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马鞍山濒临长江,市内地势低洼。建市前,境内排水无正规的下水管道,仅靠一些零乱的明沟,街坊内、道路上的雨水和生活污水大多靠自然蒸发。建市后,工业生产发展很快,城市排水成为市政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1957年起,对原有零散的简易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在修筑城市道路中同时进行下水管道铺设,并注重小区排水设施的建设。在市区干道和小区道路逐渐形成网络后,城市排水设施也相应形成体系,趋于完善。到1987年,市区排水管道总长达48.4公里。
[排水管道]
1957年,在幸福路两侧铺设雨污含流排水管道,长2756米,管径为30厘米、100厘米两种,出水口分别与雨山河和孟塘相通,这是马鞍山建市后首次建设的排水工程。年内,又对已经毁坏的排水设施进行修缮改造,新建、维修管道长4537米,砌明渠3763米。1958~1960年的市区连续3年大规模筑路期间,排水设施建设得到相应发展,基本上是筑路与敷设排水管道同步进行。3年内,先后铺设幸福路、金泉路、恒兴路、半边街、铁城路、花山路(现在的解放路)、红旗路等下水管道,砌筑长江路、联农路截面40×40平方厘米的排水明沟。到1960年底,基本上完成了金家庄区的排水管道建设,并在花山、雨山新区铺设少量的徘水管道。1963~1966年,排水工程的重点转入花山区和雨山区。几年中,铺设团结路、沙塘路、湖北路、湖东路、湖南路的下水道,并对花山路、红旗路的下水道作进一步延伸敷设。1967~1979年,排水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市区的排水设施,注重生活区排水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排水工程体系的作用。80年代以后,市区排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提高技术指标,同时与治理污染、美化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到1983年底,完成湖东路沿线排水管道的改造任务。1984年,对湖南路中段的排水管道进行改造,湖东路与马向路交叉口铺设大管径过路管,长度60米。为使雨污水分流,保护雨山湖水质,市政府决定沿雨山湖四周分期铺设截污管道。1984年10月,开始在湖北路北侧铺设直径1米的截污管道,在滨临沙塘的红旗路西侧建排污泵房。第一期截污工程于1986年5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后,花山地区140公顷内的生活污水不再流入雨山湖,减轻了对湖水的污染,为美化湖北路一带的湖区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排水泵房]
一、2号泵房位于江边雨山河入江口处,1954年马钢公司投资兴建,马钢动力处(现马钢动力厂)负责管理使用,原称江边排水泵房。1964年,雨山河泵站建成后,改称2号泵房或老泵房。1965年6月,划归市城建局管理。2号泵房内设泵机4组,每台电机功率55千瓦,总功率220千瓦,每台泵排量0.75立方米/秒,总排量3立方米/秒。从1964年建成雨山河泵站起,2号泵房便很少使用。1983年汛期,经检修后,开泵排水,但泵机技术状况很差。1985年9月,2号泵房拆除重建,1987年6月20日开机试泵。新建的2号泵房排水设计能力6立方米/秒,全部工程投资302万元。
二、雨山河泵站位于江边雨山河入江口处,又称1号泵房或新泵房。1964年1月动工兴建,5月竣工,投资约120万元。泵站内设泵机4组,每台电机功率280千瓦,总功率1120千瓦;每台泵排水量3立方米/秒,总排量12立方米/秒。
上一篇:第三节 路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