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日本制铁株式会社马鞍山制铁所先后在马鞍山下、向山、南山和江边等地,建造各种房屋2.67万平方米,其中员工住宅141万多平方米。这些员工住宅分三等:一等是东南宿舍(后称东宿舍),共有48幢,构造坚固,外是红砖素瓦,内有隔板、天花和地板,有水、电和卫生设施,室外道路为混凝土构筑,时称“小洋房”,住的是日籍官员及眷属、日商和日本工程技术人员;二等是“华人宿舍”,共40幢,构造以木质为主,也有砖墙灰板铁皮顶,内有水电和地板,住的是工头和华人职员;三等是“苦力宿舍”,共36幢,竹草为墙,茅草盖顶,无水电,晚上用菜油或蜡烛照明,室内外都是泥土地,住的都是出苦力的中国人。侵华日军投降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铁马鞍山制铁所及其全部房屋。至马鞍山解放时,当涂县人民政府始派员配合军代表清理马鞍山矿区房产,接管办公楼两幢,住宅88幢,厂房1.3万平方米。
建国初,金家庄仅有87户人家,加上附近8个村子,共有655户人家,住房1350间。当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府未设专门房管机构,民用房、公用房都由用房者自筹解决。马鞍山建市时,共有市管住房646间,其中楼房39.5间,平瓦房565.5间,其余均为草房。中央和地方企业共有厂房90万平方米,职工住宅40万平方米。建市后,市区人口急剧增长,1958年住房极其紧张。为解决住房困难,中共马鞍山市委决定全市动员,大兴土木,建筑简易住房(造价20~30元1平方米)。当时仅金家庄地区就兴建5万多平方米临时性简易住房,年内全市各企事业单位新建住宅建筑面积达13.3万平方米,暂时解决了住房拥挤的大难题。建市后的几年里,市区房屋建设主要分布在幸福路两侧,新华书店、百货公司、邮电局、人民银行、工人剧场。电影院、俱乐部等均设于此,形成直接为工矿服务的商业与文化中心区域。
60年代初,马鞍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住宅建设。1960年,马鞍山市房产管理局成立。1963~1966年间,为配合轮箍厂上马和马钢其它厂矿生产的发展,按照城市规划,马钢在雨山区建成大片职工住宅群。该住宅群于1970年制成模型出展日本,受到国际友人的称赞。70年代末,住宅建设实行统建,即将投资、规划、设计、施工、分配等实行统管,大大加快了住宅建设速度。1980~1984年间,湖东一村、二村、三村、大北庄、佳山新村等地陆续建起住宅楼105幢,市区共新建住宅111.2万平方米,5年所建住宅相当于过去15年的住宅建设的总和。5年间,有1.5万余户居民搬进新居,为25户私房主落实了私房政策。1985年,市区新建各类房屋42.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4.7万平方米。年底,市区共有各类房屋1.3万幢,建筑总面积735.9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用房345.93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29.51万平方米,科教文卫体用房53.34万平方米,工交仓库用房298.56万平方米,办公用房7.53万平方米,其它用房1.12万平方米。到1987年底,全市实有房屋建筑总面积815.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387.4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6.5平方米,住房条件较为优越。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