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境古村甚多。岭南“大坑口—湖村—磡头”和岭北“上庄—旺川—冯村”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一、石家村
距旺川东南1.5公里。北宋石守信后裔石荣禄于元末迁此建村,聚族而居。1987年67户261人。村庄背山面水,民房皆北向。一则因地制宜,二示不忘甘肃祖先。村呈棋盘形,整齐方正,巷路纵横,条石铺成,笔直对称。后村正中石氏宗祠象征“帅府”;村前桃花溪象征“楚河汉界”,隐喻石守信当年常与赵匡胤对弈。巷路尽头皆设弄门,夜晚关闭,宛若城堡。各户庭院栽石榴树,象征姓氏。村北有更鼓楼遗址,村南有天灯柱,村西有魁星阁。水口石山对峙,称“狮象守门”。村后南山有祖墓,墓旁古松1株,名“抱祖松”。祠前方塘半亩,象征“印泥盒”。中筑石坛,坛长2丈,高、阔各1丈,按石守信帅印比例砌成,上植古柏翠竹。清末曹文澜作《石家颂》,赞美村庄风貌。
二、冯村
冯村在浩寨乡中部。唐咸通六年(865)歙州刺史冯子华长子冯延普迁此定居。此村原名箬皮坑,冯氏袭用太行山老家村名改名冯村。村有三多,古桥多、府第多、牌坊多,古色古香。1987年146户634人。村在群山环抱中,瓶形,长1华里,宽约半里。槐溪中流,分成南、北水街。两岸花岗石堤坝,高约4米。村口两山对峙,称“狮象把门”;村后龟墩、蛇山,称“龟蛇二将”。槐溪面宽5~6米,上架石桥13座,桥形各异,间隔相宜,均建于明弘治四年(1419)左右。桥名依次为:云庄、龙门、万年、崇礼、荷花、红桥、大树、独石(已圮)、安仁、崇义、尚德、绿荷、北山。以龙门桥最为别致,桥下巨石横阻,石有尺许孔洞,溪水从洞回旋而下,急流冲石,银浪翻腾。官邸府第遗构甚多,有大树第、协政第、刺史第、登科第、旌封第、州牧第、五马第、进士第、州司马第等。进士第前存华表8根,刺史第前有石马槽2个和旗础石。牌坊5座,现存2座,村口大夫坊,为明嘉靖进士直奉大夫冯兰立;村中进士坊,为明成化进士冯瑢立。街心原有明钦赐楠木牌楼,称恩荣百岁坊,惜在“文革”中拆毁。
三、大坑口
大坑口在瀛洲乡中部。古称龙川。东晋散骑常侍兼中领军胡焱,原籍山东青州濮阳(今属河南),随元帝南下,镇守歙州。咸康三年(337),胡焱游华阳镇至此,见地势“东耸龙峰,西峙鸡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登源河)蜿蜒而来,羡其山水清丽,便卜龙川之口荆林里聚族而居”(《龙川胡氏宗谱》)。元代设“坑口务”。明朝鼎盛,有胡富、胡宗宪两尚书。村南原有石坊12座,今仅存奕世尚书坊。明代建筑有龙川胡氏宗祠和少保府(宗宪第)、世恩堂(胡富第)。河南浒里有胡富尚书坊、三孔古井和胡富、胡宗宪墓。村西南石笏山有石笏、石镜、石洞诸景。1987年全村345户1367人。
四、磡头
磡头在家朋乡中部。是乡人民政府驻地,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许家朋烈士故乡。古称涧洲、云川,明洪武二年(1369)许泰来举族迁此定居。四面环山,为一幽谷。长约2里,宽约半里,金鱼形。涧溪由南向北穿村而过,坑来水流经东半部注入涧溪。民居依山傍水而筑,座落两岸,形成水街,左右共长约1300米,路面均铺石板,多磡。有古巷14条,古桥6座,祠堂3所,古石坊3座,府第2所,古庙2所,水力碓磨1座,古楼1座。民居多明清建筑。古巷曲径通幽,有的从民宅楼下穿过,别具风味。明代石桥有永安、聚顺、三德、杨川、艮硚、聚秀等,清道光间重修。司平第、许氏宗祠为明中叶建。许祠门首有石坊、石桥,是县境最古祠堂,今为小学校舍。明代怀恩堂今尚存泮池、客房和钟鼓楼底层。涧州公祠、章氏宗祠、大夫第建于清代。村有“三屏”,阳和、寿山、亭文山;“五墩”,狮文、八卦亭、东山营、文笔、塔岭;“八景”:屏开锦帐、甑峰毓秀、石室清虚、逢石作壶、岩存仙迹、洲涌金鱼(不存)、峦回天马、玉泉鸣珮。村南社屋山建有许家朋烈士纪念碑园。专家誉磡头为“徽州古村落的明珠”。1987年309户1546人。
五、上胡家
今为荆州乡人民政府驻地。1987年412户1556人。胡姓居多,系“明经胡”。明万历间,第二十九世祖胡仁兴举族迁此。村在荆磡岭东南麓,石门亭河绕村西流过。民居依山傍水,村呈木勺形,东北为柄,西南为勺。下村开阔,状如肚兜,有平坦俗称“包肚角”,沿河筑弧形坝。建村时修圳引河水进村,萦绕街巷,至村口水碓回河。村内中心主道两侧皆有水圳,左圳较高,流水清澈,供人饮用;右圳稍低,排泄污水。历来盛产山核桃。又为皖南黑猪良种主要产地。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