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当涂自古为安徽的“鱼米之乡”,以粮油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历史悠久。土特产品茶干、豆糖、筒子瓜等闻名遐迩。建国后,先后兴建了粮油、酿酒、食品、肉类加工等企业。至1989年,全县食品工业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其中具备一定规模的有城关粮油饲料加工厂、当涂县肉联厂、酒厂等。除生产传统的产品外,新增加有面包、蛋糕、冷饮、矿泉水、大曲酒、果味酒、甜米酒、精制面条等。
一、当涂肉联厂
系国营中型企业,厂址在城关北门杨林街。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初建时直属省商业厅,1979年改隶当涂县。1984年,划归马鞍山市,由市经委代管。1987年,又复隶当涂县。内设有9个科室、8个分厂、2个公司和物资供应站、运输车队。生产设备284台套,其中氨压机11台,氨库1座,冷库2座,总容量3850吨。固定资产974.3万元,职工74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9人。是省分割肉出口的重点生产厂家。
肉联厂建于1958年7月,初名“当涂县冷冻厂”。同年10月,更名“当涂肉类蛋品联合加工厂”。1960年投产,手工宰杀菜牛、家禽,库存冻鱼,制做冰棒、山渣糕等。1962年8月,停产下马。1964年恢复生产。
1970年投资420万元扩建成3000吨低温冷库,总制冷能力为168万卡/时。1974年,新建氨库1座,储氨量为15吨。由于设备的更新,出口冻肉质量不断提高,产品合格率为100%.产品加工精细、清洁、新鲜、无肉穗、冷冻良好,受到外贸部门的好评。1978年,宰猪12.53万头,出口鲜冻猪肉228.7吨,出口分割肉348.15吨。
自1981年起,不断增加技改投入,添置了洗猪机、滚筒打毛机、压缩机、血粉机、炼油炉、真空包装机、灌肠机等设备,完成了分割肉技改项目,开发了出口肠衣、动物性蛋白饲料等新产品。1985年,获国家商检局颁发的《出口食品厂(库)注册证书》。1986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国际上最新的AOAC卫生质量检验法。随着国内生猪购销市场和物价的全面放开,肉联厂由过去的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1987年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当年,盈利51.4万元。1988年,宰猪12.93万头,出口分割肉2014.12吨,出口猪副产品16吨,完成产值3400.62万元,实现利税161.9万元,利润126.4万元,出口创汇403万美元,获全省出口创汇先进单位称号。1989年,形成日宰生猪1000头的生产能力,分割肉合格率、半成品肠衣利用率、白肉出肉率分别比承包前增长了6.18%、19.36%和1.24%。被省政府授予企业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加工分割肉2078.07吨,比上年增长3.18%。同年,节能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万元产值耗电639度,耗煤361公斤,均低于省定标准,被评为省节能先进单位。全厂有计量器具1145件,配备率99%。经马鞍山市计量局验收合格,达到三级计量标准。出口分割肉和太白牌酱肉获省商业厅优质产品称号。
二、当涂县酒厂
系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厂址在城关马军寨,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985平方米,是具有40年酿酒历史的老企业。前身为城关工商业户沈敬元私人糟坊。当时厂房简陋,手工操作,产品单一,产量较低。1950年2月,城关10家私营糟坊联合组建“集成糟坊”。1951年7月,更名为“大众酒厂”,隶属于县税务局。1952年7月,收归国有,改名为“国营当涂县酒厂”,归省工业厅主管。1958年,改归地方国营,更名为“当涂县酒厂”,隶属于县轻工业局。主要生产设备有发酵池48个、蒸酒锅甑9口,当年,生产65度白酒534.38吨、土甜酒3.95吨,创产值43.9万元。从1959年起,采用省轻工业厅推广的糖化曲、酵母发酵新工艺,生产的品种有山芋干酒、代用品酒、甜米酒和酱油。1970年,隶属于县工业局。1972年建成液态发酵白酒生产线。1978年,建成固体发酵半机械化车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形成年产白酒1600吨的生产能力。
1983年,隶属于县经委。从1984年起,进行了3次大的技术改造和扩建工程,酒精的质量由国标三级提高到一级,形成年产3000吨酒精的生产能力。到1988年,酒精出酒率由26%提高到35%,白酒销售量由1983年的900吨猛增到1989年的5900吨,销售收入达982.7万元。
1989年,该厂有职工154人,内设有生产、供销、计财、人秘、质检等5个科室和酒精、大曲2个车间。有生产设备4吨锅炉3台,三塔酒精蒸馏配套设备。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3.3万元,净值164.4万元。完成产值507.1万元,实现利税212.33万元。1986~1989年被评为市、县先进企业和“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三、当涂县城关粮油饲料加工厂
厂址在城关西大街,为国营粮、油、饲料综合加工企业,1950年建成,为全省重点粮油加工企业之一。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接收私营广兴机米厂成立加工库,当时只有一部陈旧的柴油引擎碾米机,以木砻加工稻谷后经碾米机加工成熟米。1961年,与油脂公司接收的私营油坊、粮食副食品综合厂、粮食机械修配厂合并,成立粮油联合加工厂。60年代初,加工出口大米,每年出口大米2000吨左右,远销越南、巴基斯坦及东欧一些国家。该厂现有职工13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33人,占26%。厂区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内设大米、机榨、浸出油、精炼、饲料、机修、配电等生产加工车间。拥有固定资产340万元,粮油加工设备配套成龙。
1979年后,该厂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到1989年,年生产大米2万余吨,食用油脂4000吨,机制饲料8000吨。年产值1000万元,实现利税8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5万元/人。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1987、1988年连续两年获省“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