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春节
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谢灶始,至正月十八结束,解除节期禁忌。十二月二十四过小年,正月初一过新年。过小年前后,一般人家忙于做麻糖、豆腐、磨米粉做白馃和油馃、酿米酒、蒸发糕。殷实人家杀猪宰羊,大办年货,喜气洋洋。
谢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夜,俗传是灶神爷回天宫奏本,晚上家家在灶头点红烛、供粉馃、油煎豆腐和净水一杯、烧香纸谢灶神,求上天奏好事。有少数村庄或氏族三十夜或二十九谢灶。晚餐全家食谢灶馃。正月十五或十三、十四日,接灶神爷下界保平安,仪式相同。60年代初,此俗曾一度不兴。
小年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俗称烧年。有的村各姓氏不同,在二十六、二十七或二十八、三十夜烧年。瀛洲村章氏六房是十六做馃,十七烧年。是日,中堂挂容(祖宗像),立祖宗牌,桌摆“五禧”(锡器)、供仪、挂桌围、铺椅帔,傍晚请祖宗后,合家吃年饭。菜肴丰盛,必有青菜、豆腐、肉圆,兆全家清洁,团圆和睦。夜供三牲、米粉馃,烧纸钱、燃爆竹谢神,1950年后灭。
除夕农历岁末日,俗称三十夜,白天打扫庭院,贴春联、挂红灯、贴红纸。晚上点满堂红,合家吃封岁饭,长辈给孩童压岁钱。是夜坐岁,又称守岁,平辈拜年,长辈以火纸给孩童擦嘴,谓“揩屁股”,诫其勿说不吉利话。80年代合家收看中央电视台晚会节目。午夜封门,过子时开门放爆竹、烧香接天地,在门口、堂前撒禄寿纸(又称利市纸),迎接新年到来。穷人开门迎躲债人归家。1950年后,接天地习俗渐灭。
初一朝早晨,男人漱洗毕,燃爆竹开门接门神、拜祖宗,向长辈拜年。早餐三套茶。是日男不干活,女不做针黹,有“清闲初一朝”之谚。邻里熟人相见,相互作揖恭喜。民国后期迄今,公职人员有到上司、长辈、同事、学友家贺新春。建国后,各级党政领导向烈军属、老干部、残废军人、离退休人员拜年。初二日至十八朝,民间亲戚拜年,待以3套茶、碗头面和糖果糕点。80年代有设酒席待客。长辈给孩童红纸包。十八朝,请过祖宗后,撤供品、下祖宗容像,至此春节结束。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至十七日,3夜举行灯会。县城每户悬一盏花灯于本坊土地庙堂,任人观赏。瀛洲、大仁里、周坑、华阳一带盛行舞狮、舞龙灯。上庄、旺川一带除灯会外,清末民国初,还举行“神猪比赛”:值年会众,每户宰一头肥猪,安置在木架上,猪身披红绫,头插金花,口含香圆,陈列于宗祠或神庙中,多达数百头,少则数十头,供人观赏,兆人口平安,五谷丰登。伏岭十四至十六夜游灯、舞狮,三门(邵姓三房)同台演徽剧。北村古例,于十三至十七夜舞板龙灯,建国后,改为初二或初三仅舞一夜。小孩玩兔灯、火马灯、扁鼓灯、绣球灯,放花筒、爆竹。亦有乡、里请班演戏或搭棚挂灯清唱,称唱灯棚。县城十八日夜送灯,各坊、里新婚人家备鸡子、糖果、瓜子、花生迎接状元灯挂于新娘房,来年生男还一堂(四盏)状元灯,生女还一堂花果灯。1950年后,灯会渐改在正月初举行,活动不拘旧例,元宵灯会渐息。80年代县城曾多次举行元宵花灯比赛,两次放焰火,舞狮、舞龙,并有秋千台阁游街,盛况空前。
三、土地节
俗传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老爷生日。古谓中和节。乡民呼为龙抬头。清迄建国初,节前户户裹粽子,初二凌晨以棕子和猪头三牲在堂前天井接土地神。农家早餐吃米粉馃糊,寓意塞田塍窟窿,田不漏水。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食馃者谓之龙须馃。妇女停针线一日,意谓恐伤龙目。是日上午携带特制大粽和以寸长稻草拌抄冻米、炒黄豆、葱花油煎蛋等供品,往社庙或土地庙祭神,后祭猪栏、鸡舍土地。稻草秸比作害虫,炒冻米、炒黄豆比作虫蛹,油煎蛋比作虫窠,经火炒杀死,借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午食粽子。是日,首次登门的男人被认为是土地公公,主人欣喜。忌妇女首次登门。1950年后,敬神习俗自灭,裹棕之风依旧,并馈赠城镇居民亲友。
四、清明节
是日,男丁上坟扫墓(俗称挂钱),烧纸角(即纸角袋,上写亡人及奉祀子孙姓名,内装锡箔摺成的元宝),坟面挂彩纸剪成的各种花案的剪纸,俗称挂钱纸。旅外子孙亦有远归拜祖。远迁门户,请近房代祭。宗祠、支祠,集族丁扫祖墓。农家做包、馃,山区农家取甜藤、牛蒡绵参入米粉做甜馃,呈绿色,香软不裂。50年代始,宗祠、支祠不集族丁祭祖,近房联合扫墓或各户自行扫墓仍盛行。学校组织学生扫革命烈士墓。
五、立夏节
立夏节县城家家做韭菜、笋丁粉馃,四乡农家做包、馃,当午餐。餐后给小孩、青少年称体重。妇女采野大麦插头上和大门、灶台、碗厨上以防蚁。登源各村还做麦穗馃,到秧田请谷神。建国后,农家仍做包、馃。
六、浴佛节
农历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民间流行蒸制乌饭米糰献佛,馈赠亲友。古传,吃了乌饭米糰不挨饿。是日是牛生日,农家祭牛,牛不耕田。1950年后不兴此俗。今有商议牧牛规约和禁宰、防盗耕牛之举。
七、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大门插艾草、蒲剑;泡艾草水洗脚。厅堂点香烛,挂钟馗像,熏艾烟。用艾草醮雄黄酒洒门窗墙角,吟“端午节,蜈蚣、蜘蛛、壁虎、蛇、蝎,请到外面歇”咒语,以驱“五毒”,靖妖气。小孩打扮如过年,额书醮雄黄酒写的“王”字,胸前配带端午锦,避邪疫。午餐,必有苋菜烧豆腐、腌大蒜、腌鸭蛋。午后跳钟馗。晚上,小孩玩草龙。节前,晚辈向长辈亲友赠送绿豆糕、腌鸭蛋等礼品。今仍行家宴和送礼。
八、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通称“七月半”。农家做包馃、炸紫苏面或蒸茧馃当餐。摆供献请祖宗。曾许过神愿的人家,在村口、门口请神,沿路撒米饭祭孤魂野鬼,谓渡孤。明迄民国时期,县城有跳无常,还枷锁还愿、城隍庙放鬼神等迷信活动,建国初灭。农村做包馃相沿至今。
九、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合家晚宴,餐后赏月、吃月饼。半夜拜天神,“接月光”。明迄民国时期,青年、小孩有夜间摸秋之举,农家瓜黍被摘,概不追究,反以富有而自喜。节前,亲友互赠月饼,晚辈送节礼,80年代尤盛。
十、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俗传古代费长房谓叶桓景“九九”有劫,嘱其全家上山避难。叶从,登上山顶。晚归,见家中鸡、犬皆死,而人免于难,遂有“九九登高”之俗。明迄民国,是日蒸年糕打麻糍,佩茱萸囊,饮菊花酒,士大夫登高赋诗。民国时,学校师生有爬山、远足活动。50年代有小秋收采野果活动。80年代城镇和学校常于是日组织登高竞赛或结伴游山。荆州、逍遥、扬溪等地农家仍于是日打麻糍作食。
十一、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日,俗称“十月半”,农家做包馃祭祖、酬神。患病遭难人家或村、坊放蒙山还愿,超度孤魂野鬼,祈求安吉。放蒙山夜,不问亲疏皆可到斋主家吃面。谓之吃散伙。40年代后期,此俗灭。农家仍兴做包馃。1954年迄今,伏岭乡祝三村举行路会,村民义务修整逍遥古道。
十二、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家家清早食菜粥,称腊八粥、佛粥。并以此行善施舍。腊八粥用多种豆米、干菜、腊肉、芋头、山芋等煮成,质佳味美,人人爱吃。是日,家家扫尘,洗家什。此俗今亦盛行。腊八节,含岁末之意,民间谓孩童“吃了腊八粥长一岁”。
下一篇:第五节 庙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