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当涂无蓄水骨干工程。冬春雨雪少,河水位低,民间称“断潮干”,遂致泵站“挂口”,发生旱情。入秋后雨量稀少,农作物又需水多,蒸发量大,则发生“夹秋旱”。尤以1959年、1978年两次旱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1959年抗旱纪实
1959年入夏以后,雨量稀少。5~8月,共降雨436.1毫米,同期蒸发量为643.3毫米,气温高,蒸发量大,旱情发生。姑溪河水位7月中旬开始降落,月底降至6.99米,低潮时涵闸无法引水。全县受旱面积达3.7万亩,是时正适早秋收割,中稻黄熟,晚稻抢栽之际,抗旱保苗,抗旱抢栽,已成当务之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抗旱,加之8月1日有6个公社降了阵雨,旱情稍有缓和。入秋后,旱情持续发展,薛津、丹阳、博望3公社受旱最重,面积达16万亩。此次旱情特点是:双晚面积大,需水多,夏旱连“夹秋旱”,“虎”口夺粮急如星火。
县委作出“有旱抗旱,无旱防旱”和“抓早、抓好、抓深”的决策,确定县、社成立抗旱指挥机构,各部门密切配合。县委书记深入重旱的薛丹博地区察看旱情,研究抗旱措施。县水利部门抽出技术人员20多人随同县直单位干部组成检查组,分赴受旱社队推广抗旱技术知识,在《当涂报》连续撰写《怎样抗旱保苗》、《怎样拦河打坝》和《怎样打土井》等科普文章,指导抗旱工作。并在全县拦河(沟)打坝45处,拦蓄水量累计灌田12万亩。打井142眼,每眼日灌田2~3亩。博望公社从丹阳湖盘水抗旱,沙埂大队盘潮达22盘。大公圩内沟港多,试制柴油机船11只,灵活调度。
抗旱中日出工最高达5.22万多人,累计使用工日126.4万个,使用水车11341部,牛(风)车5599部,开动抽水机73台860马力。
二、1978年抗旱纪实
1978年大旱来得早,持续时间长。全年降雨量463毫米,梅雨季仅降水17.3毫米,几乎成“空梅”。水稻需水最多在5~9月,其间降雨248.4毫米,为多年平均值的39.2%。江河水位均低,涵闸无法引水,泵站发生“挂口”。
县委于4月中旬召开常委会,研究旱情趋势及其对策。县着重抓6处固定站,24处喂水站,为老泵站提供水源。4月下旬旱情露头,县抽调机关干部180多人下乡检查旱情和组织抗旱。后调配12马力柴油机50台套、柴油79吨及贷款16万元,支援抗旱。
7月上旬,塘坝干涸90%以上,受旱面积达27万亩。这时全县总动员,抗旱夺丰收。全县抗旱日出工最高达9万人。开动电动机427台28756千瓦,柴油机1593台22302马力,使受旱面积降至13万亩。丹阳公社发动50%的劳力,从山河多级盘水抗旱。新市公社盘水达9级。全县突击开挖渠道130多条、长达70多公里,做土方30万立方米,做到渠成水到。在抗旱用电缺口大时,马鞍山市委支援电力5000千瓦、铁板17吨。马钢南山矿亦支援陈焦圩抗旱用水。与江宁县共同在釜山口安装提水机泵7台套,翻丹阳湖水为丹博地区抗旱提供水源。为解决薛津、围屏的水源,在纪村河口筑坝安装柴油机,保证了抗旱用水。
是年,全县抗旱费用570余万元,除国家补助100余万元外,其余自筹解决。由于抗旱及时,粮食总产较上年还增加4850万公斤。
上一篇:第一节 防汛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