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市初期城市规划]
1958年,工业生产大发展,新兴的马鞍山市百业待举。原在1956、1957年拟制的粗线条大块分区的城市规划,由于未对城市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1958年3月,在中央选厂小组指导下,制定出工业用地方案。5月,国家城建部及安徽省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组,来马鞍山实地指导规划工作。这次规划的编制,经历收集资料、踏勘地形、计算指标和拟制方案等过程,在经验不足、资料不全、工业项目上马快、规划时间要求紧迫的情况下,打破常规,简化程序,采用现场规划、现场定线、现场定案的方法,于当年6月完成初步规划的编制工作。同年底,分别邀请苏联专家和民主德国专家来马鞍山对初步规划进行指导修改。
1958年的初步规划,是马鞍山建市后第一次提出的建设蓝图。规划拟定城市基本人口占总人口的35%,服务人口20%,被抚养人口45%,城市生活居住用地约4000公顷,市中心选择在靠近雨山湖地区的南北轴线干道上,并明确城市向东北方向发展。工业布局,大型工业大部分分布于宁芜铁路以西,污染较重的地方工业放在慈湖地区,无污染或污染较轻的地方小型工业,分散在城区内,方便职工上下班。道路系统,在城市中心地区设置东西向和南北向干道各一条,再辅之以对外交通干道、工业区内交通干道、沿江运输干道、区域性干道以及街坊和滨河支道,组成一个统一的市区道路系统。园林绿化,市区佳山、雨山绿化后作为区域性公园,雨山湖为全市性中心公园,原有采石公园加以充分利用。此外,在城市四周沿铁路与居住区之间种植防护林,以减轻工业污染和火车噪声对居民的影响。这个规划虽很不完善,但它勾勒出城市发展的轮廓。
1959年6月,由于“城市人民公社化”及城市园林化因素的影响,对1958年的城市规划作了较大修改和补充。这次规划在“大跃进”高指标的影响下,提出人口规模控制在55~60万人之间,大型工业厂区主要集中在城市西部,地方工业的一部分,分布在马钢医院小区东部,工厂与医院及居住区间用防护林带隔离;另一部分分散在居民小区内,并在葛阳山附近留出两块较大的工业备用地。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在金家庄区规划5块生活居住区,把向山矿区建成一个独立工矿镇。对宁芜铁路进行技术改造,交通干道与铁路的交叉口全都采用立体交叉。这次规划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偏离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映出城市建设上的盲目冒进思想。
1960年10月,南京工学院派员协助马鞍山市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这次规划,重新研究城市的发展方向、居住区组织以及城市人民公社的划分;绘制居民区及人民公社划分图、公共交通线路图、向山街道规划图;确定城市最终的人口规模为100万人,市中心区设在雨山湖地区,城市用地向南发展。功能分区规划宁芜铁路以西一般不再布置重工业区,重工业尽量设置在城市东北面;可以单独设置的地方工业,一律迁到居民区外,居民区内只留一些无害的小工业;确定慈湖为化学工业和部分地方工业区,采石作为食品加工工业区。居民区按每公顷200~250人划分,人民公社之间要有明显的自然界线,有主要工业企业,便于工农结合。市区道路,要求进一步明确功能,增加道路网密度。这次规划虽仍有“大跃进”高指标的痕迹,但它适应当时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如雨山湖地区作为市中心区的开辟、慈湖地区作为化工区、采石地区作为食品工业区、雨山湖建成开放性公园等构想,都是十分合理的。
[1974年总体发展规划]
这次规划主要以马钢“四五”发展规划为依据。据1973年统计,马钢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职工人数占全市职工总人数的46.5%,工业用地占全市工业用地的73.6%,因此,规划在指导思想上,明确马鞍山是一座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马钢未来的发展,仍将处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一、城市规模按照冶金部批准的马钢“四五”发展规划,马钢将发展成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据此规划马鞍山城市的发展亦以中等城市为宜。人口测算至1980年,可达27~30万人,总人口控制在38~40万人。城市总面积25.53~29.03平方公里。
二、城市布局工业布局,马钢厂区用地向城市南部发展,地方化学工业设在城市下风向的慈湖地区,食品工业及手工业安排在采石地区,机械建材工业间布在城市东部沿马向路两侧,电子仪表工业结合现状靠近市区;生活区布局,全市规划建设雨山、花山、金家庄、慈湖、向山、采石和佳山7个生活区,根据各区特点,逐步完善生活设施,适当提高建筑层数,集中布置绿化。
三、城市交通为解决市区东西向道路高峰流量时的交通拥挤问题,规划将湖南路、三台路、湖北路西段加大宽度,将湖南路、湖北路与宁芜铁路的平交叉改为立体交叉。湖东路、解放路采用三块板断面,宁芜公路、马向公路以及马向铁路对市区干扰很大,逐步进行改道。
四、园林绿化雨山湖公园规划建成全市性的现代化公园,采石公园建成名胜古迹风景区,金字塘作为旧市区一个开放性的小游园。雨山湖近湖北侧辟为滨湖游憩道,西侧突出水面的半岛辟为街头绿地,环湖辟林间小道。宁芜铁路两侧植护林带,雨山、佳山辟为登高瞭望风景点,市郊新辟苗木基地。
这次规划较前一时期规划有很大发展,规划内容虽没有完全付诸实现,但后来的城市发展证明,规划的总体构思基本符合马鞍山城市建设的实际。
[1984年总体发展规划]
这次规划是在中共十二大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国家对经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布局,结合马鞍山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于1984年3~6月间对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进行的全面修订。规划要点:
一、城市性质鉴于马鞍山是新兴的钢铁工业城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机械、化工、电力、电子、建材、轻纺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必然形成一个以钢铁工业为主导的多种工业结构的工业城市。为此,规划明确,到本世纪末,马鞍山要初步建成一个工业发达、生活方便、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的钢铁工业城市。
二、城市规模为建立整个城市的合理工业结构,使主导工业、协作配套工业和地方性服务工业协调发展,预测马钢达到年产300万吨钢规模时,其职工约增加1.5万人(不包括外地矿山职工),地方工业约增加2.7万人,基本人口约达15.7万人。据此,规划城市总人口为39~41万人,建成区面积为41~43平方公里。
附表3—11984年马鞍市规划人口分类表

三、城市布局规划明确马鞍山市区以宁芜铁路为中轴,生产区和生活区沿铁路两侧平行分布,外围慈湖、采石、向山三镇鼎足而立,形成比较合理的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未来城市西至江边,东抵规划的宁芜公路,北起马钢二厂区,南达望夫山一带。铁路以西为马钢保留足够的工业用地,铁路以东以雨山湖为中心由内向外发展,西部生活区与马钢厂区平行发展,有利于职工上下班。东部佳山居住区作为城市重点建设区逐步配套完善。雨山湖以南市中心区按规划逐步实施,老市区因污染严重限制发展,逐步改善。地方工业中的化工企业仍设于城市下风向的慈湖地区,机械工业向马向路东侧现有厂区周围扩展,轻工业规划在葛阳路一带,与马钢有协作配套关系的工厂沿宁芜铁路东侧布置。在城市交通干道网内合理组织生活区,给职工创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环境(附表3—2)。
四、城市风格为体现钢铁城市特色,反映时代精神,规划设想按如下方法实施:(1)突出“九峰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自然景色。将翠螺山、马鞍山、慈姥山、雨山、佳山、梅山等列为风景保护区,划界立桩,禁止开山,及早绿化。(2)统一协调全市建筑风格。建筑造型要求简洁多样,建筑色彩鲜明典雅,对大型公共建筑进行多种设计方案比较。(3)加强建筑小品的统一规划设计,利用各种亭、牌、标志、广告、花坛点缀城市,丰富街景。(4)利用水塔、烟囱、山头、房屋作为道路的对景、借景,以增加城市景观。(5)在主要景观地点建立各种雕塑,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6)发掘和保护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对人民进行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7)公园、生活区、道路进行绿化、香化和美化,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
附表3—21984年马鞍市规划用地平衡表

五、城市道路网络针对市区道路及交通的具体情况,规划建成一级交通干道2条,横向东越过境宁芜公路至向山镇,西通马钢厂区,纵向沟通东西向各交通干道并通往江边码头,以构成全市交通骨架,辅以二级交通干道与一级交通干道联通组成城市交通网。并规划在马钢厂区建成一条南北交通干道,与城市东西向交通干道相衔接,以利职工上下班和厂区内运输。在对外交通上,从马鞍山未来城市发展设想,拟对宁芜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在联农退建堤以北建成过江轮渡码头,宁芜公路从采石外桥改线,并建立相应的客运码头、长途汽车站和货场。
这次规划以马鞍山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充分利用马鞍山在地理、交通、资源、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力量方面的优势,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基础的统筹兼顾,远近期结合,是马鞍山历史上比较科学、完善的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为今后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蓝图。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