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当涂圩堤众多,堤身矮小,洪涝灾害频繁。建国以后,兴修圩堤,联圩并坝,兴筑闸站,防洪除涝成效显著。但因面广线长,汛期高水位、大洪量仍造成圩区险象环生。经过广大干部、民工的抗洪抢险,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基本上能把灾情降到最低程度。
根据省防汛“三线制”的规定,以姑溪河太平口水位为准,确定设防水位8.4米,警戒水位9.7米,危险水位11.32米。1949~1989年,太平口水位超10米有13年,其中超12米(1954年)、11米(1983年)各1年。这两年防汛任务极为艰巨。
一、1954年防汛纪实
1954年大水具有梅雨期早,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的特点。自4月份开始,江河水位逐步上升。5月17日达设防线,7月12日已超11米。5月20日日雨量91.2毫米,6月月雨量517.2毫米,皖南山区山洪下泄,江潮顶托,防汛告警。挡浪护堤,排除涝水,成为全县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全县党、政、军各级干部身先士卒,率领广大民工夜以继日和洪水搏斗,动员社会支援防汛物资器材,派出干部包圩口并做好安全转移工作。7月下旬,太平口水位达11.3~11.97米,除大公圩外其余圩垾均溃破。故后期防汛系围绕大公圩进行的。
大公圩防汛先后战胜4次洪峰、抗御3次巨风、抢救5次出险。特别是8月8日发生7级大风,东埂多处告警,在县领导指挥下,民工奋勇当先,用软料和“人墙”挡浪,化险为夷。据记载。8月22日太平口站水位12.33米为最高,相应黄池、花津两地水位为12.53米和12.44米。在这期间,因抢护得力未发生意外。
9月24日16时始,突发8级以上台风,浪头高3米猛袭东埂,浪台被卷去,堤身被摧毁,至翌日凌晨相继溃口16处、口长共1224米。其中大陇仇塘、荷叶塘、邢羊村、谢家潭、方家嘴5处长360米为最严重。溃破时太平口站水位11.9米,圩内10.6万亩水稻已收割完毕。
1954年汛期,全县各圩共做防浪工程250.66公里,加筑子埝264.5公里,抢堵缺口7处235米,共做土方31.3万立方米。使用主要器材有:木料7.07万根、毛竹42.5万根、小竹子22.95万根、麻(草)袋17.12万条、芦席9.93万张、铅丝29吨。折价约95亿元(旧币)。大公圩所用器材占50%,该圩自筹树桩12万根及其它料物,估价约17亿元(旧币)。动用防汛木船5210只,抢救灾民8.65万多人,抢运大量粮食和物资。
二、1983年防汛纪实
1983年,进入汛期以后,全县普降大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太平口站降雨346毫米。与此同时,水阳江上游连降暴雨,洪水倾泻而下,江河水位猛涨。太平口站水位:6月20日为8.5米,7月14日即涨至11.71米(下午潮)。黄池站最高水位12.79米,超1954年最高洪水位0.26米。太平口水位超过10米长达46天,7月16日最大流量1900秒立方米。水位、洪量、历时均为1954年以来所仅见。
当达警戒水位时,县委、县政府领导按沿江、太公圩、薛丹博3大片指挥防汛,抽调县直单位干部390多人与乡镇干部一起建立包圩口、包堤段的责任制。当洪峰压境时,省、市领导亲临检查和指导,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县委、县政府发出“紧急动员起来,全力投入防汛抗洪斗争”的号召,组成一支10万人的抗洪大军,迎大风,战恶浪,夜以继日,战斗在数百里的江河堤上。“水来土掩”,加筑子埝,加高堤埂。因取土困难,特用舟车从远处运来泥土。对130多处塌坡、渗漏,采用抛石固基,挑筑土牮,使险情得到控制。据统计,共筑子埝17.2公里,挡浪长25.5公里,抛石75处,罩包78个,共做土方107万立方米,石方2.7万立方米,排水开机278台9673千瓦,把涝灾降到最低程度。
为滞蓄洪水,安徽省防汛指挥部决定丹阳湖南、北两圩扒口接纳洪水。7月5日,孟富林副省长电示:“省委、省政府对当涂南北圩情况十分关注,请你们认真执行省防汛指挥部电报精神,要以坚决果断的态度放水泄洪”。经市、县领导研究,决定按省指示执行,并派一名县委副书记去召开社队干部会议,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于7月7日晚在北圩东堤扒口滞洪,8日上午蓄满。此举使沿湖堤险有了缓冲时间。
全县抢险中使用杉木300立方米,毛竹3万多根,草袋30万条,芦席3万多张,块石5万多吨,柴油490多吨,总支出150多万元。另社队自筹防汛经费100多万元,木桩11万根,浪草160万斤以及草席、芦席等器材。
是年防汛除北圩按省指示蓄洪外,全县万亩以上大圩11个全部保收,0.5万亩以下小圩溃漫8个,计1.19万亩。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抗旱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