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树种采集
民国前期,县里农家植树大都采挖野生树苗,公私林场造林,树种均由省森林局提供。民国19年(1930)后,县内林场植树用种,部分实行自采,不足部分由省调配。民国20年大水后,为加强堤岸防护,在江河湖堤上大量采用杨柳枝扦插繁殖。民国36年,省立当涂第二农垦林场在采石、霍里等地采得女贞、乌桕、侧柏、苦楝、洋槐、油桐、桠枫、臭椿、榆树等种子347公斤,同时采集大量白杨、法梧枝条供扦插育苗之用。
建国后,政府提倡造林用种实行“自采、自种、自用”方针,1950~1952年全县共采集各种本地土树种7405公斤,白杨插条5000公斤。1953年后,随着造林规模的逐年扩大,年采种量亦随之增加。1956年春,全县共采得各类树种1.4万公斤,内有马尾松种子1万余公斤,黑松300公斤,中槐1350公斤,刺槐750公斤,油桐1000公斤,另有白杨插条5250公斤。1963年起,开始从外地批量购进各种优势树种。70年代后,县里进行大规模四旁植树和圩区绿化,林业部门一方面大量采集本地乡土树种,一方面从外地调进适合县境栽植的白榆、水杉、池杉、香樟、泡桐等种子,前后共达3000余公斤。70年代末,乡土树种在县内各林场已不再采用。
70年代起,县内开始建立母树和母树园。1973年,在大桥公社永丰大队、龙山桥公社太仓大队林场建立水杉采穗园5亩。1977年青山林场首次确定1株1959年植、树高14米、胸径28.4厘米的优势杉木为采种母树,1979年又有5株黄松被定为采种母树。1981年县林业局在湖阳公社红星大队林场建立水杉种子园1.5亩,1985年在黄山卸巷林场辟火炬松母树园38亩,在黄池福光林场辟水杉母树林10亩。
二、育苗
民国时期,县里育苗方法除法梧为插条外,大多树种采用条播,少量撒播。民国18年(1929)省立第二林区森林局在青山培育杨柳、重杨木、白杨、中槐、臭椿等苗木2400余株,用于行道树绿化。民国24年,县立象山苗圃育苗25万株。民国34年,县政府机关育出乌桕、女贞、黑松、垂杨、白杨、法梧、龙爪柳苗8000余株。民国37年,省立第六林区在采石育苗2亩,树种有洋槐、侧柏、白皮松、金松、油桐、臭椿、黄松、枸杞等20余种。
建国后,国营林场首先恢复松树播种育苗。1952年培育出马尾松、楝树等10多种苗木,次年又试育杉木苗1亩,并有板栗、核桃、桑、桃、梨、枇杷、葡萄等经济苗木。1956~1961年共育松树苗2800余亩,供荒山造林之用。70年代以后,育苗技术逐渐普及到社、队办林场,全县年育苗面积在400亩以上。育苗技术有了较大改进、提高,苗木品种亦不断更新。水杉为这一时期主要繁育树种,1974年,县水杉插条繁殖成果曾参加省农业科技展览。至1980年县内水杉苗达130多万株。80年代起,林业部门对乡、村林场实行倾斜政策,扶持集体林场发展,对集体林场育苗给予经费补助。1984年,全县苗圃面积达726亩。山丘区林场多育国外松、香樟;圩区林场以池杉、水杉、泡桐等为大宗。1989年,全县有苗圃435亩,基本满足了县内造林需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