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护林组织
民国时期,当涂山林盗伐十分严重,公私林场林权屡遭侵害。民国19年(1930),当涂县行政会议通过“保护森林案”,决定设立森林警察,巡视四方,保护国有林木。民国25年,省立第二林区森林局配备警察2名保护山林。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林木保护工作极其重视,1950年设护林小组5个,护林员26名,严禁一切破坏森林的行为。至1952年,全县建立护林小组30个,护林面积达到3800亩。1953~1955年,县政府对横山、围屏山、青山实行封山育林,与沿山群众订立护林公约,禁止春夏两季上山砍草。1955年6月,根据中央“防重于治”的指示精神,县政府布告“严格控制火源,防止森林火灾,严禁偷砍盗伐,对护林有功人员奖励,对蓄意破坏森林者不论损失大小均逮捕法办”。1957年全县18个山区农业社发动群众进行全面护林。在青山林场设专职护林员38人,初步形成了以专职护林与群众护林相结合的护林制度。1960年,青山地区成立护林委员会,由沿山各大队林场场长和有关人员27人担任护林员。青山林场还与周围6个大队组织打火队1个,队员300人。1963年,沿青山林场一带有社队护林委员会19个,专职护林员46人,季节性护林员27人。1972年7月,县革委会为加强幼林保护,制定出“一二三”政策,规定对毁坏幼林、苗木者实行毁1棵罚2元栽3棵的补偿制度。1973年,国营青山、横山、围屏山林场开始独立建立护林组织,增添护林人员,处理毁林事件由社队给予配合。1983年,县林业局结合全县国营林场护林工作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当涂县国营林场护林细则》,将林场护林组织分成3级,即护林委员会、场管会、护林组(片)。1984年4月,县公安局森林派出所成立,专司林业案件的处理,并协同各林场健全护林组织。为加强对山林火灾的监视,1987年10月,青山林场在大山尖建成了望台1座。1988年,县成立护林防火指挥部,由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任指挥,乡镇行政村亦相应建立了组织,各林场还专门成立了灭火突击队,加强季节防火。1985年以前,全县每年发生林业治安案件百起以上,1986年后,每年只有10余起,毁林案件得到遏制。
二、地区防火联防
地区间护林防火联防工作始于50年代,1955年苏、浙、皖3省护林联防领导小组成立,不久当涂县与江苏省的江宁县、溧水县毗邻地区共同建立了护林防火县级联防组织。1956年,马鞍山市参与联防。1958年,联防区范围有16个公社、54个大队、6个社办林场、3个园艺林场和1个园艺农场,共划为3个联防分区。联防区制定有汇报、检查、会议和奖惩制度:县(市)一级设立县(市)联防委员会,由联防区内各县(市)政府农林(多种经营)局、公安局、法院、供销社、人武部及毗连地区的区、社负责人组成;公社、大队两级也同样设立联防委员会;每年或每隔1年召开护林防火会议,县级联防委员会会议由联防区值班县轮流召集。1962年,联防区各县(市)根据地形和历史习惯,调整联防组织,将3个联防区调整为2个地区级(横山、九龙坳)和10个大队级组织。1980年横山联防分区辖石柱庵、常山庵、鸡毛山、杨家坳4个大队级联防小组,九龙坳联防分区辖洪幕山、牛脚山、东坑、栲栳山、独龙山、百峰等6个大队级联防小组。县境国营围屏、横山林场及博望、新博、新市、丹阳、龙山、围屏、银塘等公社及所辖有关大队分属各联防区。1985年地区级第20次防火联防会议,分别在当涂银塘乡和新市乡召开。
三、病虫害防治
1980年秋,县森林病虫害普查队对全县林木进行病虫害普查。山林普查面积8.9万亩,有病虫害的5.5万亩,占62.7%。主要病虫害有松毛虫、松梢螟、杉梢螟、双条杉天牛、竹笋家蝇、竹笋夜蛾、介壳虫、炭疽病、赤枯病、叶枯病、竹虫霉病等。四旁植树普查47387株,受害44189株,占93.3%。主要病虫害有光背星天牛、柳毒蛾、大袋蛾、黄刺蛾、臭椿皮蛾、介壳虫、木毒蛾、蝽象、花叶病、卷叶蛾。苗圃普查112亩,受害91.3亩,占81.5%,主要是松杉立枯病、地老虎、叶枯病。
松毛虫为松树的主要害虫。1953年青山林场危害面积50亩,次年扩大到100亩。1957年连续发生3次,危害面积达到5100亩。60年代以后,松毛虫危害几乎年年发生,面积亦逐渐扩大。1962年全县发生虫害16500亩,1984年达到73500亩。
建国初期,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一般是采用采茧、摘卵、点灯诱蛾、剥树皮捉越冬虫及使用喷雾器喷洒“666”粉剂等。1957年,全县发动劳力2885人联合江苏江宁县林业部门,集中喷粉器40台,对横山地区松毛虫害进行联合扑杀。计杀灭幼虫2231.5公斤,虫茧440公斤,防治面积4500亩。对苗圃病害防治开始采用“666”粉剂对土壤消毒,用硫酸铜或硫酸亚铁防治松杉立枯病。1959年,根据“防重于治”和“治早、治小、治了”的病虫害防治方针,青山林场和各社队林场开始建立松毛虫预测预报网,预测松毛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和扩散迁移情况。同年,第一代松毛虫发生42000亩,除用旧法防治外,又采用土农药闹洋花、六合剂、狼毒杀虫。1960年春对青山越冬松毛虫采用土炮农药法防治。1962年,首次动用飞机两架喷药治虫,治虫效果80%。1963年县与马鞍山市、江宁县联合组织灭虫指挥部,采用飞机喷药防治越冬代松毛虫12000亩。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全县各林场主要防治工具采用背负式喷雾器,药剂主要有敌百虫粉、晶体敌百虫、敌敌畏、“666”等。70年代起开始对松毛虫进行生物方法防治。1970年还使用苏云金杆菌防治10640亩,害虫死亡率70~95%。1973年县农林局在凌云山创办白僵菌厂,1980年生产10500公斤,防治面积11000余亩,杀虫率80%。80年代以后,森林病害面积亦呈逐渐扩大趋势。1980年全县发生1000亩,1989年达到16697亩。主要病害为杉木黄化病、松针褐班病、叶枯病等,造成林木芽枯、梢枯以致全株死亡,除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外,尚无其它有效防治办法。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