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历史上,当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频繁。清咸丰六年(1856)和光绪三年(1877)均发生大面积蝗灾。光绪十七年六月,县境东乡至东北乡一带,蝗虫大起,纵横10里,山岗平野到处可见。建国前,对于病虫害防治,只能是“蝗虫打,结虫梳,钻心虫子没奈何”。建国后,植物保护受到政府重视。70年代县成立植保植检站,每到治虫季节,各级政府层层布置防治工作,并组织干部下乡检查督促。病虫害大为减少,蝗虫已绝迹。
一、水稻病虫害防治
水稻病害有赤枯病、绵腐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小球菌核病等.纹枯病以危害早稻为主,中、晚稻次之,白叶枯病危害中稻为多,早、晚稻次之。70年代前期重发区在薛津、丹阳、博望一带,一般减产1~2成。稻瘟病以青山周围乡镇为多发区,1980年青山公社晚稻部分田块无收。小球菌核病,1975年全县双季晚稻发病率达到60~70%,造成大片稻稞倒伏,上万亩颗粒无收。水稻病害防治,除选用无病、抗苗高产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外,主要采取药物防治。水稻虫害以稻螟虫为最,其次有稻苞虫、稻飞虱、稻蚜虫、稻蓟马、稻螟铃等。常见的稻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三化螟俗称钻心虫、窝心虫,为县内主要水稻害虫,50年代发生频繁,60年代后期得到控制,80年代灾害已大为减少。二化螟属常发性害虫,一年发生不完全3代,以1、2代为主害代,为害盛期为5月下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1983年县境东部地区部分中稻为害达50%以上。稻飞虱主要危害早稻和晚稻,多聚集在稻稞根基部,一年发生约5~6代。稻蓟马普遍发生在单、双晚稻秧苗上,以双晚受害最重。水稻虫害防治方法主要是加强田间管理,结合积肥,铲除田埂杂草,消灭害虫栖身场所,防止害虫越冬。有的还采用点灯灭蛾等办法。药物防治在80年代前主要是采用25%的二二三乳剂乐果、六六六、1605等,80年代后用高效低毒农药喷洒。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
当涂小麦病害以赤霉病、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黑穗病等为主。赤霉病多于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发生,以圩区低洼田块居多。1973、1975、1977、1983和1989年,穗发病率达到30~60%,致使小麦减产1~3成。麦锈病包括叶锈、条锈、杆锈3类,每年均有发生。条锈病多发生在3~4月份,叶锈病多发生于4~5月份,杆锈病则发生于5月中下旬。麦锈病常在湿度高、雨水多、温度适宜的季节发生。1956年和1958年为杆锈病重发年,1983年全县小麦条锈、叶锈发病面积达10万亩之多,重病田3000余亩,病叶率达80%以上。白粉病80年代前较为少见,1984年突发,全县有13万多亩麦田发病,病叶率30~40%。黑穗病以散黑穗、腥黑稿和坚黑穗病为多,1957年全县发病田有7万多亩。小麦纹枯病1985年全县病田达12万多亩。小麦病害防治方法主要是选用抗病良种,加强田间管理和进行药物防治。小麦虫害主要有麦粘虫和麦蚜虫。麦粘虫以第一代幼虫危害较重。50年代和60年代多有发生,70年代后危害不大。麦蚜虫多在小麦苗期和穗期发生,有无翅型和有翅型两种,一般在麦苗根部越冬,翌年春暖时大量繁殖,危害严重。在防治上主要采用烧草灭卵,减少越冬虫数量和施用药物喷洒。
三、油菜病虫害防治
油菜病害主要是菌核病、龙头病、病毒病等。菌核病多发生于油菜收割、脱粒时,株发病率达70%,甘兰型油菜较易感染。龙头病1984年在姑溪、黄山、新桥等地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油菜虫害以菜蚜虫危害最大,一年发生20余代,春秋两季繁殖较多。1985年全县油菜苗期受蚜虫危害,致使早播的白菜型油菜多呈片状早衰枯死。防治方法主要是选用良种,轮作换茬,加强田间管理,进行药物防治。
四、棉花病虫害防治
棉花病害主要有枯萎病、黄萎病、苗病、红叶茎枯病等。枯萎病多发生于江心洲棉田,70年代蔓延到大公圩棉区。1982年和1984年全县棉田发病2万多亩,最重的石桥乡新建、新泰两村、青山乡管尚村和江心乡部分棉田绝收。黄萎病1982年于江心公社新锦、宫锦两个大队首次发现病株,经拔除后未见复发。棉花苗病包括立枯病,炭疽病、疫病和褐斑病等。此类病多发生于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低温多雨季节,棉花出苗后半个月危害最为严重。棉花红叶茎病常因天旱缺水诱发,屑棉花生理性病害,多发生于每年7月中旬棉株花蕾期。棉花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是提高整地播种质量,搞好种子处理,加强田间管理和进行药物防治。棉花虫害主要有红铃虫、棉钤虫,棉蚜虫、棉叶螨、小地老虎等。红铃虫为常发性害虫,为害盛期一般在每年8月和9月下旬,棉铃虫每年发生5代,以第4代为主害代,为害盛期在8月和9月上旬。1972年全县暴发成灾,严重田块近于绝收。防治方法主要是大田喷施农药。
五、草害防治
县境常见的草害,夏粮作物田间杂草有禾本科、豆科、蓼科、菊种等28科81种;水稻有16科46种。大公圩夏粮田杂草以猪秧秧为优势种,普通看麦娘、牛九缕为亚优势种;水稻田以节节菜、四叶萍为优势种,牛毛草、球形莎草、有毛芒稗为亚优势种。薛、丹、博半山半圩区夏粮田间杂草,看麦娘危害最重,其次为猪秧秧、野燕麦及早苗蓼。水稻田以牛毛草、有毛芒稗为优势种,节节菜、鸭舌草为亚优势种,部分田块瓜皮草、四叶萍、青萍、龙骨蓼等亦较常见。沿江圩区夏粮作物田间杂草以日本看麦娘发生最多,普通看麦娘、小黎、野燕麦等亦普遍;水田以稗草、节节菜为优势种,瓜皮草、牛毛草为亚优势种,较常见的杂草还有鸭舌草、四叶萍、丁香蓼、田草、水花生等。江心洲旱地以婆婆辣为优势种。1987年新桥、龙山桥等地发现一种检疫恶性杂草——肠草,其花粉可引起人体不适,产生过敏性皮炎和哮喘。到1989年,已扩散到全县11个乡镇,薛津至博望一带为重发区。草害防治历史上以人工拔除为主。70年代末,水稻田试用化学除草剂除草醚,小麦田试用绿麦隆、二甲四氯。1986年后,引进新型高效低毒除草剂丁草胺、稳杀得等。1989年,全县化学除草面积28.4万亩。
六、鼠害防治
当涂鼠害历史上屡有发生,鼠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其它有黄胸鼠、黑线姬鼠及少量靛青社鼠。明万历十五年(1587)江北田鼠渡江,每群千计,水中彼此相负,至田食苗。崇祯七年(1634),红毛鼠渡江损害田禾,青山下受害最甚。建国后,全县各地均有零星田鼠为害。1982年后,因化肥、农药普遍施用,田鼠天敌黄鼠狼、蛇等逐渐减少,鼠害渐重。从1983年开始,全县连续3年开展大规模灭鼠活动,投药、捕捉双管齐下,计捕杀田鼠3万多只,药毒致死不可数计,鼠害较为减轻。
上一篇:第三节 肥料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