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募兵制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二月,安徽省设立征兵总局,次年正月起,在宁国、徽州、风阳、颍州等府设立分局,以雇用招收的办法募集汉人当兵。凡应募当兵的,自行到招募营报名入营,大多补充到“绿营”、“湘军”、“淮军”等所属部队。民国初期仍沿用募兵制,但无常设兵役机构,凡入伍者皆从自愿,且服役时间较长。旌德百姓旧时深受“好男不当兵”的思想影响,应募入伍者仅为一些无计谋生的农民和无业贫民,人数不多,人称“吃军米”。
二、征兵制
民国22年(1933)6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发《兵役法规》,改募兵制为征兵制,规定凡年满18~45岁的男子,均有服兵役义务。兵役分常备役和国民役两种。常备兵役又分现役、正役、续役三种。现役在营,为期3年;正役6年,不在营,由现役满期者转充;正役期满再转充续役,至40岁止。又规定凡年满18~45岁的壮丁均需服国民兵役。
兵员征集虽有壮丁身家调查、体格检查、抽签、中签入伍等程序,但以抽签为准。抽签的比例初为“(每户)三丁抽一,五丁抽二”,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改为“二丁抽一,五丁抽二”。中签者即为征集对象,由乡、区公所送县接兵部队。入伍壮丁因不堪虐待,时有逃跑。逃跑者倘被抓获,则往往被活活打死或遭枪毙。因此,中签者视当兵为死路。有钱人或贿赂乡保长请求缓免,或雇人顶替;贫穷者或远逃他乡,或罄尽衣食抵交“壮丁费”,以求一免。三都农民王双喜家兄弟3人,民国26年一年中签4次,每次出费折米20余担,等于一家全年生产收入,全年交米近百担,以致倾家荡产。各乡保还常因无法征足配额而派武装四出拦截,碰到壮丁,强行捆绑,送县抵充,民间称此为“抓壮丁”。本县从民国26年(1937)开始征兵,至民国34年,9年征集壮丁3330名,平均每年370名。其中民国26年415名,民国27年292名,民国28年177名,民国29年252名,民国30年343名,民国31年589名,民国32年581名,民国33年372名,民国34年309名。民国34年9月起,奉令暂行缓征一年。民国37年底至38年初,本县实行“一甲一兵”制,即以本甲内年满20~35岁壮丁抽签定兵,得第一签者为常备兵,入营服役;第二签者为预备兵;第三签者为后备兵。
三、志愿兵役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均实行志愿兵役制,直至1954年仍沿用此种兵役制度征集兵员。规定年满18岁至35岁,成份、历史清楚,身体健康,且自愿参军的青年,均可到乡、区、县人民武装部报名,经体格检查合格后,办理入伍手续。本县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军,父替子报名,妻送夫当兵,兄弟相争入伍等动人场面屡见不鲜。革命活动开展较早的地方,群众报名更为踊跃,仅旌阳、版书、南关、俞村、兴隆5乡就有志愿兵143人。
四、义务兵役制
1955年7月30日,国家正式颁布《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凡男女青年年满18~22周岁,思想品德好,政治历史清白,身体健康者,均可自愿报名应征,经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合格,由县征兵办公室批准入伍。服役年限曾几次变动:1955年陆军3年,海军4年,空军5年;1965年改为陆军4年,海军5年,空军6年;1968年改为陆军2年,海军3年,空军4年;1973年复改陆军3年,海军4年,空年5年。因现代化国防建设需要,自1978年起,规定应征青年必须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1978年3月7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兵役制度问题的决定》,从此开始实行义务兵和志原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义务兵服役期满,根据部队需要和本人自愿,可以超期服现役,其年限陆军1~2年,海、空军1年。部队专业技术骨干超期服役满期后,可由本人申请并报经上级批准,继续留营当志愿兵。志愿兵服役期不超过12年,年龄不超过35岁。从1987年开始,一大批旌德籍战士转成志愿兵。他们中有汽车驾驶员、修理员、雷达技师、无线电维修技师及炊事员等。
义务兵役制实行后,本县青年都视应征入伍为光荣义务和神圣职责,“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新思想深入人心,每年应征者大大超过上级下达的征额。从1955年至1987年,全县征集兵员2952名,参加体检者竟达16700多人次。入伍新兵中有普通兵、特种兵、海军和军事院校学员,并有女兵8名、空军飞行员及地勤兵8名。自1968年至1987年,旌德县因连续20年无责任性退兵,被南京军区、安徽省军区、省人民政府授予“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87年8月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55—1987年义务兵役统计表

五、预备役制
1955年国家实行预备役制。1958年后取消,1980年恢复,并将预备役和民兵制度相结合。每年结合复员退伍军人的接收安置,进行预备役登记工作,28岁以下复员退伍军人转入一类预备役(即基干民兵),29岁至35岁转入二类预备役(即普通民兵)。至1987年6月,全县编入一类预备役346人,编入二类预备役316人。
上一篇:第一节 机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