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技宣传
(一)科普讲座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县科协经常举办各种实用科学技术讲座。1956年,全县举办了各种科技讲座513次,听众:工人1444人次、农民2.3万人次、工商界1639人次、学生329人次、军人113人次、机关干部5481人次。1981年9月,由科委、科协、农业部门及公社干部共32人组成的秋种技术报告团,深入农村,分5片作巡回技术讲座171次。1982年1月,县科协、广播局联合举办农林科普广播讲座,有关专业学会拟编了146个科技专题。同年3月,县科技部门再次组织技术报告团,下乡举行报告会63次,广播讲座6次,宣讲茬口、育秧等有关春耕生产技术。在白地,报告团所带200份水稻品种介绍和1000份水稻播栽期安排表被抢购一空。1983年,徽州地区林业工程师来旌讲课,并在全县播放录音。1985年,还聘请安徽省科技干部培训中心的讲师来旌讲授了“新技术革命”等课题,县直各单位都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听课。
(二)科普刊物
民国29年(1940)县立民众教育馆曾编印过《科学壁报》周刊。1956年,县科普协会编印《科普工作动态》8期、《科学技术讲演资料》21期;1962年,县科协编印《科学与技术》报,出版19期,发行1.9万份。1973年,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科技小组创办《旌德科技》,截止1979年,出版34期,发行1.7万份。1980~1984年,《旌德科技》由期刊改为小报,由科协或科委、科协联合主办,共出35期,发行5.25万份。1985年。《旌德科技》小报改称《旌德科普》,每期发行1500份。与此同时,科协还编印《科技普及资料》12期,发行2万份。1983年7月~1985年,县农学会编印《旌德农技》,每月一期,共出30期,发行9万份。1984年,由县科委、经委、计委、银行4家组成旌德县科技经济信息联合服务中心,创办《科技经济信息》。截止1986年,该刊出版18期,发行3.6万份。
(三)科教影片
1956年城乡共放映科教片及幻灯50场,观众达2.9万多人次;举办科普图片展览3次,观众近8000人次;街头展览科学知识图片29种,每天观众约150~500人次。此后,电影院、队经常加映或专映科教片。1978年4月,县科协、教育局、文化局联合举办“科学教育电影汇映”,在全县城乡放映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和推荐给大会的科教影片,汇映时间长达17天。1979年,县科协、科委组建科教电影队放映科教影片11部、180场,观众20多万人次。1981年,为普及中小学的科技知识,科教电影队在12个公社对口放映电影44场,观众达13.6万人次,其中中小学师生0.66万人次。此外,城乡各影剧院和农村电影队每年都上映一定数量的科教短片,有的还对口放映科教片专场。
(四)科普橱窗
1956年县科普协会成立后,设置科普宣传栏,宣传农业生产技术和造林绿化、卫生保健、破除迷信、节制生育等科学知识。
1979年在县城中心张家坦,建立一座9平方米的科普宣传橱窗,一年更换8期,采用文字、美术、摄影等形式,宣传本县科技活动、科技成果以及国内外科技动态和党对发展科技事业的方针政策。
1986年,各乡镇科协共建科普橱窗5处,面积21.8平方米;科普宣传栏13处,面积82.6平方米。
(五)科技图书阅览室
1985年3月,县科协与县图书馆联合创办科技图书阅览室,有科技图书350多种1000多册,期刊115种,并给科技工作人员发放了借书证。县科协还筹资购置科技图书3300多册,支持各乡科协办科技图书阅览室。
二、技术培训
1979年,县科委、科协、总工会、计量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机械制图训练班,县城有19个工厂的60名技术干部和工人参加培训。1982年开始,县科委与农科所以农村科技示范户和专业户为重点培训对象,联合举办粮油作物、蚕桑、植保、天麻、苎麻、凤尾菇栽培、稻田养鱼、养兔、名茶开发和菌糠饲料生产等各种专题培训班30期,参加学习的农民有1000多人次。1983年,县科委协助黄山台钻厂举办业余学习班。县农村能源办公室,为推广省柴灶、热水器、沼气、太阳灶曾多次举办节能培训班。与此同时,各专业学会和乡镇科协举办了各种培训班215期,参加学习的有1.2万人次。在省、地科技部门的支持下,1984年在乡镇企业中选送4名高中毕业生赴合肥工业大学,学习民用建筑设计专业。1986年,旌阳镇、白地、俞村、庙首4个乡镇的科协各办一所业余科技学校,共有学员327人。
三、科技服务
自1982年以来,县政协和科委、科协等单位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咨询服务。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物资交流会期间,组织农林、畜牧、医药卫生各专业科技人员分别在街头设咨询服务站,接待来访群众,散发科技资料。平时科技部门则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对农林牧副渔业进行巡回技术咨询服务,对有关乡镇、厂矿的探矿,花岗岩、钾长石的开发利用,制砖、茶叶、粉丝产品质量,生姜加工,姜瘟防治,凤尾菇、天麻、茯苓栽培等进行技术指导,释疑解难,并编印了《农村技术三百题》资料4000册。
1983年,有关学会与基层科协开展农田技术承包项目25个,承包面积1278亩。俞村、白地两乡创办农技服务公司,结合经营,实行有偿服务,如代售良种、农药,承包农田植保技术,承担培训工作,转发资料,提供咨询等。1984年,科委组织两名工程师,承包了华坦乡办石粉厂的机械维修、安装和设计,效益显著。同年,旌德县科技经济信息联合服务中心聘请45名旌德籍在北京、太原、杭州、合肥、芜湖等地的科技工作者和县内各行业的55名工作人员,担任信息员。县内外的信息员对本县花岗岩开发、氢氟酸调研、人才引进、对口传递信息都做了许多工作。1985年,服务中心通过《科技经济信息》及时制止了“蚯蚓热”在本县的蔓延,避免了经济损失。同年,县农牧渔业局多种经营站与双河乡光荣村一农民签订了蚕桑技术承包合同,精心指导,严格实行标准化饲育和科学管理,当年春蚕就取得每张产茧47公斤的高产,平均张产量、张产值在全县名列前茅。1985年春,县科委引进美国瘦肉型“汉普夏”种公猪2头,一年多即为本县农村母猪配种194窝,产仔猪1100头。所产仔猪耐粗饲,生长快,比本地仔猪重30%左右。7月龄体重近120公斤,瘦肉率达50%。
沼气建设从1973年开始。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科技小组先在南关、三溪、乔亭等12个公社建池38口,但由于石池密封性能差,又缺乏科学管理,多成病池、废池。1980年,改块石、鹅卵石砌筑的方、大、深池型为水泥全浇灌的圆、小、浅池型,提高了建池质量。至1981年9月底,全县新建沼气池26口,正常使用的20口。1983年后,采用顶部夹层水密封、整砖接顶等新技术,成功率更高,基本达到标准化。至1987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131口,75%以上能正常使用。本县在进行沼气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广省柴灶。1982年下半年,县沼气办公室与科委联合在旌阳公社新光大队进行省柴灶试点工作,1984年后逐步推广。各乡相继成立农村能源领导小组,推广改灶节柴。到1986年底,全县安装余热器800多只,砌省柴灶的有7474户,占全县总农户的25%。省柴灶的平均热效率达20%以上,省柴1/3。
1973年后地震工作由县革委科技小组分管。1975年地震办公室成立后,在全县各中学设立了15个群众业余测报点,运用土地电毫安表头测量法作观察纪录,配置重力倾斜仪、地磁、应力仪、磁放大偏角仪等仪器观察动植物、地下水温等自然变异,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先后向省预报5次,对应3次。1977年12月华坦中学出席全国地震战线学大庆代表会议。1986年增设气象站、砩石矿、篁嘉村3个测报点。
四、农技推广
本县1953年开始施用化学肥料,1954年施用农药,1955年推广紫云英(红花草),现均已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60年代后,农村广泛开展以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为中心的科学种田活动。1964~1967年,实验示范普通薄膜育秧,明显提高了早稻播种期,为双季稻连作创造了条件。1968年全县大面积试验双季稻连作,均获成功。70年代双季稻普遍实行连作,推广矮秆品种和化学除草技术,1972年矮秆良种占74%。1973年全县有“三田”(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9000多亩,合理密植已广泛推行,研制“五四○六”菌肥也发展起来。旌阳公社新桥大队永忠生产队先后引进48个稻、油(菜)、麦良种,采用地窖催芽、壮苗带土移栽、科学施肥及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等新技术,粮食亩产从1970年的320公斤跃升到1973年的580公斤。1975年,全县粮食单产从1949年的109公斤增长到241公斤。70年代末引进杂交稻,1979年全县种植3.8万亩,单产比常规品种增长43~52公斤。80年代普及多种实用技术,效果显著。在陷泥田施用硫酸铜,增产10%左右;推广油菜育苗移栽技术、免耕法等;微量元素肥料常年施用1万多亩,解决了油菜花而不实的难题,增产15~20%;根外追肥曾普及到3万多亩;发展地膜育秧,近年地膜育秧占早稻育秧的40%,比普通薄膜降低成本50%;化学除草面积已达1万多亩;在庙首乡里仁村推广模式栽培400多亩,单产比一般田增长50公斤,节省成本10%。
建国以来,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取得显著成果的还有以下项目:
粮油高产栽培技术1978~1980年,以农科所为主,组织5个农技站协作,研究适应本县条件的粮油高产栽培技术,以便指导大田生产。经几年试验,达到了预期的产量指标,最高单产是:油菜籽151公斤,小麦275.5公斤,双季稻849公斤,单季杂交晚稻522.5公斤。
品种改良与良种推广1955~1982年,农业局、农场、农技站、农科所和种子公司,先后引进试验的稻、麦、油菜等作物品种304个;经评选、鉴定后,繁殖推广的品种有99个,主要当家品种平均5年更新一次,1965年基本普及了良种。70年代初水稻高秆品种改矮秆品种,双晚改籼稻为梗稻,80年代初部分矮秆改中杆品种。甘蓝型油菜种植面积扩大到50%以上。由于品种改良与良种推广,使粮油单产获得显著提高。
主要作物生育期和积温(≥10℃)的研究县气象局、农业局于1978~1985年的研究表明:本县双季稻的早籼早、中熟搭配晚粳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为250天,安全生育期165天;≥10℃期积温为4650℃,≥10℃~20℃期积温3900℃(80%保证率)。据此两项条件分析,旌阳、南关、蔡家桥、三溪、双河等乡的河谷平畈区,基本适宜种植双季稻,以杂交稻为双晚亦可种植。但从三熟(油稻稻或麦稻稻)或两季均为迟熟品种搭配分析,上述地区的热量资源则显得偏紧,仅高温年份可获成功。俞村、乔亭、白地等乡的某些丘陵区,由于安全生育期在160天以下,≥10℃~20℃期积温在3850℃以下,达不到双季稻最低热量需求界限。这一研究成果,为本县确定双季稻(或麦稻、油稻)等作物栽培区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香菇栽培试验为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1981~1982年县科委与版书菌种场,用松、杉木屑和玉米棒芯作栽培料进行香菇生产试验,均获成功。松、杉木屑混合料每平方米收鲜菇7425克,玉米棒芯每平方米收鲜菇9225克,效益显著。
名茶开发1984年县科委、农牧渔业局、经贸局、祥云乡、云乐乡共同选定、开发、建设名茶基地30亩,试制成“天山毛峰”、“旌德云尖”,均被评为徽州地区级名茶。
三十烷醇应用试验1982~1984年,县科委、农牧渔业局、农科所和有关农技站试验点,用不同浓度(0.1~1ppm)三十烷醇在不同农作物的适当生育期进行喷施,鉴定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应用三十烷醇后:桑叶增产16~25%,油菜增产10~15%,红花草籽增产15~30%,茶叶增产5~11%,苎麻增产17~27%,水稻增产不明显。
旌德“小黄牛”人工冷配试验1984年10月至1985年秋,县农牧渔业局、畜牧兽医站、县科委、旌阳乡兽医站、龙川配种试验点,为培育体型大、挽力强、产肉多的役肉兼用型杂交牛,引进浙江农科院等处的辛地红、海福特、西门塔尔等良种公牛冷冻精液,给本县母黄牛人工授精,改良小体黄牛。一年共“冷配”81头。1985年7月在南关乡龙川许村产下第一头辛地红人工杂交牛犊,初生体重22.6公斤,是本地牛犊的1.33倍。这种杂交牛体型大、生长快。
1982年开始,县科协根据省科协的部署,连续三年在全县开展农村科普红旗竞赛。县委、县人民政府三次召开科技表彰大会,表彰科普先进集体16个、红旗单位14个和科普积极分子、红旗手188人次,县科协和云乐乡、白地乡、俞村乡科协受到省人民政府的表彰。1984年,省地科协推荐本县科协出席北京全国农村科协工作经验交流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