64件提案分类提交议会全体大会讨论。7月2日,当涂县参议会正式召开第一届第一次全体议员大会。会议除就各议员、各机关所提议案进行讨论形成决议外,并选举产生正式议员40人,选举了议长、副议长。决定议会内设秘书室,置秘书1人,事务员2人,书记3人。民国36年4月,县参议会相继召开第一届第二、第三次大会,会议名义以听取县政府施政报告,讨论有关地方兴革事宜为议题,实际未作出任何决议。其间公教人员因物价暴涨,待遇菲薄,推派代表到议会请愿,议会不仅不反映民意,且以种种借口拒绝,并施以武装威胁。8月9日,议会迫于形势,始公布《当涂参议会组织条例》,接着召开了当涂县参议会第一届第四次全体议员大会,始就议会之职权、议员之选举、议案之受理以及议事规则等进行讨论。同年12月1日,县议会在召开第一届第五次全体议员大会后,突于翌年1月接安徽省政府电令,规定今后上方命令“办理事件,县政府应即到即办,毋用再送县参议会讨论,以免辗转费时,致滋贻误”。此后,县参议会形同虚设。直到是年11月10日,始召开议会第一届第六次全体大会,会议通过改选。选举谷振超为议长,杨为庆继任副议长。民国38年3月12日,县参议会在召开第一届第七次大会之后,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亦随之解体。
民国1~38年1912~1949当涂县历任知事、县长名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